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学概论课程教学范式改革:经验与认识

2021-08-05詹艾斌

读写月报(语文教育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文学理论范式文学

教育的发展和进步对国家形象的当代建构影响深远,同时,它还内在地支撑着国家的文化建设乃至于国家整体建设的各个方面。教育在根本上是育人的。正视教育现状,积极寻求合理的教育改革实践是当前中国教育中的一个根本性问题,由此出发,我们才有可能形成合理的当代教育理念,也才有可能共同解答“钱学森之问”。在这样的语境中思考,我们可以明确地认识到,进行文学理论课程教学范式改革是当下进行教育质量建设、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基本需要,当然,它首先也直接表现为提高文学理论课程教学自身质量及其育人的需要。进行文学理论课程教学范式改革,意味着探索中的文学理论课程的具体教学实践需要超越原有的旧范式而积极寻求和明确确立其新的范式。

范式概念和理论由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提出,并在其1962年出版的《科学革命的结构》这一引领科学哲学界的一次认识论大变革的经典著作中得到了系统阐述。范式的突破导致科学的革命,从而能够使科学获得一个全新的面貌。一般而言,课程教学范式是师生群体在课程教学领域内所公认的教学观点、价值标准和教学行为方式的总称,它理应存在一定的代表性、合理性甚至是先进性,它是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新的范式的确立也就意味着原有范式的被排斥和被摧毁。正如库恩的范式理论所表明的,新旧范式之间是不可通约的,它们之间没有公约数,只有质的区别。围绕着对于课程教学范式的总体理解,学术界渐次形成了现代课程教学范式的基本理念,这主要表现在教学学术观、教学民主观与教学协作观三个方面。应该说,关于课程教学范式和现代课程教学范式的基本理念的理解在教育界是存在较大共识的,当然,它也存在需要进一步深化认识和确认的可能,而积极从事课程教学范式改革实践无疑为实现这种可能创造了条件,甚至可以说,也只有通过持续的课程教学范式改革实践才能有效和真正实现这种可能。

一、文学理论课程教学范式改革的必要性:因“问题”而改

在着手进行具体的文学理论课程教学范式改革之前,我们显然需要先行面对和思考这样的核心问题:在当下,为什么要开展文学理论课程教学范式改革实践?到底应该如何进行文学理论课程教学范式改革?

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涉及文学理论课程教学范式改革具体实施方案的明确确定和基本做法的实际进行,这一方面的討论详见本文第二部分。而对第一个问题的回应,则需要从我们对当下的文学教育教学、文学理论课程教学的基本状况的考量、判断与评价出发。

当下的文学教育、文学课程教学存在着较为突出的问题。笔者曾经明确地表述过,很是担心在当下文学教育、文学课程教学中至少三种状况的出现:其一,受教育者不知文学与文学教育教学的真义,也缺乏去探究文学与文学教育教学真义的勇气和能力,从而也就有可能丧失创造性想象与愿望、丧失对于文学、人、自由、审美等之间存在密切关联的认知与情感体验、丧失对于人的未来合理设计和发展的希冀与向往;其二,面对种种矛盾与冲突,教育者放弃文学教育、文学课程教学的理想和信念,放弃文学教育的公共性与教育教学中人的公共情怀、公共理性和公共精神的培育;从而,其三,文学教育教学被平面化甚至是庸俗化理解,倾向于割裂它与塑造现代国家公民之间的关联,也倾向于阻滞文学教育教学作为一种文化政治实践的可能性。

笔者认为的这种文学教育、文学课程教学的问题无可置疑地也存在于当前的文学理论课程的具体教学实践过程之中。文学理论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核心)课程,也可以称之为学科基础课程,在学生基本的文学观念的形成与确立中起着相当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和支撑作用,也是学生真正学好其他文学课程和开展文学研究的前提。顺应国家要求和学术发展动向,江西师范大学现今使用的文学理论教材为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文学理论》。在文学院以往的文学理论课程教学实践中,应该说,成绩是值得肯定的,2009年国家级教学团队江西师范大学文学理论课程教学团队获批立项就是一个充分而有力的证明;然而,不容否认的是,问题同样存在。这主要表现为:第一,在教材的指导思想问题上,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缺少必要的明朗认识,不能充分意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进校园、进教材、进学生头脑的重要性,其实,这也是国家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并主导编著出版系列重点教材的一个方面的根本性考量;第二,部分教师与学生未能明确认识到文学理论研究与课程教学对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在此问题上,教育主体缺乏必要的文化自觉和现实性品格;第三,教师与学生普遍缺乏现代课程教学范式的基本理念,未能形成良好的教学学术观、民主观与协作观;第四,教育主体不能很好地从文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根本旨趣与要求出发开展和参与具体的文学理论课程教学实践,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文学理论课程教学丧失了应有而必要的方向;第五,教育主体对于文学理论在文学学科专业中的基础性地位和支撑性作用认识不足,而更多地强调其工具性作用;第六,个别教师的教学、科研与育人理念不甚明确,更多的是一种经验式教学、习惯性教学,这是很难保证真正的教育教学质量的,而且,还严重制约着教师自身的发展;第七,教师教学呈现的更多的是知识景观,而缺乏必要的价值判断与倾向,缺乏明朗的课程思政意识;在全球化时代,教师对学科教育的价值取向与学科教育中体现出来的价值和价值观问题是需要甚至是必须加以自觉体认和把握的,并努力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对学生予以有效的规范和引导;第八,教师教学缺乏温暖,缺乏必要的人学境域中的文学研究实绩的支撑,单一的知识化教学往往“见物不见人”,它无疑不是文学课程教学的应然状态,而这,又与文学教育者自身的学科专业研究能力与教育理论研究能力密切相关;第九,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习惯于被动接受,理论思维能力、表达能力、运用能力不能得到有效提高,创新性明显不足;第十,一定程度上囿于学科性质,学生的文学理论课程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

话题讨论和阐述至此,我们也就明了,文学理论课程教学范式改革实践是因“问题”而改;或者说,因为日常的文学理论课程教学存在着较为显豁而又复杂的问题,因此,文学理论课程教学自然就有了改革的必要,也显得较为迫切。

二、文学理论课程教学范式改革实施方式与基本做法

2012年11月,应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并结合自身多年以来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与研究心得,笔者开始酝酿、探索和筹划文学理论课程教学范式改革试点事宜。在申报江西师范大学第一批教学范式改革试点项目文学理论课程教学范式改革项目并获得立项的基础上,笔者从2012-2013学年第2学期起,持续实施文学理论课程教学范式改革实践。在这里,从总体上说一说教改过程中采取的若干主要实施方式与基本做法。

第一,从第一周开始,将省察、反思、自审精神与要求贯穿于整个学期的文学理论课程教学范式改革实践之中。首先是省察,省察的对象是当代世界与当代中国社会。其次是反思,反思的主要对象是教育,这里的教育既包括基础教育,也包括高等教育,尤其是要求学生形成明确的关于文学教育的反思意识。很显然,反思才能成长。最后是自审,这里的“审”的对象自然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自己。

第二,积极引导、敦促学生在实践中形成问题探讨与学术研究的视野、立场、理念、方法四层级观念。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这是一个简单而又说服力相当透彻的基本事实。青年学生同样可以养成或者说可以努力养成也必须养成足够宽广的当代视野,由是方能找到立足点,也就是方能明确自身的文化立场、社会立场乃至于政治立场,在此基础上确立文学专业学习与研究、文学理论课程学习与研究的根本理念,显然,在这一前提下的具体研究方式、方法的运用才有可能是合适的、自洽的。应该说,这一观念在部分学生那里得到了有效的贯彻。

第三,要求学生明确现代课程教学基本理念与当前教育语境下的课程教学范式改革问题,并在具体的文学理论课程教学范式改革实践中自觉践行。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期望有效实施文学理论课程教学范式改革,就必须采取实际而合理的方式推动学生进行自我思想的批判与变革,如是,行动才有了好的而且坚定的观念依托。

第四,教学范式改革实践过程中,具体的实施方式与基本做法是受到文学理论课程教学范式改革的目的与理念决定的,以此而论,文学理论课程教学范式改革试点实施的关键一步就是寻求和确立文学理论课程教学范式改革的目的与理念。基于个人对教育、文学教育问题的根本理解,以及笔者对文学课程教学的必要的理想性期待和设置,在较长时期以来的文学理论课程教学实践中,我渐次形成了相对明确的教学目的和理念。它主要表现为:1.加强文学理论课程教学的理论性,包括文学理论知识的系统性,以及学生理论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2.注重文学观念建构和文学价值导向,引导学生对当今多元混杂的文学观念加以辨析,在多元文化情境下,加强对学生的主导文学观与文学价值观的引导,进而由是并兼及其他形成明确而合理的价值观念,这是实施课程思政的基本要求,也是其根本体现;3.基于文学理论学科性质与现代课程教学发展方向,强化研究性教学、问题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并以此培养、促进和增强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4.注重提升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考分析能力,包括对文学现象的分析评价能力、对文学作品文本的读解评价能力、文学评论写作能力等,并在此过程中实现思维方式的必要而有效的转换;5.注重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及其对文学理论前沿問题进行探讨的兴趣,增强其学术敏感性,加强其学术观的培植与引导,发现人才;6.注重从文学研究中的前沿性问题以及当下世界和社会现实问题出发,适度培养学生关注世界和社会现实问题的人文情怀、责任意识、公共理性以及必要的理想态度,培育具有全球化素养的现代国家公民;7.在知识与价值之间,实现规范价值的社会建构;8.践行文学即人学观念与人文学和人文教育核心要求,关注生命,培育德性,涵养智慧,追求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可能。

第五,文学是一种人文学,文学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高校文学课程教学是文学教育者在相对明确的大学理念之下的一种具体的教学实践行为,因此,期望学生摆脱对于文学类课程的惯性认知以便真正有效并深度实施文学理论课程教学范式改革就必须让学生深入理解人文学、人文教育、大学理念等相关问题。基于这种认识,笔者在教学第一周就为学生提供了若干篇这一方面的课外拓展阅读重要研究文献并提出相关要求。

第六,以专题形式串联、结构整体教学内容,开展问题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开放式教学,实施教学民主,构造新型的教学共同体,助成教学相长的可能。

第七,在文学理论课程教学范式改革总体目的与理念之下,各教学章次或专题都明确凝练出具体的教学目标,做到教学实践行为方向的明朗化和规整化。显然,这是非常有利于学生开展各章次或专题问题的自主学习和研究的。

第八,在文学理论课程教学范式改革实践中,自觉、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科前沿意识,重视其学科、学术价值观的确立乃至于更为阔大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的确立。在笔者看来,学习者和研究者的学科、学术价值观的确立是与其是否具备明确的问题意识与学科前沿意识密切相关的,而具备了合理的学科、学术价值观无疑也就能够进一步塑造和增强学习者与研究者的问题意识和学科前沿意识。以此而论,引导和敦促学生铸就其学术研究的现实性品格和社会价值取向,他们自然也就能够由此更加明确自身的文学基本观念、批评理念、文学和文学研究价值观。而这,对于他们形成和确立更为合理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无疑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甚至是大有裨益的。

第九,重视并强化学生的文学文本解读能力、文学评论写作能力等的训练,以之锻造和提高学生的基本理论能力和专业综合素养。在日常的文学理论课程教学尤其是课堂讨论环节中,以具体文学文本的解读为基础展开相关文学问题的探索是笔者采用的一种教学常态行为。

第十,强调文学理论学习、研究与当下文学发展实际的有效结合。这样开展文学理论课程教学,显然不是惯常的理论讲解加作品分析僵化教学模式的拙劣因袭,它是在明确而合理的教学与育人理念之下的自觉的教学行为的选择,也体现出教学实践者的教学评价标准。它不封闭,而是流动着的、发展着的。

第十一,在着重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实践能力与学术能力的基础上,积极发掘和培育人才,在学术价值观相对一致的基础上,组建学科团队,申报江西师范大学“正大学子”创新人才培育计划中的“本科生创新团队”高原计划项目。让本科学生早一点进学科研究团队,培养他们的基础研究能力,是当今高校人才培养的一种发展趋势,也是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第十二,为了真正达到问题式、研究式、启发式教学的效果,在总体教学筹划与具体教学实践中,重视学生的课外文献阅读需求,分专题给学生提供最新的、重要专题文献,便于他们有选择性地予以阅读,当然,这同时也是保证课堂专题讨论教学的必要而有效的手段与方式。

第十三,根据教学总体筹划,为达到教学效果的优化,建构讨论式课堂、实施探讨式教学,将课程教学范式改革实施班级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配备助教、设置小组负责人并明确他们的基本职责。文学理论课程教学范式改革实施班级的助教由笔者指导的博士生、硕士生组成。

第十四,在文学理论课程教学范式改革实践中,要求学生撰写课程学习心得与探讨式文学短文,围绕这一要求,在教学周期内安排两周时间进行课堂交流,以沟通思想,尽可能达成更大范围内的共识,并进一步明确课程教学范式改革的价值指向。

第十五,从现代课程教学理念中的教学协作观要求出发,创设条件,注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协作及其评价。教学活动需要师生之间的协作,也需要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在协作中成长。

第十六,彻底改变文学理论课程考核评价与学生成绩评定方式。与以往的课程考核与成绩评定的惯性方式明显不同的是,改变之后的做法更倾向于过程评价、形成性评价,并做到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有效结合。实践证明,这种课程考核评价与学生成绩评定方式的运用大大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成效,它是一种需要教改实施者强力坚持并在实践中不断自觉优化的应然方式。

第十七,在近几年文学理论课程教学范式改革实施过程中,笔者坚持每学期申报开设一次双休日讲座,用以辅助和丰富文学理论课程教学范式改革,增进和深化学生对当代文学教育教学及相关问题的认识与理解。事实说明,这是甚为必要的。

第十八,为顺应文学理论课程教学范式改革实施的需要,笔者前几年创建了(目前已停用)个人实名新浪教学博客“詹艾斌文学理论”并成功运行。博客主要用于展示各学期文学理论课程教学范式改革实施方案及相关文献,回应学生和网友的留言,开展在线交流和专业疑难问题解答,亦涉及学生的青春想象、价值困惑、专业发展方向、考研等话题。个人的实名教学博客还有一个具体的用途就是笔者会及时上传经过局部修订的学生的课程学习心得。这也是笔者采取的一个在自己看来行之有效的教学辅助方式。

三、教学范式改革实施效果与影响:以学生课程学习心得而论

在申报文学理论课程教学范式改革试点项目之初,笔者曾经期望通过一段时期的教学范式改革实践能够在课堂教学效果与人才培养成效等方面达到一些基本的目标,这主要包括:第一,在课程教学范式改革实践过程中,教育主体逐步形成明朗的合理的教学学术观、民主观与协作观;第二,增进教育主体对文学理论教学、文学教育教学及其改革的理论认识和参与愿望;第三,改造文学课程教学、文学教育的根本性理念,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推动更大范围内的文学课程教学、文学教育的改革与文学课程教学范式改革实践;第四,使学生能够真正明确文学课程教学、文学教育的真义,深化文学基本问题的理论认识,并以此明确确立自身的价值选择;第五,引导学生实现主导性文学观念的建构和文学价值认同;第六,可望有效推行实践德性教育、生命教育、現代公民教育、温暖教育、人学教育、人性化教育、灯火教育、信仰教育,很显然,这表现为文学理论课程思政的基本需要;第七,增进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科前沿意识,培育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八,提升学生的理论概括、表达与创新能力,增强其理论品性,激发其学术敏感与理论自觉;第九,促使学生形成自由、民主、协作、责任等现代观念,培育现代国家公民;第十,实现人才培养的优化目标,在优秀人才的培养中真正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而要真正达到和实现以上论及的在课堂教学效果与人才培养成效等方面的基本目标就需要针对性地解决一些主要问题,这至少包括:第一,在教学范式改革实践中,逐步地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研究性学习;第二,促成教师的经验性教学、习惯性教学转变为探究式教学、研究性教学;第三,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形成增进教育主体的现代课程教学范式基本理念;第四,明确文学教育、人文教育的根本指向,突出文学理论课程教学中的生命教育与德性教育问题;第五,改变以往的文学理论课程教学中的单一化知识倾向,实现由知识向价值的必要转换;第六,促使教师与学生真正明确文学理论在其他文学课程学习与文学研究中的基础性地位和支撑作用。

现在回过头去看,应该说,这些预期目标已经基本实现,拟解决的问题也大体得到了有效处理,甚至可以说,有的方面还成效显著。当然,总体而言,以上的阐述与表达是高度概括的,也显得有些抽象,其实,经过近几年的理论探索与教改实践,文学理论课程教学范式改革的具体效果和影响体现在很多地方,经过整体考量,结合学生撰写的课程学习心得,并在以上相对抽象的阐述与表达的基础上,笔者把它更为具象地概括为以下八个主要方面——这也被笔者称之为教改的回响:其一,促进学生生发出对于“为师之道”问题的思考,这对于作为师范生的他们而言是一个重大而必须加以探索的问题,也是一个毕其一生需要持续躬身实践的问题;其二,启发学生形成更为宽广的视野,在明确自身的文化立场、教育理念并确立合理的价值观的基础上,自觉理性反思当下中国的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人文教育问题;其三,在此前提下,积极探求与研讨教育的力量、教育应有的力量问题,追寻并认同和实践有力量的教育;其四,敦促学生自觉开展文学教育与生命教育之间的关联问题的思索,深刻把握文学的生命维度,践行文学课程教学中的生命教育方向,追求和实现暖性教育、美丽教育;其五,高度重视并强力实施文学理论课程教学、文学课程教学中的德性培育,激发学生对于自身德性的渴求,以实现自由全面发展的人的可能;其六,卓有成效地改造部分学生的惯性思维方式,帮助他们实现思维方式的有效转换,尤其是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形成,让自己的思想“站”起来;其七,从人文学、人文教育的根本指向出发,实施精神、灵魂培育,涵养学生的智慧,灵动生命,摆脱、超越和拒斥生活与生命的庸常状态,应该说,这是育人工作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在一定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是根本目的;其八,有效地推动学生展开文学问题的深度探索,这无疑是一项必要而且必须开展的工作,在探索中,学生取得了较为可观的成果和较为明显的进步,这对于他们日后继续进行文学专业学习和研究是一种很大的鼓励和支撑。

在此,我们可以选择几段学生的文字,以窥一二:

詹老师的教学范式改革,是在寻求对于我们固有、僵化的教学与学习模式的改变,老师希望能够确定一个必要的方向,来为人的高贵灵魂寻找一种与之相匹配的精神生活。相信老师也希望我们能够通过课程的学习,对自己的思想和观念进行必要的调整与改造,能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坚定自己的对于学习的信仰。……

这就是逊奈。

……逊奈,既是老师的作为,也是老师试图为我们建构的方向与道路,更是老师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的圣行。

在这庸常的平淡的大学时光里遇到您这个老师,改变了我的大学时代的味道。我以为大学不过如此——心不在焉的学生和漠不关心的老师。可您能够让每一个学生都聚精会神地听您说话,您带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吸引力。您是不一样的烟火。

當我看到很多学生说是您让她们开始思考意义与价值的时候,我才对您产生真正的敬佩之情。我从来没有想过,一位老师,可以用语言来改变一个人的精神状态。

让我很为感念的是,有的学生在文字和言语中表达出来了对于我的价值选择、教育教学理念、具体教学改革行为的深度认同与肯定,自然,这也是我所期望达到的教学效果与育人成效:

很敬佩詹老师您的勇气,在朝夕相处的父母身上,我渐渐感觉,年岁愈增,生命形态愈被人恒定时,要勇于做出改变或者说坚持还不占大多数的己见,都是艰难的事情。而您在可以改变的范围内如此果敢,对于阻力更少的更年轻的我们而言,也就没有理由不努力去挣脱去向上。……

尽管您自诩可以做到表情没有丝毫变化,但我感受到的,却是在遇到过的大学教师里最有温度的一颗心。不管行踪何方,愿能是您一辈子的学生。

四、一个教学范式改革实践者的根本认识

这里简要谈及的几个方面的根本认识,其实也是一个积极的教学范式改革实践者的基本建议。

第一,新时代高校文学教育者需要深度关注教育的顶层设计问题,明确高等教育的根本目标;与此同时,在当前高校文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中做到顶层设计与具体教改实践的有效结合。

第二,新时代文学教育者需要积极介入人文学、人文教育与大学理念问题的学术探索,确立人文教育、文学教育的根本方向。在笔者看来,作为人文教育的文学教育存在几个方面的根本性指向,即:其一,文学教育需要致力于受教育者的思维方式的有效转换,尤其是其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形成;其二,文学教育需要致力于受教育者合理价值观的明确确立,当代文学教育必须关注价值问题,从知识化教学走向价值论教学,并有效实现规范价值的社会建构;其三,文学教育需要贯彻生命教育、德性教育,涵养智慧,这也就是说,贯彻、实施生命教育、德性教育及以之为根本指向的课程思政是文学教育的应然构成,它表现为文学教育的根本性发展方向;其四,文学教育应该致力于自由全面发展的人的培育的可能。笔者近几年实施的文学理论课程教学范式改革试点即是在这样的对于人文教育、文学教育的根本性指向的以上总体确认之下的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行为。

第三,新时代文学教育者应该把成就教学的卓越作为个人的一种必要的价值认同,不断地追求卓越文学课程教学。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我们认为,有好的当代文学教育者,才有好的当代文学教育,才有好的当代文学教学实践,才有真正的文学课程卓越教学的可能。新时代文学教师需要也理应成为一个好的文学教育者。

第四,新时代文学教育者必须确立个人的明确而又合理的主导文学观念,以文学应有的方式开展具体的文学教育教学实践,建构文学教育新生活。谋划、践行温暖的有力量的文学课程教学,建构文学教育新生活。应该说,这是当前文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合理方向,甚至可以说是正确方向,文学教育教学改革必须确保其正确方向。

第五,新时代文学教育者需自觉保持对教育教学观念与行为的探索愿望。对于笔者而言,近两年的文学理论课程教学范式改革实践只是个人的一种教育教学观念与行为的探索,我们必须明确确认当代文学教育教学观念与行为乃至整体意义上的当代教育教学观念及其行为的探索性。

第六,在教学成为学术、教学与科研共同构成学术研究的重要方面这一期许尚未成为基本事实的当下,教师践行教学德性是必要的。说到底,教师的具体教学活动应该是一种德性生活,理应成为一种德行。坚持“课比天大”理念,践行德性生活要求,教师的改进教学实践的探索或可获取更具发展性和塑造性的未来,其实,这同时也是新时代教育者在追寻其个人发展的可能。

本文系江西师范大学2019年度党建研究课题“理念与路径:新时代文学理论‘课程思政建设”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文学理论范式文学
基于SCP范式的贵州省食用菌产业分析
街头“诅咒”文学是如何出现的
谨言慎行
从教师视角谈“读思达”课堂范式——以“百分数的认识”为例
社会转型期中国文学理论创新研究
工商银行与第四范式正式签约共建银行AI核心系统
新媒体时代文学理论教学研究
追忆黄药眠
文学小说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