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监测下宫腔镜电切治疗Ⅱ型黏膜下肌瘤的效果探讨
2021-08-05马园园冯蓓师晓艳
马园园 冯蓓 师晓艳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监测下宫腔镜电切治疗Ⅱ型黏膜下肌瘤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59例患者(Ⅱ型黏膜下肌瘤)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29例)和对照组(30例)。對照组采用常规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超声监测下宫腔镜电切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腹痛、清除不彻底、子宫黏连、子宫穿孔)。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6.90%,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3.33%,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Ⅱ型黏膜下肌瘤患者治疗过程中采用超声监测下宫腔镜电切治疗有明显效果,能够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具有临床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和广泛应用。
【关键词】超声监测;宫腔镜电切治疗;肌瘤
子宫肌瘤是一种常见的肿瘤疾病,属于良性肿瘤,多发于30~50岁的女性人群。临床上对于子宫肌瘤的治疗方式主要以手术为主,传统的开腹手术虽然对子宫肌瘤的治疗有一定效果,但给患者造成的创伤比较大,患者术后的恢复期比较长,不利于患者预后康复。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宫腔镜电切术在临床上的应用越发广泛。本文主要探讨了超声监测下宫腔镜电切治疗Ⅱ型黏膜下肌瘤的效果,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59例患者分为两组,所有患者均为女性。观察组29例,年龄22岁~47岁,平均年龄(38.56±7.64)岁;对照组30例,年龄22岁~48岁,平均年龄(37.26±7.24)岁,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符合Ⅱ型黏膜下肌瘤的诊断标准;②患者对手术签署知情同意书;③对手术耐受;排除标准:①生殖器官有恶性病变;②盆腔炎患者;③肌瘤病变患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阴道清洗,手术前需禁食禁水6小时以上。对照组采用常规开腹手术治疗,具体方法如下:①指导患者选取合适体位,给予麻醉。在患者的耻骨部位选取横向切口;②开腹之后,进入患者盆腔,对其进行检查,观察肌瘤情况;③确定患者切口之后,用组织钳将肌瘤体周围组织进行剥离,将肌瘤组织进行切除;④肌瘤组织切除之后,将患者多余的蒂部组织也进行切除,完成以上环节之后,进行切口缝合,将患者盆腔清洗干净。
观察组采用超声监测下宫腔镜电切治疗,具体方法如下:①选取超声仪器诊断器,设置探头频率(3.5MHz);宫腔镜为灌注型电切镜,切割功率和凝固功率为(100w/35w);②手术前对患者进行消毒麻醉处理,将患者宫口进行扩张,用注射液进行灌流彭宫,注射液为0.9%氯化钠;③进入宫腔镜,观察肌瘤的大小、数目、形态和位置。制定电切方案,如果患者的肌瘤是无蒂肌瘤,可以用电切环沿着肌瘤体切开肌瘤包膜,如果是蒂肌瘤,要直接切除,将病变组织取出;④手术完成之后,进行球囊压迫,抽取样品检测,给予患者抗生素治疗,时间为3~5天。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其中包括腹痛、清除不彻底、子宫黏连、子宫穿孔等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χ±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6.90%,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3.33%,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肌瘤种类中,粘膜下肌瘤较为常见,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微创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越发广泛。Ⅱ型黏膜下肌瘤患者治疗过程中,传统开腹手术会有一定的效果,但效果不解,且创伤比较大,易发生并发症。相比较之下,超声监测下宫腔镜电切治疗创伤小,并发症发生率低,比传统开腹手术更有优势。
本次研究表明,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6.90%,明显低于对照组33.33%,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数据和王淑平,周群英等医生在2019年宫腔镜电切术治疗不同分型子宫黏膜下肌瘤患者的生殖预后分析报告中所得出的数据是相吻合的,这充分说明了超声监测下宫腔镜电切治疗黏膜下肌瘤的效果。
综上所述,Ⅱ型黏膜下肌瘤患者治疗过程中采用超声监测下宫腔镜电切治疗有明显效果,能够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具有临床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和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