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妈妈不要你了”:跟孩子开这类玩笑的“熟人”,是在虐童
2021-08-05伍里川
伍里川
即使你不能教一个充满好奇心的孩子去仰望星空,至少应该学会和他们平等、友爱相处
有位微博主一开腔就击中了我的少年记忆。他说:挺烦那些烂七八糟的“熟人”跟孩子开不适玩笑,诸如“你妈妈生了弟弟就不要你了”“你爸爸妈妈离婚你跟谁呀”“爸爸好还是妈妈好呀”“把你送给我好不好”“你知不知道你是垃圾桶捡来的呀”,每每听到这些“问题”也就只能苦笑。
我还上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放学了经常上我爹工作的医院去。但每次去心里都有一种恐惧感,因为医院门口和我爹的药房门口,总有一些熟人围坐着,见了我,不是给我“介绍对象”,让我喊丈母娘,就是问我“爸爸妈妈谁好”,有时还调笑我可怜的电线杆身高。我有时笨嘴笨舌、词不达意,造成“笑果”,他们就会发出放肆的大笑,让我有无地自容的感觉。我爹并不能因为这些玩笑话就制止这些人张口,在当年的氛围里,能这样开玩笑是同事关系融洽、给你面子的表现。但几十年之后我才明白,事实上并非如此。取乐的人往往是有精心计算的,他们只会选择和自己属于同一“阶层”或者比自己地位更低的人的孩子开腔。同样是孩子,我爹医院一位院领导,有两个与我年龄相仿的儿子,他们就从没有享受过“介绍对象”的待遇。这个问题当年困惑了我很久。事实上,人家比我长得帅,个头也比我高。我没他们好看,却有“丈母娘”,而且还不止一个“丈母娘”,这事一点都不科学。
微博主的吐槽,引来不少网友的跟帖呼应。看来孩童时期受到这种不适玩笑伤害的人,不在少数。如果小孩子被说得哇哇大哭,那些人就哈哈大笑,一副得逞的模样。
有人跟帖认为,那是从前的事,80后、90后就极少这类人。
但这种年龄层的划分,我觉得还是挺不精准、挺不安全的。每个年龄层次都有这种乱开玩笑、拿小孩取乐的人。当然,不同时代的人,兴趣点大不同了,找乐子的方式也很有差异。经常无所事事、精力无从宣泄的“丈母娘”们的乐趣就是在太阳底下打毛衣,或者互相扯闲篇。相对来说,用话激我,使我满脸通红,要更有新鲜感。而今天同样年龄的人,消遣的方式变得多元而迷人。
而这并不表明80后90后甚至00后,就天性不喜欢开不适玩笑。
只能说,随着时代的进步,随着个体修养和学识的增加,此类不适玩笑受到了某种控制和约束。由于识见的匮乏和浅薄,一些人意识不到开不适玩笑的严重性。有些乡野村夫和孩子们开起玩笑来,一点不知道轻重,甚至会在询问孩子的父母关系时掺杂有“色”问题,这就大大增加了这个所谓玩笑的可耻性。而在关爱儿童心理健康且具有常识的人看来,这事做不得。从乱开玩笑获取的乐趣,终究是无趣的。用网友的话说,有文化和没文化,是不一样的。
并不是说大人就开不得孩子的玩笑,而是说,不适的玩笑应该从话语层面“取缔”。即使你不能教一个充满好奇心的孩子去仰望星空,至少应该学会和他们平等、友爱相处。在孩子面前,大人应该成为一个“知识体系”,而不是低级笑话通道甚至垃圾语言桶。
说到底,开那种不适玩笑,挺不体面的。它直接表现出一种怪异甚至阴暗的心理,通过让孩子难堪、难过来得到心理的满足。面对这些深藏机锋的玩笑,少不更事的孩子在多数情况下,只要开口就会陷入泥泞,成为开玩笑者肆意捉弄的对象。例如,无论孩子答出“跟妈妈”还是“跟爸爸”,得到的回应都会是“你好傻”,因为正确的“答案”似乎更应该是“我爸妈好着呢”。孩子们中当然有智商很高的人,可以巧妙地跳出陷阱,但以孩子们的天真烂漫,他们在最初的时候不太可能预设“提问者很坏”的提示,以使自己小心避祸。而经历了几回被笑场、被羞辱之后,孩子们才会逐渐建立起警惕性和恨意。这实际上是对孩子天性的一种损害。
说某些不适玩笑是在“虐童”,并不是耸人听闻。这种话语体系,只有一方赢家,绝大多数儿童都处于输面。一些成年人,是拿孩子的痛苦或“异样反应”当自己的乐趣,进行可耻的精神消费。他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孩子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我就见过孩子当场被“你是父母捡来的”吓得哇哇大哭的场面。实际上,某些不适玩笑变成了一把小刀子,捅向了孩子幼小的心灵。
这并不只是私人之间的小型话语侵犯和冲突。站在一个社会的某个高处,就能发现成年人和孩子开不适玩笑,是一个挺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这既是因为它已经是一种具有历史性的传统,也是因为它在一个文明社会里变得越来越让人难堪、愤懑。
通过文明与道德的滋养,让更多人意识到和孩子开不适玩笑的荒谬与残忍,从而从人心深处消除这种“不适玩笑文化”存在的土壤,可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而,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孩子的父母可以教会孩子不予理会,或者干脆反驳回去。和总是受“虐”于人相比,加强防御上的主动,可以有——既然我们必须对孩子们给予特别的保护,那么反击一些尖锐问题或毫不留情地抨击也是合理的反应:“如果我的爸爸妈妈问你的孩子同样的问题,你觉得行吗?”或者,“叔叔阿姨,你们是大人,对我说这样的话是不对的。”
(作者系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