APP下载

从“媒介即信息”到“人的延伸”

2021-08-06杨雅舒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1年8期

杨雅舒

【摘要】麦克卢汉是传播学的集大成者,其著作文风奇特潇洒,观念新奇,向我们阐释了他的媒介观——“媒介即信息”“媒介即人的延伸”等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媒介手段(媒介技术)历经数次变革,麦克卢汉媒介思想的预见性和前瞻性,在新的时代依然值得关照和反思。

【关键词】麦克卢汉;媒介即信息;人的延伸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1.08.093

20世纪60年代,马歇尔·麦克卢汉出版了《谷登堡的灿烂群星》(1962年)、《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1964年)以及《媒介即信息》(1967年)。其提出的“媒介即信息”颠覆的传统观念对媒介的理解。“人的延伸”更是把各种媒介理解为人的器官,感官的一种扩大跟延伸。麦克卢汉蕴含丰富想象力的理论在上世纪60年代引起轩然大波,但在70年代,其思想却曾一度“没落”,默默无闻。几十年过去,在网络技术迅速兴起、发展的当今,其理论的预见性充分体现了麦克卢汉的前瞻性。人们再次翻出他的思想,其媒介思想再次被人们推到前端,受到各国学者的研究与反思。

无论是麦克卢汉的“媒介即信息”(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论,“人的延伸”论,“冷热媒介”论还是“地球村”的概念,都受到了不少传播学者以及传媒人的重视与关注。如今,迈步进入5G时代,我们正经历着一个变革的时代,媒介手段(媒介技术)的革新,形成了新的“媒介”格局。

在这个媒介革新异常迅猛的时代,我们更应当审视、回顾,以一种发展的眼光来看前人的理论,本文将以“媒介即信息”以及其“人的延伸”理论,来反思、窥探媒介理论在现代的应用。

1. “媒介即信息”概念

众所周知,“媒介即信息”论是麦克卢汉最为人所知的理论之一,被人誉为麦克卢汉“最核心的洞见”,“也是最难理解的断语”。麦克卢汉认为,人类有史以来的每一种媒介自身发出的“讯息”都代表着人类社会生活的各种变化,人们使用任何一种媒介,它对社会产生的深刻影响,比这个人用这个媒介具体做什么要更加重要一些。

概括说来,媒介本身就会给人类带来某种信息,并引起社会变革。不妨从人类社会发展进程来看:在原始社会,人类言语系统并不完善,他们靠的主要是一种非语言的言语,包括图形、肢体动作、声音等,在这个阶段,信息的流转以视觉为主导;当出现了原始的语言以及后来发展到完备的语言系统,我们便进入了一个以听觉器官为主要接收器的時代。语言就是人类的最普遍的传播媒介;到了15世纪40年代,随着印刷术的发明,印刷制品的出现,人类传播便进入到一个以视觉为主导的时期。人们安静地看书,以前的面对面传播变成了一种个体的、独立的活动;当电子技术发展为我们带来了广播、电视、电影等新媒介的时候,听觉再次成为了主导;而到再后来,网络技术的发展,特别是VR、AI等新技术的运用,它便不单是某一种感官为主导,而是整个人的神经系统的扩大和强化。

有学者将麦克卢汉看做是一个泛媒介论者。麦克卢汉认为,电灯泡是一种媒介,它作为灯泡(一个工业化的产物),并没有携带任何内容。但是它本身作为一种媒介出现了。这与传统意义上的媒介观是有所不同的。而笔者更赞同这种广泛的媒介论,书籍、电灯、电话甚至是机械、铁路、火车都是媒介,它们都是以技术为基础的发展,同时也携带着社会发展的信息。

这种媒介手段发展对社会的影响,又可以用麦克卢汉的另一个概念:“地球村”来阐述。在印刷术出现、活跃的时代,这种新媒介打破原有听觉接受信息的模式,带来的社会变化是将部落社会里的人分离开来了。但电子信息技术带来的新媒体介质又把人们从分散的状态聚合拢来,即“新型电子条件下的相互依存性,把世界重新塑造成为一个地球村的形象。”不过,这时的村落其实只是一种局部式的。无论是广播造成的传统家庭亲子式关系,还是以后的电视带来的第三者视点关系(用莱文森的基本阐述来概括,就是受众从偷听者变成了窥探者),其聚合是局部的。20世纪,乃至21世纪,互联网、4G/5G信息技术等带来媒介手段的变革、迭代,将“地球村”聚合得更加紧密。人们可以以一种更快捷、方便的方式跟在千里之外的父母、亲人、朋友交流、“见面”。有学者认为这是更广范围的“地球村”博赛空间——参与者的地球村。这些技术发展带来的社会变革确实也印证者麦克卢汉的“预言”。“媒介”是技术发展的载体,也是社会发展的标志。

2. “内容”的误区

在理解“媒介即信息”论的时候,我们常常会出现这样的误区。认为麦克卢汉忽略了媒介内容的重要性,而太过于强调“媒介”。莱文森认为麦克卢汉就是试图把我们的注意力从内容引向媒介。他更关注的是,内容夺走了我们的注意力,损害我们对周围一切的感知,甚至损害我们对媒介的感知,损害我们队周围一切的感知。因为人们首先陷入了这种误区,便对麦克卢汉的这个理念有太多的不赞同。

麦克卢汉说:“媒介的‘内容好比滋味鲜美的一块肉,破门而入的窃贼用它来分散看门狗的注意力。”在接触媒介的时候,我们的经验便是讨论我们阅读的一本书所传达出来的思想,一个广播节目传达的某种观点,一个电视节目表现的内容。很少去想,我们是在看书、听广播、看电视。这就是麦克卢汉对人们寄予希望的地方。

1999年,著名学者郭镇之对麦克卢汉的传人埃里克·麦克卢汉博士进行的一次访问中,埃里克对媒介内容的重要性有这样一段阐释:“对观众而言,内容的重要性就好比是鱼钩上的鱼饵。鱼饵对鱼是重要的,是要让鱼感兴趣的,但鱼钩的真正效果是在钩子,而不是在鱼饵。鱼钩和鱼饵的效果是分离的。内容有效果,但鱼钩总有它自己的作用。”就像在这段话里面看到的,鱼钩是媒介,鱼饵是媒介里的内容。所以内容更像是一种直观的外壳,目的是将受众感兴趣的东西直面受众,而其本身则是外壳下的内核。

一种新的媒介手段(媒介技术)的诞生,它从人们所见的获取信息方面带来的进步,远没有这种新技术本身给我们带来的影响大。麦克卢汉“媒介即信息”中的“媒介”是一种把“媒介”本身放在人类科技社会发展大背景下来认识的媒介的内核。然而在这种“内容”误区下,人们常认为媒介只是一种承载信息的载体。我们不能说这种载体的观点是错的,只是这两种认识的大前提不同,思维范围、广度不同罢了。

3. “人的延伸”

麦克卢汉关于“媒介是人体的延伸”的观点是受其导师英尼斯的影响。英尼斯认为,人类文明的兴衰不仅与传播媒介有很大关联,而且强调媒介的一种偏倚性。他把泥版类媒介视为“偏倚时间的”媒介,将印刷媒介、广播电视看做“偏倚空间的”媒介。并进一步指出,只有这两种偏倚性达到一种平衡状态时才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麦克卢汉则在其导师的媒介的偏倚性理论上有所发展。他结合导师的观点与人类的自然属性上去推论传播技术的发展。麦克卢汉指出:“一切媒介都是人的延伸,它们对人及其环境都产生了深刻而持久的影响。这样的延伸是器官、感官活跃功能的强化和放大。”在麦克卢汉所处的时代,他认为人类历史上有三次基本的技术革新:首先是拼音文字的发明,打破了原始社会五官平衡的状态,突出了视觉的作用;15世纪印刷术的发明,又进一步加快了这种功能上的失衡,更加突出视觉的效果;19世纪的电子技术的发展,将逐渐使人类的感官带到平衡的状态。

基于如此的描述,笔者首先认为,他所划分的电子时期也有功能的倾向。广播出现时,听觉被突出;电视出现时,视听出现了一定的融合。其次,人类科技的发展,事实上面临了第四次变革,就是网络技术、及通信技术的发展,并且经历了由“器官”向“神经系统”的加强。20世纪的网络时代发展初期,媒介技术到来的是趋于感官的平衡,但它也不单单是一种平衡,也是一种更深的扩展。直至21世纪智能网络时代,VR、AI等新技术的发展及现实的应用,则是上升到了感官和触觉,媒介手段(媒介技术)带来的是人体“神经系统”的强化和扩大。从泛媒介论的方面来看,当今社会的各种智能化,则也是神经系统的强化和扩大。

如果把整個媒介手段(媒介技术)伴随人类发展的历史看作是一个生物学意义上的人的发育和成长。可以认为,从婴孩时能看不能说,到能看也能说的说、看平衡的状态。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这个孩子的大脑日趋成熟,神经系统也日趋成熟。那么,麦克卢汉的感官趋于平衡的状态便逐渐达到了。这个“孩子”器官发育、成长的过程,就是各个功能对社会的感知、认识趋于平衡的过程,人类的发展迭代,就构成了“历史”。媒介贯穿其中,并且一种新媒介手段总是旧媒介手段的发展与扩充,每一个旧媒介又都是新媒介的内容。

4. 结语

无论是“媒介即信息”理论,还是“人的延伸”理论,麦克卢汉始终站在人类历史发展的局外,探索着“媒介”伴随人类社会的发展。并以他独特的视角,和对信息传播规律的高瞻远瞩,成就了他的前瞻性、预言式的传播学经典理论,一直影响至今。

1955年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的讲演中,默顿站起来提问了。“我不知道该从何说起”这是默顿憋出来的第一句话。他的脸气得铁青:“你说的每一句话都要打问号!”麦克卢汉回答他“我不解释,我只探索”。当媒介发展印证着麦克卢汉的“预言”,我们则重新对这位伟大的传播学“先知”肃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