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任务型教学法在语文阅读中的应用

2021-08-05史静茹

新阅读 2021年6期
关键词:教学法高中语文文本

史静茹

目前,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高中语文阅读课堂的教学模式基本上还是以灌输式的传统教学为主,也就是教师一味地在讲台上讲,学生只是单纯地听而并未和老师进行有效地沟通交流,这使得老师的教授和学生的学习过于功利化。特别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更倾向于选择死记硬背以及模板套用等方法来快速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数。任务型教学法不同于以往的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是以任务为主线,将“教、学、做”贯穿于整个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强调在“做中学”让学生在实践中对所学内容进行探索和反思,而不只是一味机械地学习,由此便可激发学生对语文阅读的学习兴趣[1]。

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现状调查研究

社会环境的影响。新课程改革后,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更多地倾向于提升学生的感知能力、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以及一些综合学习能力。但是在当今社会的大环境下,学生的学习精力和时间更多地集中在阅读的应试训练上。他们并不能真正地对文本进行审美阅读,而是按固有的模板答题。因为在语文阅读题目的提问方式都有相应的提示词和类型划分,比如“你是怎么理解这段话的?”“你认为这段话可以删除吗?为什么?”等。针对这些固定化的题目,教师已经总结出了规律甚至答题模板。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只是为了分数而不是对学习本体感兴趣,导致学生并不能欣赏文本的优美,也不能提高自身的阅读审美赏析能力。

教师的影响。一方面,部分教师不愿提升自身理论素养,在教学实践中不能多维度地培养学生,很多语文教师都没有持续阅读的习惯,不能与时俱进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储备,给教学带来滞后影响。另一方面,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一些教师一味地追求学生分数的提升,只关注与试卷题型相关的文本和题目,以及考试知识点的分布和频率,而不注重对学生的认知建构、才能训练及阅读能力的培养,没有运用合理有效的阅读教学评价模式,忽略阅读审美鉴赏和文化传承,从而导致学生的阅读缺少全面性。

学生自主选择阅读的影响。受社会环境和教师等方面的影响,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正在逐渐减少。由于高考指挥棒的原因,阅读题目大多是现代文和文言文的阅读,作文也是以议论文为主,所以老师推荐的阅读书目难免就出自其中,导致学生阅读选择空间相对狭窄而丧失阅读兴趣[2]。

信息化时代,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电子信息产品,其阅读观念和阅读方式也随之变化。学生会更倾向于选择便捷的电子设备如电脑、平板和手机进行阅读,而非传统的书本。这样会使学生无法系统地进行阅读,导致阅读不深入,对文本的理解也流于表面。而且由于受年龄和阅历的限制,学生无法对网络上的文本进行有效甄别,导致浪费大量时间去阅读一些对自身发展没有价值的文本,无法取得良好的阅读效果。

任务型教学法在语文阅读中的应用探究

任务型教学法在阅读教学中实施的必要性。首先,任务型教学法可以更加凸显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将学生平时积累的阅读素材在特定目标的指引下有效地输入并内化,通过独立思考完成任务,从而对阅读知识有一个系统性的掌握。而且教师在备课的时候会从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出发设计任务,任务的主题应该是学生所感兴趣的,和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与生活环境相契合的,而且任务与任务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并且环环相扣,这样的教学方法会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3]。

其次,在新的教学体制下,将任务型教学法运用到阅读课堂中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因为在该教学法指导下的阅读课堂,老师只是起到引导和组织作用,更多的是需要学生自己或者是小组合作去完成的任务。所以在做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也会思考怎么使自己的努力效果最大化。

最后,这一教学法的应用有利于人文素养的提升。在语文的文本分析中,除了要求学生具备适当的阅读基础,还需要让他们在阅读中了解语言的人文性。那么任务型教学法就能够让学生在融入文化中去体会语言的优美,对其会有更深刻的体会,也会帮助学生更全面地领悟篇章所表达的深层含义。

任务型教学法在阅读教学中实施的可行性。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媒体技术已经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学生可以上网查阅大量的文本的相关资料,这就保障了学生有条件去完成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布置的一些任务。而且随着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这对于完成阅读学习中的能力训练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在任务型教学法驱动下的文本学习教学形式与一直沿用的模式比起來,并没有本质上的变化。在该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并不需要额外的物质条件支持,只需要教师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针对每个学习者不同的知识背景,适当地布置任务,促进阅读文本质量的提升。

任务型教学法在阅读课堂中的应用策略

一是注重阅读文本的选择。高考的文本选择越来越多样化,在任务法指导的语文阅读课堂中,教师应该更加注重文本和教学资源的整合。虽然对于单篇文本的详细深入讲解很重要,但是由于现在学生需要更加全面的发展,老师在课前准备过程中,不应该只关注课本中的现有文本,还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去丰富与课文有关的教学资源,从而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帮助学生构建系统全面的阅读知识体系。

二是体现阅读的综合性。教师在设计任务时应了解阅读的综合性这一特点,无论是在文本选择还是课堂教学中,都应该以发展的眼光去合理建构阅读课程的内容系统。教师在实践中应当侧重于任务群的发布,注重教材与“任务布置”的协调关系。设计任务时应有效地利用教材,并且与课外资源进行合理地结合,以发展的眼光去选择文本资源,由此来展现出语文阅读的综合性[4]。

三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布置个性化阅读任务。每个学生有其特定的学习状况和方式,教师在布置任务时应依据实际状况,遵循难度适中、可操作性强、契合学生的能力和有趣味等原则。应该结合不同学生的课程内容掌握程度及各自的学习方式,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进行任务分配,如提取文中的主要信息,理解文本主旨及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对于学习情况较好的同学设置比较分析、探讨、独创和推断。在以上的基础上根据学习者个体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并使其保持一个乐思进取的学习态度,通过完成任务并获得积极的评价来提升学习的热情。

四是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当今轻阅读、浅阅读和碎片化阅读在高中生阅读方式中占据了主体地位,对于阅读的“读”和“看”的界限逐渐模糊,学生不能以自己固有的知识系统去内化和分析新的文本。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合理分配时间去进行系统化的书本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能沉下心去内化和思考文本[5]。教师在尊重文本选择自由的前提下指导学生领会经典篇章的时代风采和文化底蕴,让学生通过阅读开阔眼界。

五是注重文化素养的培育。如今高考阅读文本的选择越来越多样化,阅读的广度和深度都需要兼顾。所以高中语文教师应扩充自身阅读量,改变自身阅读理念,整理优化阅读资源,推动语文阅读内容更加多样化。新课程设置不同探讨主体的任务群,所以老师需选择多种文化背景下的代表作让学生精读。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任务型教学法给学生布置具有针对性的任务,如在阅读文本前,让学生提前了解文本作者的个人经历以及写作背景,在阅读文本时带着任务去阅读,让学生注重掌握其中蕴含的文化知识以及写作技巧,在阅读后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对文本进行一个全面的理解分析。

在现行的文本学习中,传统的教学方式虽有一定的稳定性,但对于增强高中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没有显著的效果。把任务型教学法用于阅读课堂中可以很大程度地改善以上问题,并且能在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增强高中生的辩证思维才能、创新性和阅读审美才能。

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

参考文献

[1] 章兼中. 国外外语教学法主要流派[M]. 福州: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6:370-400.

[2] 武和平, 武海霞. 外语教学方法与流派[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4.

[3] 孙胜利.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现状及策略浅析[J]. 文理导航(上旬), 2018(9):1-10.

[4] 程云龙.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及应对[D]. 延吉:延边大学, 2010:18-20.

[5] 孙丽芹. 高中语文阅读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J]. 散文百家, 2019(9):1-7.

猜你喜欢

教学法高中语文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初中英语“三段四部式”写作教学法的实践探索
异步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思考
高中英语单词象形教学法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高中英语单词象形教学法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