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言的窗和墙

2021-08-05杨帆

幼儿教育·父母孩子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小汽车意愿整理

杨帆

亲子对话中有一个常见句式,“如果你在幼儿园好好睡午觉,周末就带你去游乐场”“如果你能自觉整理玩具,就给你买辆小汽车”……“如果法”具有魔咒般的效果,它能让孩子乖乖听话,似乎还有助于培养孩子自律、诚信等品格。我相信,合适的“如果法”犹如一扇窗,引导孩子“看见”即将发生的美好场景,让孩子生发主动趋向的意愿,亲子沟通因此变得顺畅。

但“如果法”真的是沟通之窗吗?萧伯纳说:“沟通中最大的问题在于,我们总以为自己完成了沟通。”我想,它们只是披着“窗”衣的墙。一方面,它看似协商,把选择的主动权交给孩子,本质上却是控制。顺从的孩子得到奖励,不顺从的孩子则自食其果,其目的是让孩子符合成人的期待,孩子的个性和创造力在这种软控制下逐渐消失。另一方面,“如果法”充满了诱惑和权衡,孩子看在眼里,想在心里,他们早早地意识到如何从大人那里得到更多的实惠,而我们的方式和态度也会逐渐内化成他们理解世界的思维方式和人际关系模式。

披着“窗”衣的语言墙非但达不成真正的交流,反而限制了孩子的格局。因为“如果法”有一个如影随形的背面——“如果不”。我曾对3岁的兒子说:“如果你能自觉整理玩具,就给你买辆小汽车。”我以为酷爱汽车的他会毫不犹豫地接受,没想到他问:“如果不呢?”我坚定地说:“那就不买了。”儿子又问:“如果不买小汽车,我就可以不整理玩具了,对吗?”我马上说:“不对。不管买不买小汽车,你都得整理自己的玩具。”儿子抬着头非常认真地问:“那你为什么要说‘如果?”

我反思我错在哪里。我只看到语言的窗和墙,却忘了语言本身的目的。有时我们需要有“卸窗”“拆墙”的智慧,把我们的意愿像礼物一样直接送给孩子。“你和小汽车玩得这么高兴,玩好以后,给它们找一个整洁舒适的车库停放吧。”没有附加条件的直述句,让孩子的注意力更明确地集中在你希望他感受到的焦点上。我们也需要接纳孩子的不配合,“如果不”不能被狭隘地理解为叛逆和挑衅,它或许只是一种确认,对言语内容的确认、对大人态度的确认和对自我意识的确认。即便不是,我们也该珍惜“如果不”,因为它触发我们洞察、思考、理解、应对。或许,“如果不”才是真正的语言之窗。

猜你喜欢

小汽车意愿整理
小汽车开回家
农民工城市落户“意愿—行为”转化路径及其机理研究
小汽车
高一零碎知识整理
小汽车书签
An Analysis on Deep—structure Language Problems in Chinese
整理“房间”
Chatterbox—Willingness意愿
整理房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