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镂胜艺术中的春胜
2021-08-06孙健
【摘要】春胜是镂胜艺术中一种表现形式。根据不同历史朝代的名称各异,可分别称为彩胜、春幡胜、春帖、幡胜、华胜(花胜)等。总体的制作技巧也多是遵循着镂胜艺术的49种雕刻技法。
【关键词】镂胜;春胜;工艺美术
【中图分类号】J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08-172-03
【本文著录格式】孙健.论镂胜艺术中的春胜[J].中国民族博览,2021,04(08):172-174.
春胜是镂胜艺术中一种表现形式。根据不同历史朝代的名称各异,可分别称为彩胜、春幡胜、春帖、幡胜、华胜(花胜)等。旧俗于立春日刻彩成方胜为戏,或为妇女的佩饰,也延伸特指古代妇女立春佩戴的首饰,例如三个菱形纵向叠加相交,可以缠系头发。
《山海经·西山经》:“ 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髮戴胜。”这里出现的“戴”是戴上之意。“胜”在此处和胜利毫无关联,特指古代女性的一种华丽头饰——“春胜”,也称作“华胜”。《释名·释首饰》记载:“华胜:华,象草木之华也;胜,言人形容正等,一人著之则胜,蔽发前为饰也。”古人在看到头上长有羽冠的鸟时,觉得与女子头戴春胜的样子相像,给此鸟取名为“戴胜”。山东沂南东汉墓出土的画像石上西王母所佩戴的“胜”确如戴胜鸟的羽冠。随着历史风俗的演变,“胜”逐渐演变得形态各异。经考证,根据“胜”的类别和材料,历代有所区别。《西游记》中有一段描写王母的形象:戴华胜,佩虎章,左侍仙女,右侍羽童。宝盖沓映,羽掺荫庭。轩砌之下,植以白环之树,丹刚之林,空青万条,瑶干千寻,无风而神籁自韵,琅琅然皆九奏八会之音也。神州在昆仑之东南,故尔雅云:“西王母目下是矣。”又云:“王母蓬发,戴华胜。虎齿善啸者,此乃王母之使,金方白虎之神,非王母之真形也。”总体研究来看,古代“胜”的造型是以圆形为中心,上下有梯形的两翼,圆形刻有孔,两胜以枝相连接,便于固定在簪钗之首,并从左右两侧对插入发髻中。
在晋代,“胜”与立春结缘。李商隐所写“镂金作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正是记录了此时期的民间风俗。唐宋时期极其盛行,欧阳修在《春日词》中有云:“共喜钗头燕已来”,宋代王珪《立春内中帖子词·皇帝阁》中记载:“年年金殿里,宝字帖宜春”,等也都生动体现了这一民俗。唐代李商隐《骄儿》诗云:“请爷书春胜,春胜宜春日。”宋朝苏轼《章钱二君见和复次韵答之》:“分无纤手裁春胜,况有新诗点蜀酥。”苏轼的《减字木兰花·立春》:“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清代陈维崧《眉妩·壬子除夕》词:筭今夜,笑语香街沸,有春胜双飐。《荆楚岁时记》曰:“俗有岁首用椒酒。椒花芬香,故采以贡樽。”[1]彩胜是剪彩为胜,宋代士大夫家多于立春日为之。“胜”是自汉代就开始盛行的特指妇女的首饰,用玉石、金属或彩缎镂刻制成,有花胜、人形胜、方胜等多种类别。
传说女娲创世之初,在造出鸡狗牛等六种动物后,突生灵感在第七天造出了人,人们把这一天看作是人类的生日,古代称“人日”或“人胜节”。据《北史魏收传》引董勋答问礼俗曰:“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汉朝开始就有人日的节俗,魏晋后更加重视起来。立春作为古代八个节气之一,在春秋时代就出现了隆重的迎春礼仪。人胜节与立春之日都相继有戴“春胜”的习俗,有些地方也称作戴“人胜”。当天,汉族女子用丝帛、彩绢、软金银等材料刻成的双燕、小幡、人形、花朵等头饰,妇女与儿童插在发上迎春,并互相馈送,也有贴于屏风等处。相比女性,宋代的官员则会挂幡胜。据《东京梦华录》云:“春日,宰执亲王百官,皆赐金银幡胜,入贺讫,戴归私第。”《梦粱录》也有记载:“立春日,宰臣以下,皆赐金银幡胜,悬于幞头上,入朝称贺。”也就是满头挂上金色银色的“幡”。有花胜,即华胜,花状的胜。花胜主要效仿桃、李、梅、杏等花形,《立春日侍宴别殿内出彩花应制》中写有:“金阁装仙杏,琼筵弄绮梅”,宋代苏轼的门人张耒的“桃李满园浑未觉,微红先向宝刀开”等诗句可佐证。春胜另有其他形状,如日本奈良正仓院博物馆中所藏春胜(人胜)残片,“边缘图案以金箔剪成,上粘红绿罗之花叶,缘内左下端有彩绘剪成之竹林,一小儿童戏犬其下”[2]。(图1)
经考证,春胜在唐代初期仅指花胜,司马彪《续汉书》中记载:“皇太后入庙先为花胜,上为凤凰,以翡翠为毛羽。”南朝梁简文帝《眼明囊赋》:“杂花胜而成疏,依步摇而相逼。”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娶妇》所述:“众客就筵三盃之后,婿具公裳,花胜簇面,於中堂昇一榻,上置椅子,谓之高坐。”《东周列国志》第一百回:“向日我著你送花胜与信陵夫人 ,这盒内就是兵符了。”到了宋代开始,幡和胜笼统地被称为“春幡胜”。吴文英的宋词洞仙歌(方庵春日花胜宴客,为得雏庆。花翁赋词,俾属韵末)芳辰良宴,人日春朝并。细缕青丝裹银饼。更玉犀金犀,沾座分簪,歌围暖,梅靥桃唇斗胜。
春帖是从晋代“贴宜春字”发展而来,也是春胜的一种,春帖称呼起于宋朝。宋朝皇宫中立春用春帖。春帖用罗帛做底衬,上面有五言或七言绝句,用金箔镂刻,在立春日粘贴在宫中各门帐上。“帝、后、贵妃、夫人诸阁各有定式,绛罗金缕,华粲可观”[3]。李商隐《骄儿》曰:“请爷书春胜,春胜宜春日”。日本正仓院博物馆所藏一件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的罗底金字的春胜,“系于浅碧罗之上,粘有金箔剪彩成十六字云:‘令节佳辰,福庆惟新,变(当为燮字之讹)和万載,寿保千春”[2]。幡胜即春胜,镂刻或绸做幡戴在头上或系在花下,以庆祝春日来临。谓博戏取胜,彩头,奖品。清宫中的“春屏彩胜”正档案中记载的‘春屏彩胜《清官造办处活计档》中记有‘春屏彩胜一词,如乾隆四十一年(1752年)正月二十日行文记:员外郎四德、库掌五德来说太监胡世杰传旨:“宁寿宫景祺阁门外夔龙门外两边换嵌玉挂屏做春屏彩胜一对,景祺阁门外穿堂元(圆)光门两边换节画成做春屏彩胜一对,萃赏楼下面西宝座靠背上换方琮画斗亦做春屏彩胜一件,俱量准尺,发往苏州交舒文成做送来,钦此。景祺阁寝”
唐宋时期,春胜的兴盛与宫廷贵族的推崇关联密切。在唐代,宫廷立春之日均有赏赐内宫和大臣彩胜的相关制度。孙思邈《千金月令》载“唐制,立春赐三宫彩胜,各有差”,《事物纪原》卷八中有“唐中宗景龙中,立春日出剪彩花”。宋代宫中用春帖、赐幡胜均成为制度,赐幡胜更隆重,臣下都得入谢赏赐,然后戴春幡胜回家。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6《立春》中记载:“春日,宰执亲王百官皆赐金银幡胜,入贺讫,戴归私第”,韩维《夫人阁》记述“宫娃拂晓已催班,拜谢春幡列御前”都是描述这一景象。幡胜作为礼品也经常赏赐给外国使臣,欧阳修全集卷82中著有《赐契丹人使春幡春盘法酒口宣》,《东坡全集》卷112中苏轼《赐大辽贺正旦使副春幡胜口宣》等大量口宣文字可见。上行而下效,民间亦以春幡春胜作为馈赠礼品。《梦粱录》卷一“立春”:“街市以花装栏坐乘小春牛及春幡春胜,各相献遗于贵家宅舍,示丰稔之兆。”苏轼《次韵刘贡父春日赐幡胜》诗均可佐证。
提及彩胜,历代诗词比比皆是。简举例之:唐代张继《人日代客子是日立春》诗:“遥知双彩胜,并在一金钗。”宋代苏轼 《叶公秉王仲至见和次韵答之》:“强镊霜须簪彩胜,苍颜得酒尚能韶。” 金朝诗人宇文虚中在《中州集》有云:“宝幡彩胜堆金缕,双燕钗头舞。人间要识春来处。天际雁,江边树。故国莺花又谁主。念憔悴,几年羁旅。把酒祝东风,吹取人归去。”宋代黄升《重叠金·除日立春》:“银幡彩胜参差剪。东风吹上钗头燕。一笑绕花身。小桃先报春。”宋诗人范成大的《立春》彩胜金旛梦里,茶槽药杵声中。索莫两年春事,小窗卧听东风。……与“彩胜金旛梦里,茶槽药杵声中。元代张宪《端午词》:“五色灵钱傍午烧,彩胜金花贴鼓腰。”《天雨花》第十一回:“我便以此剑为彩胜,速作两诗,诗若好,即以此剑与你。” 林则徐的《伊江除夕书怀》是在流放新疆伊犁时所作。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林则徐在贬所过春节,天寒地冻,难以入眠,于是提笔写下:“流光代谢岁应除,无亦无心判菀枯。裂碎肝肠怜爆竹,借栖门户笑桃符。新幡彩胜如争奋,晚节冰柯也不孤。正是中原薪胆日,谁能高枕醉屠苏。”
春胜作为镂胜艺术中的一个极具代表性的类别,在历代考古文献和史料诗词中多有记载和描述。总体的制作技巧也多是遵循着镂胜艺术的49种雕刻技法,只是选用春胜的材料载体不同才有所细微差别。镂胜的49种技法是春胜作品的灵魂所在,尤其纵观无论是四川金沙遗产出土的商代“太阳神鸟”镂胜实物,还是珍藏在海外的日本正仓院博物馆中唐代的春胜实物作品,都是古代先民在生活中不断积累实践并与民俗结合的经典呈现。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终于把镂胜艺术中春胜技艺的刀法加以复原并形成文字描述,有待与中国当代手工艺大师们相互交流,取长补短,使技艺更加精进。
镂胜艺术中的49种“春胜刀法”详解:1.冲刀法。在运刀过程中,要细致把握起刀、行刀和收刀的体现方法和力度大小。2.切刀法。切刀法就是在载体上用刀刃以起伏切刻的体例锲刻线条的技法。其执刀法亦同冲刀法,只是角度和方向不同而已。3.埋刀法。辅助刀法的一种,用力按刀入载体而起刀;沉着不轻滑浮飘而行刀;锋藏不表现而收刀。4.涩刀法。入刀有欲行不行之状,这谓“涩刀”。此法运刀时,刻刀冲破载体阻力,缓缓前进。5.轻刀法。运刀轻举,凌厉而不凝重,但非浅率轻滑。从而获得逸韵自若、灵巧明快的浅刻法。6.舞刀法。是在冲刀法不易战胜载体阻力的情况下,将刻刀向两边摇荡,用力缓缓奋力刺进。镂刻出的线条,两边都带有芒刺,以出乎天然之上。7.飞刀法。辅助刀法之一,下刀用力迅疾,运以快速武断的镂刻的方法。刻出的线条痛快淋漓。8.覆刀法。覆是倒的意思。刀刃斜卧于载体之上,然后运刀,指腕齐力,向下一压,刻出明快统一的线条。9.迟刀法。镂刻时,刀刃入载体较深,不能速进,谓之“迟刀”。10.复刀法。即重复用刀之法。一刀一成,再复一刀,直到适合为止。11.挫刀法。镂刻入刀有欲行不行之状,谓“挫刀”。12.铲刀法。用以镂平所要刻画的物象。13.正刀法。指以刀刃之正锋入载体镂刻,形同书法之中锋行笔。14.补刀法。镂刻主要物象之后,用此法修饰其余部分。15.压刀法。镂刻过程中,突然采用此法会出现物象的斑驳之感。16.旋刀法。在镂刻物象的转折处采用此法。17.戳刀法。用刀部的最尖端刺击刻画物象,主要处理极其细微线条的顶端部分,要求手法准确到位,游刃有余。18.划刀法。刀尖在载体上似有似无的一种似划桨般的运动,运用“锋”的走势而成的刀法。19.转刀法。在运刀的过程中有旋转或者弯径的一种感觉,需精熟掌握所用刀具的基础上才可运用自如,主要用于处理物象的衣纹等处。20.削刀法。用刀的斜面刻画掉物象的表层,会产生分层的立体感官效果。21.抠刀法。用于处理画面中狭窄的地方,比如山石嶙峋的转折处。22.推刀法。运用刀具向前移动进行刻画,分为快和慢两种推法。23.钻刀法。运用刀尖的锥状部位进行的旋转镂空的刀法,主要刻画物象中点状部分。 24.挑刀法。在运刀的过程中边雕刻边拨开需要镂空拿掉的部分,主要处理极为精致细微之处,需要敏捷有速度感。25.嵌刀法。刀尖直入载体表面,主要是入刀进入刻画物象时使用,要求准确,不可拖泥带水。26.剔刀法。主要用于刻画物象后期整体调整阶段,从细微缝隙或者孔洞里往外挑拨剩余需镂空的部分。27.插刀法。用刀时有一种扎进去的感觉,主要处理物象中的大的块面镂空,刀具进入刻画载体较深。28.搓刀法。刀在行走时与载体产生一种擦的感觉,会产生线条的不规则韵律感。29.勾刀法。分为前勾与后勾两种。探索用刀前后运行的刀法。 30.刮刀法。运用刀刃去掉物象的刻画表面,刀在运行时有一种滑行的感觉,镂刻出的线条光滑细腻。31.剜刀法。运用刀把刻画物象掏挖出凹形的透空状态。此种刀法主要用在丝帛镂胜艺术作品创作上。运用难度较大,需要有技巧的处理刀与经纬线之间的关系。32.背刀法。顾名思义,运用刀的背面(较钝一侧)进行镂空刻画,产生的线条斑斑驳驳,力度较强。33.定点刀法。刀在手中形成一个原点,刀尖基本运行轨迹不明显,有细微错动感。主要处理画面中极其微小部分,手部几乎没有太多移动。34.虚刀法。刀尖在载体上面似有似无的运行的方法,主要利用“刀锋”的气。35.斜刀法。运行的刀尖与载体始终保持着既不平行也不垂直的一种状态。此法难度较高,需要熟练掌握刀具的轨迹韵律。36.拉丝刀法。拖拉着运用刀具雕刻的方法,产生极其细微不光滑的画面效果。37.震颤刀法。运刀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让刀的前端产生振动旋颤的韵律,此法可增强画面的镂空立体感。38.逆行刀法。运刀的过程中有意朝着规定的反方向进行刻画的方法。此法运用并不常见。39.垛刀法。运刀的过程中迅速地堆积刀运行的轨迹,会使刻画的物象有重叠影像之感。40.侧刀法。倾斜用刀的一种方法,主要增加画面的立体感时运用。41.直刀法。刀尖与刻画载体间始终保持垂直的一种方法。42.游刀法。如鱼在水中游动,刀在运行的过程中不断的左右摆动,借以增加镂空部分的肌理效果。43.离刀法。刀尖在载体上若隐若现,间断性地镂空雕刻物象。使镂刻画面产生连绵不断的斑斓艺术效果。44.破刀法。此种刀法是基于正刀法而言的。由于正刀法运行如中锋行笔,中规中矩有些呆板,以破为力创此刀法。45.斩刀法。刀的力道要大而猛,有大刀阔斧的感觉。46.撸刀法。刀在运行移动中揣摩着雕刻,多用在树木枝节的处理效果。47.揉刀法。弯曲着搓刀运行的方法。能够生动雕刻出画面中波纹韵律的动感,活灵活现。48.快刀法。用刀疾驰如闪电般。多用于物象中排列相当紧密地线条组合,要求刀稳准,力道恰到好处。49.拧刀法。以刀尖为中心,刻画物象时瞬间在载体上拧动,使镂空雕刻的线面结构边缘产生炫动之感。
當代,“春胜”这一名词已经鲜有人知了,但技艺却是一脉传承至今。随着考古工作者们的深入探索挖掘与历史学术的不断研究发展,相信在未来会有更多中国文化遗产镂胜艺术中春胜实物作品的问世,更多的民间工艺美术喜好者会参与其中,传承和发展中国这一古老的工艺美术技艺。
参考文献:
[1]宗懔.岁时记[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
[2]傅芸子.正仓院实录[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39.
[3]周密.武林旧事[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29.
作者简介:孙健(1975-),男,山东青岛,正高级工艺美术师,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青岛峄阳文化艺术馆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