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吴良镛:规划“大北京”的建筑大师

2021-08-05

文萃报·周二版 2021年24期
关键词:建筑学梁思成人居

近日,“国匠:吴良镛学术成就展”开幕式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举行。在开幕式现场,99岁的吴良镛院士仍自称“拙匠”,愿与广大学人一道共勉,让我们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建设美好人居环境,共同奋斗。

从助教到建筑大师

建筑大师贝聿铭曾说过:“你要到哪一个国家,说起中国的建筑,大家都说我认识吴良镛。”而吴良镛的一生都与清华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抗战胜利后,清华园百废待兴。梁思成向曾在抗战中协助自己制图的吴良镛发出邀请,望其赴京在新筹建的建筑系里担任助教,吴良镛“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新办的建筑系设在水利楼二楼,几间空室,几张凳子,几方图板,吴良镛成为了清华大学第一位建筑系教师。建系初期,梁思成在美国讲学,只有林徽因教授与吴良镛二人执教。1947年梁思成讲学返校后,逐步在教学中开始增加欧美现代建筑教育内容。“少有的刻苦、渊博,少有的对事业的激情,多年与困境抗争中表现出的少有的坚强。”林徽因曾这样评价吴良镛。

1948年夏,经梁思成推荐,吴良镛赴美,在著名建筑师伊利尔·沙里宁主办的匡溪艺术学院进修。1950年,他获得该学院硕士学位。晚年的吴良镛回忆起恩师梁思成,感佩非常,“我仿佛被引进到学术殿堂的门厅中来。这个殿堂光彩照人,如七宝楼台,炫人眼目,有时简直莫知所从,但感到又可以从任何一个方向去登堂入室,道路宽阔得很。”吴良镛开始探索中西交汇、古今结合的建筑新路,其间曾获“罗马奖金”建筑绘画雕塑设计竞赛荣誉奖,在美国建筑界崭露头角。

新中国成立后,梁思成、林徽因夫妇给吴良镛寄去一封信。“百废待兴”这四个字,让吴良镛立刻做出了抉择。自此,吴良镛将后半生都奉献给了清华大学建筑系。

探索诗意之人居

1984年退休后,吴良镛也未停下研究的脚步,同年他创办建筑与城市规划研究所。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是海德格尔的理想,亦是吴良镛对人居理想的愿景。上世纪80年代以来,吴良镛建立了人居环境科学,填补了中国城镇化建设基础理论的空白。1995年又创办人居环境研究中心。

菊儿胡同是理论落地的项目之一,在这里,他结合单元楼与合院建筑的特点,创造出一种混合了里巷、院落、空间的“类四合院”旧城居住建筑模式,并提出“有机更新”这个如今家喻户晓的词。1992年,菊儿胡同项目获得世界人居奖。

20世纪80年代初,吴良镛就开始了广义建筑学的思考,并于1989年出版专著《广义建筑学》,着眼点从单纯的“建筑”概念转向“聚居”,大大拓展了建筑学的视野。但是,他的学术探索并未停止在“广义建筑学”。

1993年,他提出的“人居环境科学”以人居环境为研究对象,研究人类聚落及其环境的相互关系与发展规律,以城市规划、建筑与风景园林为核心,整合工程、社会、地理、生态等相关学科的科学发展模式,得到国际学术界的广泛认可。

1999年6月23日,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一致通过了由吴良镛起草的《北京宪章》,该宪章以人居环境科学理论为基础,提出“建设一个美好的、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是人类共同的理想和目标”。这一宪章被公认为是指导21世纪建筑发展的纲领性文献。

规划“大北京”

新中国成立初期,年轻的吴良镛曾和清华大学建筑系师生提出“北京市总体规划方案设想”。自1979年起,吴良镛便带队开展京津冀规划研究。

“要从京、津、唐地区区域规划角度考虑北京今后发展,从战略布局上控制城市规模。”这一设想,提于1980年。吴良镛表示,要从华北地区至少京、津、唐地区着眼,统一研究工业、城市、旅游、交通布局,以及整个地区水利、农林、能源等发展计划。“北京市职能繁多……如果从区域来考虑,路子就宽了,也活了。”

此后,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宏大主题,吴良镛一扎就是40多年。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升级为我国三大国家战略之一。从规划“大北京”地区、建设世界城市,区域空间结构向双核心、多中心转变,再经“两轴两带多中心”布局结构、“一轴三带”发展构架到“四网协调”协同发展构想的形成,吴良镛一直是冲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理论研究的急先鋒。

(摘自《北京日报》 耿诺 鹿杨 高丹/文)

猜你喜欢

建筑学梁思成人居
最美城市“绿化带”
穿铁马甲的梁思成
彭真:我支持他们的婚姻
浅谈中国当代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梁思成分肉
推进健康乡村建设 打造生态宜居环境
应用型本科院校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中产教融合的途径研究
应用型本科建筑学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改探讨
梁思成
世界人居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