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高水平创新是浦东发展的灵魂
2021-08-05黄金平
黄金平
习近平总书记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把创新放在首要位置,强调要“全力做强创新引擎,打造自主创新新高地”,为而立之年的浦东指明了发展方向,赋予了前进动力。
一、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当前,外部形势风云变幻,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加快我国自主创新,其紧迫性更加凸显。站在新起点的浦东,要在“两个大局”和新发展格局中,继续发挥好创新这个第一动力作用。
浦东的发展,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而贯穿其中主题词就是始终坚持高水平的创新。1992年7月,张江高科技园区开园,伴随浦东开发开放的脚步,因科技创新而兴的张江完成从科技园区到科学城的转变。现在,张江科学城集聚着人工智能岛、细胞产业园等产业园区,还有2.2万余家企业、58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以及上海光源、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等一批大科学装置。以张江为代表的一批创新平台,使浦东成为创新要素最为活跃的发展高地,200多个创新药物在浦东张江诞生,同时拥有超过400个在研药物品种,生产的传感器芯片占全球25%,智能卡芯片占50%。
作为上海科创中心主战场,浦东瞄准世界科技前沿,聚焦关键领域,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创新型企业,使创新成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2020年4月,位于浦东的上海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园、张江总部园双双开园,合计建筑面积逾330万平方米,吸引总投资额达500亿元。这些新的发展载体将有力推动科学技术创新,为浦东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二、全力做强创新引擎
放眼全球,现代强国无一不是创新强国、科技强国。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体现在创新能力,尤其是科学技术领域的创新能力上。提升创新能力尤其是科技创新能力,成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关键。因此,作为上海全球科创中心核心承载区的浦东,必须走创新之路,依靠创新破解“卡脖子”难题。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浦东要勇于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夯实基础研究,全力做强创新引擎。
创新是个系统工程,包含基础研究、关键突破、转化应用在内的全链条,覆盖创新主体、创新产品、创新环境、创新体制在内的各领域。这要求瞄准前沿科技,重视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策源功能”,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要用改革之手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畅通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上的“孤岛”,开辟成果转化的“快车道”。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背景下,强化创新策源功能,是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的重要任务。创新策源没有捷径。上海把重点聚焦在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最先一公里”进行扎根耕耘。通过建立创新型孵化器、科技公共服务平台、中国(浦东)知识产权保护中心、55亿元科创母基金等,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根据《2020年全球科技创新中心评估报告》排名,上海年度排名位居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百强城市第12位,比2019年上升4位,作为上海全球科创中心核心承载区的浦东功不可没。经过30年的开发开放,浦东高科技产业转型升级效应显现,集成电路、芯片设计、设备材料以及生物医药等高科技产业增长迅速。2019年,239家芯片设计企业,出品了100余项国内领先产品;10个一类新药获批上市,占全国的19%,排名全国第一。现在,浦东已经把“中国芯”“创新药”“智能造”“蓝天梦”“未来车”“数据港”等六大硬核产业作为未来的主攻方向,建设36平方公里的“硬核走廊”,进一步推动硬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科技创新正成为推动浦东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
三、打造自主创新新高地
对历史的最好回望,就是创造新的历史。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强调,要突破一批核心部件、推出一批高端产品、形成一批中国标准;要积极参与、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开展全球科技协同创新。
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拥有“世界级头脑”的数量,是城市原始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近年来,浦东出台一系列具有首创性、突破性的人才政策,包括率先设立全国首个海外人才局,试点自贸区永久居留推荐直通车制度,承接国内人才引进直接落户和留学回国人员落户审批权,放宽外国毕业生直接就业限制等创新举措。浦东国际人才港还开通了自贸区外国人来华工作“一网通办”服务平台,外籍人士只需跑一个窗口,可在五天完成工作许可、居留许可审批,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高地。汇聚世界顶尖科学家的“滴水湖论坛”在浦东已连续举行3届,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合作与交流平台。现在,浦东集聚高新技术企业2900多家,海内外人才140多万,仅张江科学城就有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两院院士以及海外高层次人才等各类专家400多人。
突破一批核心部件、推出一批高端产品、形成一批中国标准,离不开高科技人才无数场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上海微电子公司“十年磨一剑”攻克了光刻机这项“世界上最难的技术”,申请了3000多项专利,在先进封装和LED光刻机领域完全取代进口,这为我国更好参与国际产业竞争、掌握创新话语权、确保全国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打下了坚实基础。华领医药则历经10年打磨,成功将一款全球首创糖尿病口服新药推进到了三期临床试验阶段。
在科技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打破专业、行业、地区乃至国别的界限,实现地区性与全球性的协同创新是发达国家创新发展的成功经验。近几年来,大量海归学者回到上海,人才集聚效应使得沪上学者有能力也有资源发起各类国际合作的大科學项目。基础研究领域的许多“首次”和“科研领域之最”在上海诞生,为发起国际科学研究大项目提供了条件。到2025年,浦东将要建成10个大科学设施,形成世界一流大科学设施群,对于促进国际科技交流、打造自主创新新高地必将产生重大影响。
(作者系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研究三处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