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姜黄的研究进展及质量标志物(Q-Marker)的预测分析

2021-08-05张洪兵陈常青张铁军刘昌孝

中草药 2021年15期
关键词:甲氧基姜黄挥发油

仉 瑜,张洪兵,郭 虹,陈常青,张铁军,刘昌孝,5*

1.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1600

2.天津药物研究院 中药现代制剂与质量控制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天津 300462

3.天津药物研究院 天津市中药质量标志物重点实验室,天津 300462

4.天津药物研究院 释药技术与药代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天津 300462

5.中国医学科学院 药物代谢新技术创新单元,天津 300462

姜黄Curcuma longaL.首载于唐代的《新修本草》,其性温,味苦、辛,归脾、肝经,具有破血行气、通经止痛的功效。姜黄常用于治疗胸胁刺痛、胸痹心痛、痛经经闭、癥瘕、风湿肩臂疼痛和跌扑肿痛等症。现代研究证明姜黄的主要成分为姜黄素类和挥发油类,并且具有较好的抗肿瘤、抗病毒、抗炎、保肝、调血脂等作用。近年来随着中医药现代化的迅速发展,中药科技工作者们对姜黄的质量控制做了大量的研究,但是仍存在中药质量控制的指标专属性差以及与药效关联性不强等问题。刘昌孝院士[1]于2016年提出了中药质量评价与质量控制的全新概念——质量标志物(quality marker,QMarker),并明确了筛选Q-Marker 的五原则:特有性、有效性、传递与溯源、可测性、配伍环境。本文从Q-Marker 的五原则出发,分别对姜黄的本草考证、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与药动学的研究进展进行归纳总结,并对姜黄的Q-Marker 进行预测分析,以期对其质量控制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1 本草考证

姜黄来源于姜科植物姜黄Curcuma longaL.的干燥根茎,主产于我国四川、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西藏等省区;东亚及东南亚地区亦广泛栽培[2]。姜黄最早记载于《新修本草》[3]中,曰“根盘屈黄色,类生姜而圆”,又有“叶、根都似郁金,花春生于根,与苗并出;夏花烂,无子;根有黄、青、白三色”的记载。同时在《新修本草》中,姜黄首次出现了“蒁药”这一别名;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4]中则记载了姜黄“宝鼎香”这一别名,且在姜黄一条下首次出现了“片子姜黄”的记载。

由于药材的基原有交叉和变迁,功效也类似,姜黄与另外3 种同属姜科的药材郁金、莪术以及片姜黄极易混淆。根据《新修本草》中姜黄根有“黄、青、白三色”的记载,可以推断出在唐代时姜黄是多品种入药而与现今的仅姜黄根茎一种来源不同。蔡永敏等[5]认为结合《图经本草》对于姜黄植物特征、产地的记载与《新修本草》中根为黄色的描述,可以推断出在当时温郁金为药材姜黄的来源之一;周继斌[6]则认为同一植物而三色齐全者唯有蓬莪术(根茎黄、青色,块根白色)符合,故当时蓬莪术也有可能为姜黄的药用来源。蔡永敏等[7]还根据古籍记载考证,在清代以前片姜黄与姜黄指的是同一药物,经常互相代称,片姜黄即古代之“片子姜黄”。吴志刚等[8]考证在唐代至明代,温郁金常被作为姜黄使用。《中国药典》2020年版对这4 种药材的基原规定见表1。

表1 姜黄及其近缘药材的概况Table 1 Basic information between Curcumae Longae Rhizoma and its near-source species

2 化学成分

研究表明姜黄中的主要药效成分为姜黄素类与挥发油类。除此之外,姜黄中还含有黄酮类、酚酸类等成分[9]。

2.1 姜黄素类

姜黄素类成分属于二芳基庚烷类化合物,姜黄的根茎显黄色正是由于姜黄素类化合物的存在。姜黄中姜黄素类成分主要有姜黄素、去甲氧基姜黄素和双去甲氧基姜黄素3 种[10]。姜黄素类化合物除了是中药姜黄的主要活性成分外,还常用作食品色素[11]。近年来不断有相关研究发现新的姜黄素类成分(表2)。蒋建兰等[12]运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离子化串联质谱(HPLC-ESI-MS/MS)法于药材姜黄中共检出28种姜黄素类化合物,其中8 种之前未见有研究报道。Jiang 等[13]采用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电喷雾离子化串联质谱(LC-DAD-ESI-MS/MS)法,从姜黄中鉴定出19 种姜黄素类成分,其中有12 种未曾报道过,6 种为新化合物。李伟等[14]利用多反应监测扫描方式的选择性和特异性,建立了HPLC-ESI-MS/MS方法,在姜黄中检测出3 种微量姜黄素类成分。

2.2 挥发油类

挥发油的主要成分是萜类及其衍生物,其中倍半萜的相对含量比单萜类高[19]。研究表明,姜黄挥发油具有显著的抗肿瘤、抗氧化、抗感染等作用,是姜黄重要的药效成分之一。随着姜黄成分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新的挥发油类成分被发现[20-22],Feng 等[23]从姜黄中鉴定出4 个未见文献报道的没药烷型倍半萜类化合物,并命名为bisacurone D~G。不同产地的姜黄、不同的提取方法及分析手段均会对所检测出的成分产生影响。强悦越等[24]研究表明,福建产姜黄挥发油中β-柏木烯的相对百分含量最高;羊青等[25]则发现海南产姜黄挥发油中芳姜黄酮的含量最高,且不同的采收期姜黄挥发油的种类与相对含量也会有变化。姜黄挥发油中的萜类成分见表3。

2.3 其他成分

张德威等[26]从姜黄中提取得到总黄酮,且提取物对铁离子具有较好的还原作用。Chumroenphat 等[27]研究表明姜黄中含有的黄酮类成分有芦丁、杨梅素、槲皮素、芹菜素、山柰酚等,且冷冻干燥法得到的药材姜黄中的黄酮类及其他有效成分的含量明显高于晒干和烘干法。

姜黄中同样含有酚酸类成分。Chumroenphat 等[27]在姜黄中检测到没食子酸、原儿茶酸、羟基苯甲酸、香草酸、咖啡酸、丁香酸、香兰素、反式-4-羟基肉桂酸、阿魏酸以及芥子酸等成分。崔语涵等[28]曾在姜黄95%乙醇提取物的正丁醇部位分离得到阿魏酸甲酯。

3 药理作用

根据《中国药典》2020年版,姜黄的传统功效为破血行气、通经止痛,可用于胸胁刺痛、胸痹心痛、痛经经闭、癥瘕、风湿肩臂疼痛、跌扑肿痛等症。

姜黄属于活血止痛类中药,药性辛、苦,温。辛行苦泄,温散通滞,既入血分又入气分,善治气滞血瘀诸症。“破血”可理解为通利血脉、促进血行,现代药理上可从姜黄对血液系统的影响来解释。“行气”则可与姜黄治疗诸般气疾相联系,如姜黄常配伍理气活血药治疗胃气不调之胃脘胀满、肺气不行之喘促等,现代药理上可关注姜黄中的药效物质对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影响。《本草纲目》言姜黄能“治风痹臂痛”,姜黄还可用于治疗痛经经闭、跌扑肿痛等症,故姜黄的通经止痛功效与其止痛活性密切相关。

3.1 抗凝血作用

研究表明,姜黄提取物具有抗凝血、抑制血小板聚集及抗血栓的作用。谯明鸣等[29]通过抗血小板聚集试验和舒张离体血管试验,发现姜黄中萜类成分群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舒张离体大鼠胸主动脉环的作用。Kim 等[30]通过检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细胞型凝血酶和激活因子X(cellular thrombin and activator X,FXa)的生成活性,发现姜黄素与双去甲氧基姜黄素能显著延长APTT 和PT,抑制细胞型凝血酶和FXa的生成及其活性;且姜黄素的抗凝活性优于双去甲氧基姜黄素,说明姜黄素中的甲氧基对其抗凝活性具有正向调节的作用。Shah 等[31]研究表明姜黄素可通过抑制环氧合酶活性和阻断钙信号传导来发挥其抗血小板活性,并对肾上腺素等其他血小板激动剂也具有抑制作用。

3.2 调血脂作用

高脂血症易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斑块而堵塞血管;中医对于高脂血症病因病机的认识也是“以气、血、阴、阳亏虚为本,痰浊、瘀血为标”[32],故姜黄调血脂、抗血栓的药理作用与传统功效破血行气也相符合。Li 等[33]通过血清生化和代谢组学分析,证实了姜黄素的调血脂作用与洛伐他汀相当;

结果表明,姜黄素可通过三氯乙酸循环、脂肪酸β-氧化、酮体和胆固醇合成、支链氨基酸合成、糖酵解和糖异生、肌酸代谢、胆碱代谢等代谢途径部分恢复高脂血症所致的代谢紊乱。研究已证明,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 α (peroxisomal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α,PPARα)和肝X 受体α(LXRα)的正向调节可以减少血脂紊乱仓鼠的主动脉脂质堆积和动脉粥样硬化[34-35];Singh 等[36]发现,姜黄的挥发油提取物具有调血脂、改善血管舒张、减少血小板活化的作用;其调血脂作用可能正是通过调节参与脂质代谢和外排的PPARα、LXRα 及其相关基因来实现的。Honda 等[37]采用DNA 微阵列分析和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方法证实了姜黄挥发油成分的摄入可抑制肥胖糖尿病模型小鼠血糖升高和腹部脂肪量的增加。

表2 姜黄中的姜黄素类成分Table 2 Curcumins in Curcumae Longae Rhizoma

表3 姜黄挥发油中的萜类成分Table 3 Terpenoids of volatile oil from Curcumae Longae Rhizoma

3.3 对消化系统的作用

临床试验中,Bundy 等[38]研究表明,服用姜黄提取物有助于减轻受试者肠易激综合征的症状;Prucksunand 等[39]证实了十二指肠溃疡及胃溃疡患者服用姜黄后其腹痛与不适症状明显减轻,治疗12 周后溃疡愈合率可达76%。在动物结肠炎模型中[40-41],使用姜黄素治疗后小鼠的结肠黏膜中CD4、T 细胞浸润、巨噬细胞核因子κB 活化以及促炎症细胞因子信使RNA 的表达均受到抑制,表明姜黄素可以预防和改善二硝基苯磺酸或三硝基苯磺酸诱导的小鼠结肠炎。这些研究表明姜黄素可能是一种潜在的治疗炎症性肠病的药物。

3.4 对呼吸系统的作用

Emami 等[42]研究显示,姜黄提取物对乙酰甲胆碱或KCl 引起的大鼠气管平滑肌收缩具有较强的松弛作用,其机制可能与甲基黄嘌呤的存在或非肾上腺素能非胆碱能神经系统的相互作用有关。Gilani等[43]发现,姜黄素对卡巴胆碱和钾离子引起的兔的离体气管收缩具有舒张作用,且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钙通道阻滞剂介导的。刘玉斌[44]研究表明姜黄素能有效改善急性肺损伤大鼠的肺组织病理状况,其保护作用与上调血红素加氧酶-1 的表达有关。这些研究结果与其传统功效“行气”相符合。

3.5 止痛作用

Chen 等[45]通过测定小鼠痛阈(热板法)、扭体反应潜伏期(醋酸扭体法)和血液流变学,发现姜黄素类化合物(尤其是姜黄素、去甲氧基姜黄素、双去甲氧基姜黄素)具有显著的镇痛效果,可明显提高小鼠的痛阈、延长扭体潜伏期、减少扭体次数、影响血液流变学。Liju 等[46]以阿司匹林作为对照组、对小鼠腹部收缩的抑制率为指标,研究姜黄挥发油对醋酸诱导小鼠扭体运动的疼痛缓解作用;实验证明ip 姜黄挥发油可显著减少醋酸引起的扭体次数,且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法对姜黄挥发油的成分鉴定表明其主要成分为芳姜黄酮、姜黄新酮、芳姜黄烯。Limcharoen 等[47]使用姜黄素的前体药物姜黄素二戊二酸,对慢性缩窄性损伤诱导的小鼠神经病变模型进行ig 给药,结果表明其具有明显的镇痛作用。

3.6 抗肿瘤作用

研究表明姜黄提取物具有抑制癌细胞的活性。Abdel-Lateef 等[48]研究表明姜黄素的甲醇粗提物及其单体均对HepG2 细胞生长有抑制作用,并能诱导其凋亡。Lee 等[49]研究表明姜黄素通过半胱氨酸67位上沉默信息调节因子 1(silent information moderator 1,SIRT1)的共价修饰促进了致癌SIRT1蛋白酶体的降解,从而发挥抑制结肠癌的活性。Jiang 等[50]通过HPLC-MS/MS 方法建立了姜黄素类化合物的化学指纹图谱,采用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和典型相关分析研究其与抗肿瘤活性的相关性,证实了姜黄素类化合物对宫颈癌HeLa 细胞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Hu 等[51]通过将姜黄素封装在叶酸修饰的聚乙二醇-聚己内酯胶束中,制备了一种新的姜黄素注射剂型,实验证明其具有诱导肿瘤细胞凋亡、降低肿瘤增殖和血管生成的作用。

3.7 抗炎作用

Li 等[52]报道,局部应用芳姜黄酮可减轻咪喹莫特诱导小鼠的皮肤炎症,这表明芳姜黄酮具有良好的抗炎活性,是治疗牛皮癣等炎症性皮肤病的理想候选分子。Gouthamchandra 等[53]研究发现,5.0 µg/mL双去甲氧基姜黄素提取物对脂多糖诱导的巨噬细胞炎症反应具有显著的抗炎活性,同时还具有一氧化氮、黄嘌呤氧化酶和脂氧合酶抑制作用。姜黄提取物治疗胶原诱导的关节炎模型大鼠,具有阻止骨和关节的退行性变化的效果[54]。Bagad 等[55]研究也表明,姜黄素类化合物和姜黄的无油水提物对急性和慢性炎症有显著的抗炎作用。

3.8 其他

姜黄还具有抗真菌、抗糖尿病以及改善记忆障碍等药理作用。Hu 等[56]研究发现,姜黄的挥发油提取物对黄曲霉菌的菌丝生长、孢子萌发和黄曲霉毒素的产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呈剂量相关性。Lekshmi 等[57]通过抑制葡萄糖苷酶活性来评价姜黄挥发油的抗糖尿病作用,结果表明,姜黄挥发油对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比参比物阿卡波糖更强,挥发油中的主要成分芳姜黄酮对α-葡萄糖苷酶和α-淀粉酶也有较好的抑制作用。Eun 等[58]通过避暗实验、Morris 水迷宫实验、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环磷酸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蛋白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发现发酵姜黄的提取物能显著减轻东莨菪碱诱导的小鼠记忆障碍,并能抑制东莨菪碱诱导的海马区乙酰胆碱酯酶活性。

4 药动学

姜黄素作为姜黄中重要药效成分之一,具有多种药理作用。但由于其水溶性低、肠道吸收少以及体内代谢迅速等特性,导致其生物利用度较低[59]。临床研究数据表明,首关代谢和一定程度的肠道代谢,特别是葡萄糖醛酸化和硫酸化姜黄素,可能解释了姜黄素通过口服途径给药时有效性较差的问题[60]。

Shi 等[61]通过超高压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法(UHPLC/Q-TOF-MS)法分析口服单剂姜黄素170 mg/kg 后大鼠血浆、胆汁、尿液和粪便中的姜黄素代谢产物,共鉴定出12 种代谢产物。Pan 等[62]通过实验发现,小鼠ip 姜黄素0.1 g/kg 后,前15 min 血浆中姜黄素质量浓度约为2.25 mg/mL;给药1 h 后,小鼠肠、脾、肝、肾中姜黄素质量分数分别为177.04、26.06、26.90、7.51 mg/g;1 h 后,在大脑中只观察到微量(0.41 mg/g)。经过反向高效液相色谱分析、β-葡萄糖苷酶处理血浆以及串联质谱分析,表明姜黄素葡醛酸苷、二氢姜黄素葡醛酸苷、四氢姜黄素葡醛酸苷和四氢姜黄素是姜黄素在体内的主要代谢产物。

5 基于“五原则”的Q-Marker 的预测分析

5.1 基于成分特有性的Q-Marker 预测分析

姜黄来源于姜科植物姜黄的根茎部分。由于基原有交叉,因此与另外同属3 种姜科的药材容易混淆,如姜黄与莪术(蓬莪术、广西莪术或温郁金的干燥根茎)、片姜黄(温郁金的干燥根茎)。尤其是姜黄与郁金(温郁金、姜黄、广西莪术或蓬莪术的干燥块根),因为二者有相同的来源而前者入药部位为根茎,后者为块根,因此含有许多相同的化学成分。

采用GC-MS 分析方法测定云南产姜黄和蓬莪术中的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二者所含成分种类相差较大;姜黄酮、姜黄素、姜黄烯、姜黄醇、新莪术二酮等成分均为姜黄特有,而莪术中并未检测到[63]。基于同样的分析手段比较姜黄、印尼姜黄、蓬莪术3 味药材中的挥发油成分,结果显示姜黄和印尼姜黄共同含有α-姜黄烯,姜黄和蓬莪术共同含有吉马酮、芳姜黄酮,而姜黄酮、姜黄新酮、姜黄二酮、α-细辛脑以及β-甜没药烯等成分仅于姜黄中检出,且前二者的相对含量(分别为11.52%、12.39%)较高[64-65]。来源于同一植物的根茎部分姜黄与块根部分郁金,二者挥发油成分种类相差不大,但含量有差异,且根茎的挥发性代谢物含量总体高于块根。通过比较分析得到,块根部分1R-α-蒎烯、崁烯、β-蒎烯、桉树脑、石竹烯和几种未鉴定结构的萜类化合物含量较高,而其他代谢物均较根茎部分低[66]。因此,考虑到Q-Marker 五原则中的特有性原则,可以选取姜黄素、姜黄酮、姜黄新酮、姜黄醇等作为姜黄Q-Marker 的参考。

5.2 基于成分有效性的Q-Marker 预测分析

中药发挥其临床功效需依赖于其药效物质,质量控制的根本目的应是对中药有效性的控制。因此Q-Marker 作为中药质量控制方面的核心指标,必须与药效相联系,做到“物-效”对应[67]。

现代研究发现,姜黄中的主要成分姜黄素具有抗凝血、调血脂、抗炎、抗肿瘤、舒张气管平滑肌、改善急性肺损伤以及镇痛等药理作用;姜黄素类化合物中的去甲氧基姜黄素、双去甲氧基姜黄素也具有显著的抗凝血、镇痛、抗炎的活性。萜类化合物也是姜黄主要的化学成分之一,主要含有为姜黄酮、芳姜黄酮、姜黄新酮、姜黄烯、姜烯等;该类化合物同时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如抗氧化、调血脂、改善血管舒张、减少血小板活化、止痛、抗炎、抗糖尿病以及抗真菌等。萜类成分的抗菌作用还具有抗菌活性强、抗菌谱广的优势,特别是对痤疮丙酸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肺炎克雷伯杆菌的抑制作用格外显著[68]。另外,有研究对姜黄挥发油的毒性进行了考察,进行了急性毒性、亚慢性毒性和遗传毒性的实验[69]。结果表明,在急性和亚慢性毒性研究期间大鼠无死亡、无不良临床体征、无体质量变化;遗传毒性实验结束后也没有在大鼠骨髓细胞中产生任何染色体畸变或微核以及DNA 损伤,这证实了姜黄挥发油的安全无毒性。

综上所述,为了保证姜黄药材在临床应用的有效性,可以选取姜黄素类化合物中的姜黄素、去甲氧基姜黄素、双去甲氧基姜黄素,以及萜类化合物中的姜黄酮、芳姜黄酮、姜黄新酮、姜黄烯、姜烯等成分,作为姜黄Q-Marker 的参考选择。

5.3 基于传递与溯源的Q-Marker 预测分析

众多研究表明,姜黄中多种成分具有十分丰富的药理作用,但其活性成分给药后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排泄一系列动态变化均会影响其治疗作用。因此,选取Q-Marker 必须要考虑该成分的吸收、生物利用度以及体内代谢等药动学因素[70]。

Yang 等[71]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LC-MS/MS)法测定大鼠血浆中的姜黄素,研究了姜黄素在自由活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ig 姜黄素500 mg/kg 后的血药浓度峰值(Cmax)为(0.06±0.01)μg/mL,达峰时间(tmax)为(41.7±5.4)min;po姜黄素500 mg/kg 与iv 姜黄素10 mg/kg 的半衰期(t1/2)分别为(28.1±5.6)、(44.5±7.5)min,结果显示口服的生物利用度约为1%。有研究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HPLC-MS/MS)法测定大鼠分别ig 姜黄乙醇提取物和姜黄素单体后的血浆浓度,结果显示姜黄素单体组较姜黄乙醇提取物组的生物利用度明显降低[72]。姜黄乙醇提取物组的Cmax为姜黄素单体组的2.3 倍,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为姜黄素单体组的3.4 倍。另有实验显示在α-姜黄酮和芳香姜黄酮存在的情况下,姜黄素在2 h 内转运到人结肠癌Caco-2 细胞的量较单独使用姜黄素时显著增加,表明了姜黄提取物中亲脂性成分(如姜黄酮)的存在会影响姜黄素的吸收[73]。因此,推测姜黄酮类成分可能具有增强姜黄素体内吸收、提高生物利用度的作用,可以同时选取姜黄素与姜黄酮作为姜黄的Q-Marker。

5.4 基于相互作用的Q-Marker 预测分析

中药作为一个多成分共存的复合体,其临床疗效往往不是单一成分起作用的结果。有研究通过MTT 法检测了姜黄总提取物以及姜黄素、去甲氧基姜黄素、双去甲氧基姜黄素3 种单一成分对人肺癌A549 细胞、结肠癌HT29 细胞和胶质母瘤T98G 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74],结果表明,单一姜黄素类成分虽然可明显抑制A549 细胞的存活或增殖,但姜黄总提取物显示出了更好的抗癌活性。Yue 等[75]实验证实了姜黄素在姜黄酮存在下对人结肠癌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的抗增殖和抗血管生成活性均增强,比单一使用姜黄素的疗效更好。Murakami 等[76]发现联合使用低剂量(20 µmol/L)和高剂量(100 µmol/L)的姜黄素和姜黄酮,可阻断由葡聚糖硫酸钠诱导的小鼠结肠癌的发生,因此认为姜黄素与姜黄酮联合使用可能成为一种预防炎症相关结肠癌发生的有效方法。综上所述,基于姜黄单味药材中不同化学成分的药理协同作用,可将姜黄素与姜黄酮共同选取为姜黄的Q-Marker,以保证其临床药效。

5.5 基于成分可测性的Q-Marker 预测分析

Q-Marker 作为中药质量标准与质量控制的核心概念,可测性是其建立质量评价方法的必要条件。姜黄中主要含有姜黄素类与挥发油类2 大类成分,除此之外还含有黄酮类、酚酸类、生物碱类、二萜类、甾醇以及微量元素等,不过其相对含量均较少。近年来对于姜黄中化学成分的检测,姜黄素类主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与质谱联用(HPLC-MS),挥发油类成分则多采用GC-MS。Xu 等[77]采用了HPLCMS、GC-MS 的分析方法,对来自我国5 个省的160个姜黄样品中的3 种姜黄素类化合物(姜黄素、去甲氧基姜黄素、双去甲氧基姜黄素)和挥发性成分进行了分析检测,结果表明74%样品中姜黄素含量符合《中国药典》对姜黄素含量的要求,另外海南、贵州、四川产区的样品中姜黄素含量较高。蒋建兰等[12]采用HPLC-ESI-MS/MS 分析姜黄中姜黄素类化合物,同时检测出姜黄中28 种姜黄素类化合物,其中含有典型的姜黄素、去甲氧基姜黄素和双去甲氧基姜黄素3 种成分。羊青等[20]采用GC-MS 方法对不同产地的姜黄挥发油进行分析,于中国四川、中国海南、泰国以及越南产的姜黄挥发油中分别鉴定出31、33、26、25 种化学成分,虽然检出的种类有差异,但以上产地的姜黄中均含有姜黄酮、芳姜黄酮、姜烯、芳姜黄烯、β-倍半水芹烯、β-红没药烯等成分。综上所述,可选取姜黄素类化合物中的姜黄素、去甲氧基姜黄素、双去甲氧基姜黄素,以及挥发油中的姜黄酮、芳姜黄酮、姜烯等作为姜黄的Q-Marker。

6 结语

姜黄始记载于唐代《新修本草》,长久以来被用于治疗风湿痹痛等症,疗效显著。姜黄不仅在国内被作为传统药材使用,在印度等国家也被广泛作为咖喱的原料而食用,或被用作天然染色剂等。近年来随着对其的不断开发,姜黄越来越多的药理活性也被发现,如抗肿瘤、抗炎、抗糖尿病等,开发潜力巨大。然而,近年来中药材市场混乱、药材质量参差不齐的现象时有发生,《中国药典》规定的某些中药材含量测定的物质过于简单,因此提升药材的质量标准显得尤为紧迫。根据刘昌孝院士提出的“Q-Marker”概念以及选取Q-Marker 的五原则,本文对姜黄的本草考证、化学成分、药理作用、药动学等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归纳总结,并预测姜黄素类成分姜黄素、去甲氧基姜黄素、双去甲氧基姜黄素以及萜类成分芳姜黄酮、姜黄酮、姜黄烯、姜烯等为姜黄的Q-Marker,以期为姜黄的质量控制研究提供参考。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甲氧基姜黄挥发油
陇南茴香籽中挥发油化学成分的测定
Curcumin in The Treatment of in Animals Myocardial ischemia reperfusio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2-(2-甲氧基苯氧基)-1-氯-乙烷的合成
牛扁挥发油的提取
姜黄提取物二氧化硅固体分散体的制备与表征
姜黄素对人胃癌AGS细胞自噬流的作用
DAD-HPLC法同时测定龙须藤总黄酮中5种多甲氧基黄酮
艾叶挥发油对HBV的抑制作用
姜黄素与p38MAPK的研究进展
LDH型高效中药挥发油蒸馏提取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