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大角斗场
2021-08-05王汶怡鲁丽萍
王汶怡 鲁丽萍
罗马大角斗场遗址位于意大利羅马市中心,修建于公元70年至82年,是古罗马帝国的统治者和自由民众观看奴隶相互搏斗或同猛兽搏斗的地方。大角斗场占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外墙高48.5米,庞大的建筑可容纳约5万名观众。作为古罗马人建造的最大圆形剧场,罗马大角斗场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今天,如果不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罗马这个古老的大角斗场每年可吸引全球400万左右的游客前往。
大角斗场半圆形的建筑形态源于古希腊时期的剧场。古希腊时期的剧场都傍山而建,观众席就在山坡上一层一层呈阶梯状排列。但是到了古罗马时期,人们开始利用拱券结构将观众席架起来,并将两个半圆形的剧场对接起来,因此形成了所谓的圆形剧场,并且不再需要靠山而建了。
历史 回顾
弗拉维王朝的前后三个皇帝为提高自身在公众中的地位,建造了罗马大角斗场。韦帕芗是这个王朝的缔造者,他坐上皇位后下令将大角斗场建在另一个罗马皇帝尼禄的“金宫”原址之上,用来取悦凯旋的将领、士兵和赞美伟大的古罗马帝国。根据罗马史学家狄奥·卡西乌斯的记载,大角斗场建成时罗马人举行了为期100天的庆祝活动,统治者驱使5000头猛兽与3000名角斗士相互搏斗,大量角斗士和猛兽血染大角斗场。然而,大角斗场仅仅使用了200多年,就于公元4世纪左右遭到严重破坏。北方蛮族和日耳曼民族对这座建筑进行了野蛮的掠夺和摧残,大角斗场的顶盖被掀掉,部分墙体被摧毁,雕塑和大理石被抢走,大角斗场成了一座废墟。幸运的是,此后的1000多年中,这座废墟始终得到罗马人很好的保护,再也没有遭到太大的人为破坏,这才使得废墟历尽沧桑之后,依然能够屹立在世人面前。
从外部看,罗马大角斗场由三层环形拱廊和一层顶阁组成。三层环形拱廊共排列着240个中空的突出部分,它们主要用来安插木棍以支撑露天剧场的遮阳布,皇家舰队的水兵们负责撑起遮阳布以帮助观众避暑、避雨和防寒。
两名角斗士在角斗时厮杀,若其中一人受伤,受伤者就会走到决斗场边,面向观众。如果观众对他的表现不满意,就会把大拇指朝下,另一名角斗士就会过来和他继续拼杀,直到一方被杀死为止;如果观众觉得受伤的角斗士表现不错,就会对他网开一面,要求胜利者放过他。总之,身为角斗士,只有获得一定次数的胜利,才能重获自由。
看台的等级
罗马大角斗场是一座宏伟的建筑,却因为角斗士之间角斗和角斗士斗兽而显得异常血腥。大角斗场内的看台是阶梯式的,座位也是严格按照等级尊卑和地位高低来分配的,由低到高大致分为五个区:最下面前排为第一区,也是贵宾区,是元老、长官、祭司等阶级的荣誉席;第二区供贵族使用;第三区是富人区;第四区为普通公民席位;第五区则是给底层妇女使用的。越穷的人坐得越高。
用石头建成的罗马大角斗场长径188米,短径156米。石头来自提维里附近的采石场,通过一条特殊的马路运至罗马,大约300吨的铁被用来制造将石头连接起来的抓钩。
大角斗场建在尼禄皇宫花园人工湖的位置,处于几座小山之间的谷底,呈平面式长圆形,相当于两个半圆形古罗马剧场的观众席对接后合成一个圆。大角斗场中央的表演区长轴86米,短轴54米。观众席大约有60排座位。贵宾区比表演区高5米多,和骑士席位之间也有6米多的高度差,这样的设计使得上层阶级的安全措施很严密。
方寸 之间
罗马大角斗场的外墙共分四层,均有柱式装饰,底层为多立克柱式,二层为爱奥尼柱式,三层为科林斯柱式,四层为实墙。立面主要用灰白色的灰华石承重,其次用砖和较软的石头。拱顶和上层的承重墙所用材料为混凝土,骨料里添有浮石。前三区的观众席用白色大理石做成,上层看台则为木质结构,这样设计是为了减轻墙体的压力。
大角斗场为四层结构的圆形大型建筑。下面三层每层有80个拱,形成三圈高度不同的环形走廊,最上层则是实墙,以小窗和壁柱装饰。看台逐层向后退,形成阶梯式坡度。每层的80个拱形成了80个开口,最上层则有80个窗洞。观众入场时,按照自己座位的编号,首先找到离自己座位所在区域最近的那个底层拱门入场,然后再沿着楼梯找到自己所在的区域和座位。整个斗兽场最多可容纳5万人,却因入场设计合理而不会出现拥堵现象,这种出入口的设计直到今天仍在大型体育场馆的建筑设计中沿用。
罗马平民在普通观众席上烧烤、酗酒、争吵,一片乱哄哄的场景。贵族则有精致的包厢。
角斗是大角斗场的主要节目,当时还出现了专门培训角斗士的角斗学校。实际上这些角斗学校不过是训练营和监狱的组合体,角斗士们没有任何自由,他们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
大角斗场表演区地底下隐藏着很多洞口和管道,无数像监狱似的格子间里,关着成百上千的奴隶、战俘和野兽。每天,大批角斗士要么厮杀,要么与野兽搏斗,不少角斗士命丧当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