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货币发展动向与问题探讨
2021-08-05何潇伊
何潇伊
货币与商品经济一脉相承,不同形式的货币,与相应的社会生产相适应。以数字网络技术为载体,以大数据为支撑的智能网络,催生数字货币的转型与发展。智能终端、电子商务、移动支付等产业的快速崛起,各类以互联网为平台的虚拟货币应运而生。如Q币、U币等等。尽管这些虚拟货币并非科学意义上的电子货币,但却具有单向支付能力,且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与法定货币完成兑换或回购。数字货币,是以数字化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为手段,将密码学理论与互联网、区块链等技术相关联,实现货币与数字技术的有效整合形式。数字货币是一连串经过加密的含有关键信息的字符串。据相关组织统计,截至2019年末,全球发行的各类数字货币达到3000多种,比特币市值最大,约占全球数字货币的60%以上。本文着重围绕数字货币,就其发展动向、存在问题展开梳理,提出完善建议。
一、数字货币发展现状
据相关组织统计,全球范围内,数字货币总市值突破1万亿美元。数字货币的快速发展,其现状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一)发行主体多,法定数字货币亟待明确
从全球数字货币的发行来看,多以私人数字货币为主,依托企业信用,或者未有明确发行主体。私人数字货币起步早,如比特币。Tether公司于2014年推出泰达币,以1:1与美元锚定。一些互联网企业,也纷纷推出数字货币。如Facebook于2019年向用户启动数字货币项目。数字货币因发行主体的多元性,使其存在更多的潜在风险,特别是在监管上存在难度。对于一些国家通过央行来发行法定数字货币,从法律上给予认定和保护。如新加坡金融管理局、英格兰銀行、瑞典央行,加拿大中央银行等纷纷着手启动法定数字货币项目。中国人民银行于2014年成立法定数字货币研究小组。中国采用“央行—商业银行”双层架构模式,由央行发行并负责监测,各商业银行向央行申请数字货币,应用到流通领域,来确保法定数字货币的稳定性。
(二)服务范围更大,跨境支付成趋向
数字货币的快速发展,与其经济全球化趋向相适应。从全球数字货币应用范围来看,越来越多的供应商、商户选择数字货币。以比特币为例,全球比特币ATM机突破5000台;支持达世币的全球商家突破4000家。对于法定数字货币的应用,各国多遵循“先支付工具,后政策工具”思路,通过技术手段来赋予法定数字货币在支付领域的应用功能,再探索如何提升法定数字货币的有效措施。如新加坡在法定数字货币探索中,引入分布式账本技术来解决队列处理、交易隐私保护问题。近年来,我国在法定数字货币领域,重心聚焦于支付环节。如在银行间支付清算环节,法定数字货币具有更优的支付功能。从数字货币应用方向来看,随着经济贸易国际化趋势的发展,跨境支付成为主要趋向。传统货币在跨境支付中,耗时长、成本高。一些国际金融机构利用区块链平台来实现数字货币跨境支付。如Ripple(瑞波币)在跨境外汇转账业务中,能够大大节省交易确认时间。2019年,加拿大央行与新加坡金融管理局通过区块链技术,利用杂凑时间锁合约模式,完成法定数字货币跨境支付,无需中间人介入。
(三)交易平台更多样,带来监管难题
从我国现有法律规定中,对数字货币的交易是明令禁止的。2017年,由央行下发《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对各类代币发行融资活动严令禁止。但从全球来看,很多国家在数字货币交易、流转领域,并未禁止,一些大型交易平台不断涌现。如火币、Bitfinex、YoBit、Cryptopia、BTCC等。以Cryptopia为例,在全球范围内,该交易所交易的数量最大,YoBit上币数量达656个,最全球上币数量最多的交易所。另外,从交易规模来看,前20名交易所的交易量约占全球90%的份额。从现有多平台交易所的运行状态来看,为了确保用户财产安全,也为了保证交易过程的稳定、可靠,一些国家着手颁布数字货币交易牌照,以提升数字货币交易合规性。从美国对数字货币交易的监管实践来看,保持严格管控态度,要求数字货币交易平台必须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注册。日本出台《资金结算法(修正案)》,规定只有在日本财政部注册并获批的交易所,才能开展数字货币兑换业务,日本金融厅负责对交易活动进行审查,对各项系统风险进行监管。再如韩国,也着手完善数字货币交易监管体系,优化数字货币交易运营模式,如对数字货币交易活动实施征税等。
二、数字货币面临问题
从全球现状来看,数字货币还处于起步期,很多技术、措施、监管体系不完善,对数字货币的延续性、稳定性、安全性等依然存在不信任难题。以比特币为例,有学者指出比特币存在实际交易量被夸大、技术拓展性不足、甚至存在欺诈等问题。综观当前数字货币,其问题主要集中三方面:
(一)去中心化架构导致效率低,制约规模化应用
数字货币本身是基于信息化技术手段,但其去中心化架构,导致应用规模受限。具体而言,区块链技术不成熟,当交易规模变大时,所用时长更长,影响吞吐量。以比特币为例,每一区块约为1MB,每10分钟产生一个区块,每秒能处理7笔交易。与VISA、支付宝、银行同业结算相比,其速度和效率是很低的。据统计,目前企业所支付的比特币约24亿美元,为了提升交易效率,也衍生了公共链、联盟链、私有链等不同模式。从应用效率来看,公共链模式面向所有公众,但能耗高、运行效率低;私有链将“网络写入”权限由某一中心化组织来全权管控,借助于“去中心化”方式,来提升运行效率;联盟链方式以多个机构共同参与管理区块链,其速度介于私有链与公共链之间。有组织对比特币能耗进行统计发现,比特币每年耗电量约42-54太瓦时,成本高、耗电量大。
(二)缺乏共识机制,交易面临信任危机
在数字货币运营中,“去中心化”是主要形式。该模式能够克服传统集中式记账的局限,确保其可回溯性。但对于公共链中的记录,因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记录保存者,可能会出现恶意节点,或者意见不统一问题。缺乏有效的共识机制,制约数字货币的高效、稳定运行。从区块链技术来看,因技术本身的不稳定性,导致其潜在风险较大,由此滋生的信任危机,加剧数字货币在运营中存在难以达成共识的问题。2016年,因黑客攻击以太坊参与的The DAO项目,导致损伤超6000万美金。以太坊团队通过“回滚”技术方式,尽管追回了部分被黑客盗取的资金,但却违背了区块链技术“不可篡改”的精神,最终让以太坊分化为“以太坊”与“以太坊经典”两种数字货币。2017年,比特币因对增强可扩展性未达成共识,被分化为“比特币”与“比特币现金”两种数字货币。有学者认为,对于数字货币所依赖的区块链技术,本身具有“双刃剑”特征:一方面,消除集中式记录保存的转换成本,让用户受益;另一方面,因协调不畅可能导致数字货币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