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厚煤层回采巷道掘进过陷落柱围岩控制技术研究

2021-08-06李浩男

煤炭与化工 2021年6期
关键词:网带塑性底板

李浩男

(晋能控股煤业集团 成庄矿,山西 晋城048000)

1 概 况

成庄矿主采3号煤层,煤厚5.8 m,煤层倾角0~2°,平均为1°;煤层直接顶为1.6 m厚粉砂岩,老顶为9.1 m厚中粒砂岩;直接底为2.78 m厚粉砂岩,老底为3.78 m厚砂质泥岩。53153巷为5315工作面辅助运输巷,巷道掘进断面尺寸为5.0 m×3.3 m。根据地质资料显示,53153巷2号横川开口以里481.6 m,发育1个推测陷落柱TX1,该陷落柱走向长42.8 m,倾向长30.3 m,在53153巷道内影响长度约42.8 m。53153巷2号横川开口以里534.6 m,发育陷落柱X181,该陷落柱走向长93.4 m,倾向长92.4 m,在53153巷巷道内影响长度约20 m。陷落柱与巷道间位置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巷道及陷落柱位置Fig.1 Position of roadway and collapsed column

2 巷道支护效果模拟分析

为分析陷落柱区域巷道支护效果,采用数值模拟软件对巷道无支护状态、超前预注浆加固以及注浆加固加锚网带支护效果进行分析。

2.1 应力分布规律

2.1.1 垂直应力

通过模拟分析可知由无支护—超前预注浆加固—注浆加固—锚网带支护的过程中,应力释放率逐渐减小,两帮应力集中范围减小,应力值增大。随着围岩强度的提高,围岩的应力集中现象得到了很好的控制,注浆加固破碎带围岩有较好的优势。垂直应力如图2所示。

图2 垂直应力云图Fig.2 Cloud of vertical stress

2.1.2 水平应力

由数值模拟分析可知:①在无支护情况下,在破碎带巷道顶、底板围岩深部内出现大范围的水平应力集中区域,围岩浅部应力较小,在围岩内形成水平应力差,加速了围岩蠕变破坏;②注浆加固后围岩整体性提高,明显改善了水平应力在巷道顶、底板的集中现象;③注浆加固后进行锚杆索支护,底板水平应力集中现象进一步降低,顶板高水平应力集中现象主要在近距离围岩内,锚固支护充分调动了围岩的自承载能力。水平应力如图3所示。

图3 水平应力云图Fig.3 Cloud of horizontal stress

2.2 塑性区分布规律

同时对巷道围岩塑性区分布情况进行模拟分析,包括无支护、预注浆加固和预注浆及锚网支护3种支护状态下,如图4所示。①无支护时巷道围岩塑性区半径较大,达到6 m,巷道围岩稳定性很差,控制难度大;②采用超前注浆加固后,破碎围岩整体性得到改善,塑性区半径明显减小;③配合锚网带支护后,巷道围岩塑性区范围得到进一步改善,特别是顶板和两帮塑性区明显减小,表明预注浆和锚网支护对破碎围岩的控制效果最好。

图4 塑性区分布示意Fig.4 Plastic zone distribution

3 陷落柱区巷道围岩控制技术

3.1 超前预注浆加固

3.1.1 钻孔布置

预注浆[3-4]钻孔需结合其加固的区域,采用不同的钻孔施工参数,见表1,巷道顶板、两帮及底板等周边钻孔距离巷道轮廓线均为0.5 m,如图5所示。1~5号注浆钻孔加固巷道迎头前方顶板围岩,在围岩内形成拱形壳体,维护巷道掘进区域围岩稳定,同时可隔离深部围岩应力的传递;6号、8号注浆钻孔加固巷道两帮围岩,提高其抵抗巷帮垂直高应力的作用;7号注浆钻孔加固迎头前方围岩,维护其稳定性;9号~11号注浆钻孔加固巷道迎头前方底板围岩,防止高应力作用下巷道出现大范围底鼓;两个检查孔作为效果考察孔,观测注浆加固效果,同时可进行补充注浆加固。

表1 超前注浆钻孔参数Table 1 Parameters of advanced grouting drilling

图5 超前注浆加固钻孔布置Fig.5 Arrangement of borehole reinforced by advanced grouting

3.1.2 注浆工艺

由于TX1和X181陷落柱对于53153巷的影响长度较长,一次性超前注浆很难实现,且施工周期长,注浆效果及施工质量都将受到极大影响,基于现场实际情况,采用钻、注交替作业的分段前进式注浆工艺。

结合陷落柱探测情况,确定单次循环加固长度为20 m,有效长度18 m,预留2 m作为安全维护带。注浆材料为A、B加固材料,正常水灰比为0.8∶1,注浆压力选取10~15 MPa。

3.2 锚网带支护

巷道通过陷落柱期间,为维护围岩稳定,需进行加强支护,采用缩减锚杆索间排距的方法。顶板采用直径22 mm,长2 800 mm的高强锚杆,锚杆间排距为900 mm×1 000 mm,每排布置6根,采用树脂加长锚固,并用钢筋托梁连接;配合锚索进行补强支护,锚索直径22 mm,长6 300 mm,间排距为2 000 mm×1 000 mm;并采用金属网护表。巷帮锚杆与顶板规格和锚固方式一致,每帮每排3根,间排距1 100 mm×1 000 mm;采用钢筋复合网护表。

3.3 架棚工艺

棚梁采用12号工字钢梁,规格为4 300 mm;棚腿采用U25钢,上腿长度为1 800 mm、下腿长度为2 000 mm;采用拉杆连接,棚距1 200 mm,柱窝深200 mm,距帮不大于450 mm,棚腿扎角350~450 mm,采用1 400 mm长背板背顶背帮。

4 效果分析

53153巷掘进过2个陷落柱影响区后,采用十字测点法在陷落柱影响区域布置4个测点,对巷道表面位移进行为期30 d的观测。开挖支护后的14 d内,围岩变形速率较大,之后逐渐趋于平缓,20 d后,围岩自稳。在30 d的矿压监测周期内,4个测站中处于陷落柱周边应力升高区的测点,其顶底板移近量最大,为191 mm;处于陷落柱中间的4号测站,其顶底板移近量和两帮收缩量均最小,分别为179 mm和108 mm,可见注浆加固提高了围岩完整性;2号测站两帮收敛量最大,为141 mm,该测点位于陷落柱边界,处于应力异常区域,柱体内垂直应力与水平应力均小于柱体外围岩应力,柱体内软岩破碎带为柱体边界应力升高区提供卸压途径,围岩位移量增大。整体而言,巷道掘进过陷落柱期间围岩变形不大,满足安全生产使用要求。

图6 超前注浆加固钻孔布置Fig.6 Arrangement of borehole reinforcement by advanced grouting

5 结 论

(1)通过数值模拟分析巷道开挖支护后的应力变化规律,可知从无任何支护到注浆加固围岩的过程中,应力释放率减缓,巷道围岩的塑性区范围减小;锚网带支护结构起作用后,围岩的应力集中现象得到了很好的控制。

(2)通过围岩变形观测可知,巷道过陷落柱期间,预注浆加固后,巷道开挖支护初期,巷道变形进入加速阶段,随后逐渐趋于收敛,一个月内破碎带围岩能够实现自稳。超前预注浆加固+主被动联合支护方案,对陷落柱影响区巷道围岩控制较为有效,架棚支护可以缓解陷落柱柱体边界的高应力变形。

猜你喜欢

网带塑性底板
基于应变梯度的微尺度金属塑性行为研究
硬脆材料的塑性域加工
粘胶短纤维精练机网带损坏原因及对策
铍材料塑性域加工可行性研究
石英玻璃的热辅助高效塑性域干磨削
论冷却油槽中水平网带转移机构在网带炉生产中的应用
软土地基上超长底板节制闸沉降及应力分析
底板巷一巷两用的回采工作面防火实践
底板隔水层破坏的力学模型及破坏判据
成网机的网带驱动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