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命守护那片绿色
2021-08-06
他扎根边疆、恪尽职守,1987年从内蒙古林学院毕业,在深山老林一干就是32年,参与完成上百项生态科研项目。殉职的前一天,他还递交了一份学习报告:以“坐不住、睡不着、等不得”的紧迫意识,大力加强林业生态文明建设,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筑牢祖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的指示精神。
他身先士卒、勇挑重担,带队扑救林火12次,最后一次倒在了挚爱的林海,生命定格在56岁。400多名干部群众自发地为他送行,百万网友在线惜别这位素不相识的林区干部。
他为人正直、为官清廉,办公室堆满了书籍、文件和奖状,座椅的扶手磨出了窟窿、洗脸盆用得掉了瓷。60多平方米的家中,装修摆设还是20世纪80年代的风格,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
他就是内蒙古自治区根河林业局副局长——于海俊。学林、务林、忠于林,守林、爱林、殉于林,他用生命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让我带队上吧!”
2019年6月19日下午3时07分。
大兴安岭林区根河林业局上央格气林场突然发现雷电火烟点。片区分管干部恰好不在,十万火急之时,于海俊换上工作服到防火办请命:“让我带队上吧!”
随即,他带着60多名队员奔赴火线。
偃松、站杆、倒木多,林火已发展成树冠火,加速火势的蔓延。这场面,于海俊并不陌生。因为他经常上火场,积累了丰富的扑火经验,他和战友们共同挺过了很多次险情。
经过几小时的奋力扑救,20时40分左右,火场全线合围。
外围明火虽已扑灭,但一些倒木站杆上残留的火星还在闪烁,随时可能复燃。于海俊没有休息,继续带队员清理火场,亲自拿着GPS测量火场面积。
“快来人!砸到人了!”21时左右,正在清理余火的根河林业局护林防火管理办副主任郑晓强突然听到对讲机内传出呼喊,跑近一看,一根十余米长、30多厘米粗的过火站杆,重重地将于海俊砸倒在地。已处于休克状态的他手中还紧紧地攥着GPS定位仪。
挪开压在身上的站杆后,郑晓强发现于海俊的左腿已经被砸碎,根本“拿不成个”。大伙儿赶紧用木头做了个担架抬他下山。遍地是-人多高的偃松和灌木丛,加上天黑和浓烟,下山的路走得特别艰难。二十几个人戴着头灯在前面用油锯、砍刀开路,15个人轮番替换抬运担架。
下山后因救护车开不进来,还要再步行一段简易公路。
就在这最后一段路上,于海俊永远地“睡着了”。
汗水,浇湿了来路;鲜血,染红了归途。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是我国最大的国有林区,在10.67万平方公里的兴安大地上,有近5万名干部职工共同守护着这片绿色。
2017年5月2日毕拉河那场大火,也是于海俊率队支援。队伍休整时,队员们想在火场外围就近宿营,性格温和的于海俊一反常态,坚决不许,要求全员撤到河边宿营。河边宿营地冷风习习,往返火场距离又远,又累又困的队员们都不理解。但到后半夜,风向突变,火过林木,原宿营地瞬间便被大火“吞噬”,队员们惊出一身冷汗。
在2018年的一次扑火任务中,于海俊为了不影响队伍士气,拖着因被水桶砸伤肿得无法脱鞋的脚,硬生生地在山上连续奋战了6天6夜。
“作为指挥员,他不一定要在一线冲锋陷阵,但多年来他已习惯了这种工作方式,必须沿火场亲自检查一遍才放心。”郑晓强至今无法相信,那个和自己并肩作战的队友怎么就没了呢?
与于海俊生命一同定格的,还有一本厚厚的《林火扑救记事》,他在扉页上写着:“本记录本,经过烟熏、火燎、油渍、尘埋、汗浸、水淹、雨浇等多道工序,得以保存,实属幸事……”最终,在经历了数十次火海考验后,人和记录本不幸永别了。
“我的追求是青山常绿”
于海俊是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人,1987年7月从内蒙古林学院毕业后来到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调查规划院工作。
他在林海深处埋头苦干,一干就是32年,为了青山常绿的梦想,他不怕吃苦、甘于寂寞,争当林业重大工程建设项目的铺路人。他负责并参与完成林业工程规划设计、森林资源调查规划设计、生态环境工程设计和测绘项目100余项,8个项目获评全国和省部级优秀科技成果奖。他还被聘为全国森林工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先后参与编制了4项国家林业行业标准。
在规划院工作期间,每到春夏两季,于海俊和同事们都会深入各個林业局生态功能区内,背着帐篷、给养和工具,爬高山、穿密林、蹚河道、走沼泽,不辞辛苦地测绘、设计。在滴水成冰的寒冬季节里,他还带领森林外业调查大队深入北部原始林区进行林区防火工程基础设施的勘察、设计。他的老同事,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调查规划院副院长策日格回忆说,2003年和2004年的10月份,于海俊带领队伍在原始林区喝刨冰水,吃冻白菜和土豆,坚持工作了40天,交出了一份高质量的调研报告。
于海俊为了心爱的事业玩命干,他的妻子刘文庆最清楚。“我家与规划院就二三百米的距离,他总是为了工作废寝忘食。在承担编制国家一期‘天保工程实施方案时,他连续加班一周没回家,我只能把换洗衣物和洗漱用品给他送到办公室。”
2011年,组织提出让他调到林区一线工作。彼时,他已是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调查规划院任职4年的副处级干部。对于组织提出的平调,他欣然接受了安排。根河林业局组织部部长刘顺起还提醒他:“你不是党委常委,但考虑到你的专业,你可能会是责任最重的一名副局长。”
“担子重不要紧,我更看重自己到底能做点什么,眼下天然林保护工程等重大安排都得在林区落地,那才是我的用武之地啊!”于海俊诚恳地望着刘顺起。来到根河,他们成了邻居,于海俊的钥匙经常放在刘顺起家里。回想起一起走过的岁月,刘顺起为失去亲密战友几度哽咽流泪。
在根河林业局森林经营处主任陈学东眼里,于海俊是钻研业务、实事求是的“业务尖子”。有一次,他们一起上山补植补造时,于海俊发现不少裸岩地带不适合种树,即使按照调查设计规划的面积种上也成活不了,便决定把种苗换到容易成活的地带栽种,这样既保证了种植数量,也确保了成活率。
于海俊的办公桌上摆着各类厚厚的文件材料,《全国湿地资源调查与监测技术规程》《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等法律法规,他都像宝贝一样收藏着。而新的森林法、生态管理办法等内容,他不仅在笔记上做记录,还认真做剪报。
重点国有林区全面停伐后,于海俊推动根河市建立了以林业局、林场森林资源管理部门为责任主体,生态保护建设监测中心和森林资源监督机构为两翼的森林资源监管新格局,湿地保护率、森林抚育面积都有了显著的提高和增加。
“一个人活在世上应该有所追求,我的追求是让青山常绿。”这段记录在笔记本上的话,诠释了于海俊的初心。根河市年平均气温-5.3℃,历史最低温度达-58℃,被誉为“中国冷极”,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于海俊硬是胸怀着滚烫的赤诚,用心、用情、用执着坚守和不懈努力换来了一个个具体举措的落实,一项项突出成果的问世。
“没个官样的副局长”
很多干部说,看过于海俊着急,却没见过他急眼。他从来不吆五喝六、为难大家。令资源林政管理科科长吴建国敬佩的是,这个副局长原则性很强。林业局的辅助生产设施管护站以及防火瞭望台,建设手续没批下来,他顶住压力不搞未批先建,尽管因为开工进度慢被点名批评,他还是一面想办法推进审批速度,一面做科长们的工作,让大家遵纪守法。
没有“官架子”但有奋斗情怀,是很多干部职工对于海俊的一致评价。
他牺牲后,各级组织在调查中发现,他虽多次承担国家林业局和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管理局的重大项目,但没有一例违反党风廉政规定的举报和负面反映,从没有在项目建设中为亲朋好友打招呼,更没有利用手中权力谋取私利。
走进于海俊的办公室,一个扶手已磨出大洞的办公椅格外显眼,墙角的洗脸盆也已多处掉漆……机关事务科行政管理员王颖昌说:“我提出要给他换个座椅,他非要我找个修鞋的师傅来修。老师傅来了一瞅,说根本就修不上,换个得了。于局长却说,这不还能坐嘛。”
他每次回牙克石开会,就住在家里,财务人员提醒他说在家住宿不能领取出差补助。他却说:“为了一点补助就住在宾馆里,或者找地方开个票,那不是祸害林业局吗?”
于海俊殉职后,从农村来的弟弟于海瑞第一次走进哥哥的宿舍,发现衣柜里的几件汗衫,衣领都磨得起毛了:冰箱里除了方便面就是馒头:60多平方米的家中,装修摆设还是20世纪80年代的风格,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
看到了哥哥“还不如农村”的生活,于海瑞心疼地放声大哭:“我们都以为他当了局长,生活肯定很好,没想到是这样啊!”
于海瑞说,哥哥从来不做违背原则的事,他和晚辈们在一起说得最多的就是“好好干,靠自己走出来的路最踏实”。
“知夫莫若妻。”妻子刘文庆从来没有觉得60多平方米的房子小,这个家里装着他们一家3口人最简单平静的点滴回忆,装满了夫妻俩相濡以沫的所有记忆。
于海俊是家中的老大,是一大家子的顶梁柱。母亲生病期间,他们两口子每两个月凑5000元钱给家里汇过去。后来老父亲病重,有一天老父亲给他打电话说不治了,等百年后,好好办个后事吧。“然后他哭啊,海俊很少在我面前表现出这种状态,那种无力和无奈,现在我想起来都揪心。”
刘文庆的眼里,深藏着对丈夫的爱恋。她拿出了两人往返牙克石和根河的51张火车票。“這俩地方只有一趟绿皮火车,一坐就得6个多小时。偶尔他挤出个周末回来看我,多数时候是我赶着节假日去看他。只要他有时间,他都会在出站口下边的电线杆子那儿等着我。”
2019年的端午节,刘文庆又兴致勃勃地坐上了绿皮车。“那天,他骑着自行车驮着我,到火车站去给我买票,我开玩笑说咱俩是马路上的风景线啊。”
“他说忙,我从来不多问,我知道他有正事做。我不指望他赚大钱过奢侈的日子,俩人在一起就是最快乐的。”滑雪是他们共同的爱好,可是最近这些年他太忙了,根本没有时间消遣。“老于答应我,等退休了一定要补偿我。”刘文庆说。
“我们约好退休后出去走一走,就从我还没去过的呼和浩特、包头走起。他还让我在网上搜索全国各地的名小吃,答应带我去尝尝。旅游攻略我都做好了,老于却失约了!”说到这,刘文庆泣不成声。
“亲爱的姑娘,向我招手笑,喝一杯奶茶,情意深。”他唱得慷慨激昂,她听得如痴如醉。
这首《骏马奔驰保边疆》,是于海俊1991年在家唱歌时,刘文庆用磁带给录下来的。过去,他一出长差,刘文庆便把老磁带放在枕边听。现在,每个难眠的夜晚,她就循环播放着这首“情歌”。当旋律响起来时,她仿佛看到了心中的骏马,依然在林间奔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