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引领下的《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
2021-08-05张茜
张茜
◆摘 要: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进行教学设计,进而促进地理课堂教学在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等方面发生转变。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为例,从教学目标设计、导学案设计、教学评价与反馈三方面落实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等相关知识转化为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与方法。
◆关键词:地理核心素养;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是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发现、解决真实世界中地理问题的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如何落实,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以核心素养为引领,进而促进地理课堂教学在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等方面发生转变。本文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为例,从教学目标、导学案、教学评价与反馈三个方面呈现地理环境整体性相关知识内化为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过程与方法。
1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目标设计
1.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内容的课标要求为: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2地理核心素养引领下课标要求解读:① “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解读为设置真实情境,问题驱动,学生从地理学“视角”分析说出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关系;② “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解读为学生交互-反思-整合-归纳-说出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内涵和表现。
根据以上综合分析,核心素养引领下的“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教学目标设计为:1. 以云梦泽为例,探究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在湖泊形成、演变中的作用。2. 以武汉市为例,说明湖泊面积的变化对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影响。3. 在探究湖北、武汉湖泊变迁的过程中,体会、归纳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其表现。4. 运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武汉市湖泊的开发利用,感悟人地(湖)的和谐发展。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通过教学期望达到的结果。核心素养引领下的“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教学目标设计,创设学生日常生活中较为熟悉的、真实的“湖泊”情境,“一境到底”,表述突破传统的“三维目标”,注重核心素养的整体养成,或显性或隐性,不能割裂,但有所侧重。
2核心素养下的导学案设计
导学案设计以学生为本,以教学目标的达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导学案具体设计如下。
合作探究一、古云梦泽的形成与演变
材料 湖泊,指湖盆及其承纳的水体。图1是云梦泽不同时期示意图。
1.读春秋时期云梦泽示意图,从地形特征、湖水来源等方面探究古云梦泽的形成原因。
2.经过漫长的历史时间,云梦泽演变为江汉湖群。说说影响云梦泽演变的主要原因。
合作探究二、武汉市湖泊面积的变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材料一 湖泊是重要的国土资源,在提供水资源、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蓄洪水、美化环境、净化水中污染物质、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常被人们称作“地球之肾”、“生命的摇篮”、“鸟类的乐园”。
材料二 唐宋时期和2000年武汉市区湖泊分布示意图见图2。
阅读以上材料,探究武汉市湖泊面积的变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活动三、感悟提升,归纳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内涵及其表现。
活动四、各抒己见,预测“百湖之城”的“湖之命运”。
材料 武汉市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人地矛盾不断突出。1973-1990年,受“围湖造田”、“围湖养殖”、“围垸防水”的影响,远城区湖泊大幅减少;1990-2002年,“围湖建厂”、“围湖造城”导致中心城区湖泊快速减少;2002-2015年,经济和城市化高速发展,远城区和中心区湖泊均大幅减少。“百湖之城”的武汉市湖泊面积和数量不断减少,被填湖泊主要转变为建设用地、农业用地和交通用地,其中近些年的建设用地主要用于房地产开发。
要湖还是要楼?运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说出你的观点和理由。
【课后实践】
2021年武汉将举办第十四届国际《湿地公约》缔约方大会,这是我国首次召开国际性湿地生态保护盛会,届时武汉还将冲击世界湿地生态保护的最高成就——国际湿地城市。调查武汉市湖泊湿地保护状况,撰写调查报告,向身边的人们介绍宣传。
导学案设计意图:核心素养下的导学案设计依托情境进行问题式教学,让学生在一个真实的、复杂的、开放的、贯穿全过程的情境中经历地理思维发展过程,情境设计和问题设计体现关联性。《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导学案情境设计从武汉学生生活中熟悉的湖泊地理事物为代入点,拓展到具体的、经过结构化的云梦泽与武汉市湖泊情境,由简单到复杂,水平逐步提升,但都围绕江汉地区湖泊设计,“一境到底”贯穿全过程。“问题”的设计围绕湖泊展开,先从地形、水源两个要素分析云梦泽的形成,再到开放式的引导学生从多个要素、时空综合的角度推导云梦泽演变的原因,然后通过探究武汉市湖泊面积的变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认识到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最后感悟提升,归纳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内涵及其表现,培养学生拓展抽象思维能力。问题的设计由表及里、层次清晰,让学生经历深广度由低级到高级不断提升的地理思维发展过程。导学案中“各抒己见”和“课后实践”的设计着重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和地理实践力素养。在学习过程中,设计学生小组合作探究,鼓励各小组表达小组探究讨论观点,使学生地理思维过程和真实状态外显,培养学生合理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导学案中云梦泽、武汉湖泊地图情境的设计,隐性渗透了学生从空间-区域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落实了区域认知素养。
3核心素养下的教学评价与反馈
教学评价,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的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进行判断,并为教学提供决策帮助。教学评价的两个核心环节为对教师教学工作(教学设计、课内外的组织与实施等)的评价和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教学目标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结合教学内容,本节课重点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素养,在对学生进行学习效果评价时侧重关注综合思维状况。学生的思维状况分为思维混乱(无结构)、只能涉及单一的自然要素(单点结构)、可涉及多个自然要素,但无法建立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多点结构)、能够涉及多个自然要素,而且能够建立起正确的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关联结构)和能够进一步抽象概括出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内涵和表现或给出教师预想之外的答案(拓展抽象结构)。学生的思维结构存在个体差异,教师评价应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关注学生课堂生成,做到及时、细化。核心素养引领下的教学评价与反馈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教师可操作性强,有利于拓展教学的深广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中華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金夫.大武汉到底有多大[J].中国国家地理,2019,(01期,总第699期):93-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