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探析
2021-08-06任姣丽
【摘要】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革新性和包容性,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历史来源和思想基础,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08-051-03
【本文著录格式】任姣丽.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探析[J].中国民族博览,2021,04(08):51-53.
基金项目:2020年度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创新项目:习近平历史观引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改革创新研究(项目编号:J2020382)
引言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是在中国历史长河的不断演变和传承中形成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化体系。改革开放后,中国走上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快速发展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向实现“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断迈进的征程中,中华传统文化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源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要在现代社会中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增强文化自信,让中华优秀文化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一、中华传统文化概述
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文明历史上各种文化思想和精神观念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質和风貌的文化。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主要由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以及外来佛教文化等组成。
(一)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华传统文化反映着中华文明的特性,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融合统一后形成的文化总体,道德、思想、文字、语言、书法、武术、戏曲、节日、习俗等都属于传统文化的范畴,传统文化的影响深刻根植于我们血液里,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儒、释、道三种文化思想和价值理念。
(二)中华传统文化的特征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它历史悠久,儒家文化起源于东周后期,道家文化起源于春秋末期,世代相传,具有持续性和传承性。中国被誉为礼仪之邦源于对儒家文化中“礼”的传承,在现代社会“礼”不仅是调节人际关系的基本规范,并且在国家的政治社交方向中我们也遵守着“礼”。传统道德,特别是传统美德中的爱国、民本、孝悌、和谐、大同、仁爱、诚信、公私、义利、知行合一等文化思想和价值理念,凝结成了中华文化的精神基因。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革新性。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其特性源于社会存在,又会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从先秦诸子百家到宋明理学到现代社会的价值转化,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主流文化所倡导的价值理念都是在社会基础上通过对传统文化进行革新而形成的。革新性一定角度上体现为一种变通性。比如道家的辩证思想,认为变化是世间万物的自然法则,宇宙是一个变化的大系统,变通也是处世的策略。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中,因循守旧必受其害,顺应时代潮流去改变与革新,才能获得出路。运用现代化方式革新传统文化的传承,比如在艺术领域,将东方水墨画与现代多媒体技术相结合,产生了舞台上美轮美奂的清明上河图舞蹈;运用西医技术对中药提取的方法改良中药等,影响着人们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
再次,中国传统文化还具有多元性和包容性。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一脉相承,从未中断,多元性与包容性是重要的因原。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集合,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包容性,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保持各个民族文化的特色,使中华文化因为多元化而丰富,在与世界不同文明交流的过程中,始终秉持“和而不同”,使中华文明在世界多元化发展的今天更加熠熠闪光。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和基因密码,一个国家的强弱主要体现在综合国力上,文化是其精神支柱,是一切建设的基石。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社会共识的最大公约数,它可以激发民族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人民的归属感,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内核动力。传统社会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基础和历史来源。
(一)国家层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经济、政治和外交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例如,中国作为一个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礼仪之邦,在国家层面的对外交往中孕育出了这种“先伸出手”的态度。所谓“先伸出手”就是在对外关系中,中国始终高举互尊互信、互利共赢,主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与他国交往前就表达出自己的友好态度,在与他国交往的过程中也率先表达自己友好的观点,中国已经不是闭关锁国的旧社会,我们深刻明白落后就要挨打,因此在现代生活中对外来的文化我们不盲从,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们正视历史不忘历史,不让历史的尘埃迷住双眼。“历史是一面镜子。以史为鉴,才能避免重蹈覆辙。对历史,我们要心怀敬畏、心怀良知。历史无法改变,但未来可以塑造。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要共同引以为戒。传承历史,不是为了纠结过去,而是要开创未来,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习近平在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公开宣示了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现代“中国态度”。
新时代“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强国目标也是对历史文化传统的接续和弘扬。中国作为唯一一个历史文明没有断层的古国,因为我们足够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屈辱的近代史,是中华文明最无力的时期,在灾难面前,我们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国家强盛才是文明传承的保障,文明传承则为国家建设提供内核动力。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体系是中华民族屹立不倒持续腾飞的根本动力,中华传统文化精神不仅体现了我们的民族形象和民族尊严,更是增强我们民族自信的基石,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华传统智慧为中华文化保持世界地位提供了精神动力。“和而不同”是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它在当今世界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种文化让我们正视文化的差异性,尊重文明的多样性。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世界各国、各民族交流更加紧密。在衣食住行、节日庆典、礼仪规范、风土人情、宗教信仰等各个方面都有所体现,发挥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智慧有利于保持我们文化的独特性。中华传统文化以其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价值塑造了中国特色精神和价值观,让我们在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时保持良好的开放和学习心态,对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与时俱进,赋予传统文化新的内涵,激发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社会层面
从社会经济发展的的层面来说,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正面应用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例如儒家文化的管理思想在社会系统应用的实践。在儒家文化中我们继承发展的不仅是“礼”,还有以民为本的重要管理思想,教育为本的发展思想,举用贤才的人事思想。在现代社会中企业也对儒家文化的应用有了新的尝试实践,例如儒学和现代团队的管理应用等。对儒家管理思想加以总结借鉴,对提高企业的生命活力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要大力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充分利用传统文化的智慧结晶,促进企业管理的进步。现在部分企业提出了“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管理服务理念。员工从思想上、工作上、学习上感觉有了努力方向,谁也不愿意因为自己的疏忽影响企业的整体形象。变强制规范为自觉行动。总之,企业应适应社会发展,不断改革创新,把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理念的儒家管理思想贯穿于企业的日常工作中,让企业焕发出勃勃生机。
传统文化中道家“无为”的思想也被广泛应用。在管理上,领导者不能统治过死,必须形成一套有效的管理机制,领导者作为公司的舵手顺势而为。并且领导者应该要举用贤能大胆放权,同时领导者做到有功而不邀功,“ 弱者道之用” 这是提高人才培养率的基础。同时结合现代价值观做到“以人为本,无弃与人”对现代企业所面临的各项管理活动也具有不可或缺的借鉴价值。对一个企业而言 ,它的企业文化就是核心竞争力,道家文化创设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儒家文化可以成为推进企业进步的动力,使传统文化在社会的实践中达到了变革和应用的目的。
(三)个人层面
之所以每个人的现代价值观都要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于中华文明的传承性,传统文化贯穿于我们成长、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为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孝道文化的传承和现代化发展,不同于外国文化中的独立思想,中华文化中提倡百善孝为先,是父母将我们带到这个世界,我们常怀感恩。乌鸦反哺、羊羔跪乳、卧冰求鲤等一个个流传的典故都体现了我们对于孝道文化的重视,孝道和谐了我们的家庭,凝聚了我们的社会,塑造了我们的文化。从家庭来说传统的孝道文化强调了长幼有序,尊老爱幼,规范了人伦的秩序性,促进了家庭的和睦。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万家,家庭稳定则国家稳定,在新时代强调孩子对长辈的尊敬和对父母的赡养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现在孝道已经被写进了我们的法律,是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体现。
三、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现代价值的有效路径
(一)对内革新,在批判中继承发展
批判的继承传统文化,古为今用,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对于符合现代社会国情的、积极向上的文化继续保持,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批判中继承,不是将传统文化简单化地划分,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与时俱进,增强传统文化的活力。
同时正视中华文化中的糟粕部分,加以改变,提高传统文化的鉴赏和自省能力。任何民族的文化都有其局限性和不足,中华文化也是一样。中华民族由于经历了近2400年的封建社会,也存在漫长封建社会遗留下的弊端。例如重男轻女的思想,以及与此相关的裹脚、纳妾、女性不读书等一系列的行为方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破除了封建的陋习,采取计划生育等措施,大力倡导男女平等,实施义务教育,提高人民的知识文化水平,减少封建陋习对社会的影响,同时加强法治建设,保障人权,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传统文化的影响深刻的印在每个中国人的血液里,它体现在生活中的行为方式、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外来文化对我们的价值观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坚持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创新,保持文化自信能够让我们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不崇洋媚外、不迷茫。在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体系的一系列冲击和融合中,确立正确的新时代价值观,坚决反对“全盘西化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等盲目崇拜外来文化的思想意识。
(二)对外兼容并蓄,坚定民族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推动中华民族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在坚持正确方向的基础上,兼容并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例如“两弹一星”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奥运精神”等,都是基于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不怕困难,积极进取,勤劳勇敢等特质而塑造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因此,文化自信是我们的底气,我们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不仅结合现代社会国情,还要以开放的眼光对待外来文化,对外来文化我们不能一味的否决,不崇洋媚外的同时,尊重外来文化,用开放的心胸,客观平等的态度去和不同文化交流、融合,尊重文化差异。保持文化学习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让中华文化历久弥新。
(三)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1.立足于社会实践进行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是社会实践,文化发展的本质要求就是进行文化创新,文化创新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也不是对外来文化的一味盲从。在当今世界,信息网络化的时代,文化无国界,各种文化互相交织,互相渗透,互相影响。因此,在现代社会想要封闭自我是不符合时代发展的,那么在面对外来文化时我们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态度,其次要了解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创新。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一旦没有了社会实践活动,文化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进行社会实践就要结合我们的国情做有意义的活动,例如沙画艺术与中国水墨画的结合,通过外来的沙画学习推动了中国水墨画领域的发展,所以对于外来文化的学习具有必要性,同时能够弥补我们自身的不足,让中华文化焕发新的光彩。
2.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在世界各民族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充分吸收外国优秀文化成果,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情进行因地制宜的改良。面对外来文化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核。
四、总结
中华文化的精神品格与价值追求,支撑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和薪火相传,今天仍然是而且未来必将也是我们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华文化的精神特质就是我们今天要大力弘扬的中国精神。弘扬中国精神,是凝聚中国力量、走稳中国道路的关键。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价值观的统一和演变,具有时代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并且是一个随时代发展不断进化演变的过程。顺应时代发展规律,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新时代繁荣昌盛的根本保障。
参考文献:
[1]韩博文.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演化历程[J].漢字文化,2021(02).
[2]赵国付,黄伟,陈国龙.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系的历史意蕴[J].蚌埠学院学报,2020(06).
[3]余青峰.文化创新 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J].杭州(周刊),2018(42).
[4]彭潇.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思考——基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发展路径[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8(05).
作者简介:任姣丽(1986-),女,山西大宁,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