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儿先天性婴儿型纤维肉瘤的宫内影像病理对照:2例报道与文献回顾
2021-08-05清蔡舒蕾陶祥张国福张
周 清蔡舒蕾陶 祥张国福张 鹤△
(1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放射科,2病理科 上海 200011)
先天性婴儿型纤维肉瘤(congenital infantile fibrosarcoma,CIFS),是一种罕见的胎儿恶性肿瘤。多在出生后被发现,约占1岁以下婴儿所有肉瘤的5%~10%[1]。胎儿时期被发现并报道的病例较少,本文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2例CIFS宫内的MRI表现特征,并同病理表现进行对照。结合文献分析其潜在的生物学发生行为及影像学特点,旨在进一步增加对本病的产前诊断认识。
临床资料病例1,女,29岁,第2胎0产,平素月经规则,孕早期无阴道流血流液,孕4月余自觉胎动,孕13+1周来我院建卡,各项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孕22周在我院行B超大排畸检查,提示胎儿左肘前皮下囊性为主混合结构(关节腔来源可能,大小约4.1 cm×3.3 cm×2.9 cm),腕关节呈内收状。孕22+1周在我院行MRI提示:单胎,臀位,所见胎儿左肘部软组织肿物,累及关节面及临近骨质,肿块呈T1WI低信号、T2WI等信号为主,边界清楚,弥散加权受限,考虑恶性肿瘤可能性大(胎儿型纤维肉瘤,大小约4.7 cm×2.9 cm×3.0 cm)。经三甲综合医院儿科就诊,考虑胎儿预后较差,患者拒绝多科会诊,要求优生引产。患者在我院引产后尸检,大体检查:男性死胎,左侧上肢增粗,表面皮肤完好,切开见一实性肿瘤,表面无明显包膜,与周围组织界限尚清,切面灰红色均质鱼肉样,质较软,未见明显出血、坏死。镜下肿瘤由单一形态的梭形细胞组成,可见鱼骨样排列,部分区域可见鹿角样分支血管及类圆形肿瘤细胞围血管生长的血管,核分裂像罕见,散在分布肿瘤性坏死(图1)。免疫酶标记提示:Vimentin(+),CD31(内皮细胞阳性),Desmin(-),S100(-),ki67(<1%+),NTRK(-)。诊断婴儿型纤维肉瘤。染色体分析检测提示:seq[hg19](1-22,X)×2,结果说明:未见明显染色体拷贝数异常。
图1 病例1的MRI表现和病理结果Fig 1 The MRI features and pathologyical findings of case 1
病例2,女,26岁,第1胎0产,外院建卡,孕34周超声检查发现胎儿足背巨大肿块,超声怀疑血管瘤。在我院行MRI进一步检查,提示血管瘤可能性大(图2)。患者在外院妊娠至足月分娩,婴儿出生后至三甲综合性医院就诊,择期进行了足部肿块切除术。病理提示:婴儿型纤维肉瘤可能性大。
图2 病例2的MRI表现Fig 2 The MRI features of case 2
两位产妇产前经电话随访确认未接触放射线及有毒有害化学物质。
讨论CIFS是一种低度恶性的梭形细胞肿瘤,仅有少数在胎儿时期确诊,并进行优生筛选。38%的患儿出生时即被发现,51%的患儿于生后3个月内获得诊断,发病年龄超过5岁的报道较少见[2]。男女发病几率无明显差别。最常好发于四肢(44%~70%),发生在躯干的约30%,发生在头颅的报道较少[3]。本次报道中患病部位均在四肢,与文献一致。本病在婴幼儿发病多以无痛性增大的单发体表包块为主要临床症状,包块生长迅速,最大径可达9~15 cm,肿瘤表面皮肤可发红、肿胀、溃烂,或伴浅表静脉曲张。本次报道中的胎儿发现时病灶直径已经大于3cm,说明生长迅速。
组织学上,CIFS是一种由卵圆细胞或梭形细胞组成的富细胞性肿瘤,呈弥漫性的片状或束状分布,有丝分裂活性高,常可发现血管外皮瘤样排列结构,这也使得该病常被误诊为婴幼儿血管外皮细胞瘤[4]。该病通常波形蛋白(Vimentin)呈阳性,结蛋白(Desmin)和S100呈阴性,没有特征性的标记物。本报道中的免疫组化结果与文献一致[5]。文献报道[6]大部分的患者显示CIFS的特征性t(12;15)(p13;q25)和相关的ETV6-NTRK3基因融合,这有助于与其他软组织肿瘤进行鉴别,也提示该病虽为恶性,增长迅速,但预后良好。也有文献[7]指出NTRK3突变是该肿瘤的特征,最近发现Pan-Trk抗体与NTRK3融合密切相关,提示免疫组化标记物的临床作用。本次研究中只做了染色体的检查,并未做详细的基因序列检测,我们尝试通过NTRK抗体的检测间接验证文献中的说法,但病例1的两次检查结果均为阴性。
文献报道CIFS多在出生后发现,通过超声、CT和MRI检查进行分析。超声声像图常显示信号不均的高回声肿块,压迫邻近结构,有时也表现为小的囊性肿块,超声多普勒常显示肿块周围的新生血管和侧枝循环形成[8-9]。CT检查可以明确骨质受累情况,病灶内钙化少见[1]。本次病例报道均是胎儿,考虑到电离辐射的影响,未做CT检查。出生后的婴儿病灶MRI常表现为T1WI等或稍高信号、T2WI高信号,有时伴出血,均匀或不均匀增强的实质性肿块,无特异的影像学表现[9]。本次报道中,由于检查的是母体内的胎儿,肿瘤的血供和生长状态与出生后稍有不同,且胎儿MRI T2WI使用的是快速扫描序列,呈现的是类T2WI信号,故肿瘤信号与文献不同。本次报道的2例均为T1WI低信号、T2WI等信号,DWI高信号。考虑到MRI对比剂对胎儿的影响所以没有使用增强扫描,但是弥散加权成像显示肿块弥散受限,也能提示恶性肿瘤可能。
胎儿时期的恶性软组织肿瘤很少见,CIFS须与以下疾病相鉴别:(1)血管内皮瘤,皮下实质性肿块中最常见,大的血管瘤肿块质地不均,超声检查时常误诊为血管瘤,结合病灶的“整体回声”、“病灶边界”与“病灶血流”可以有效鉴别两者[7,11-12];(2)横纹肌肉瘤,常发生于头颈部、泌尿生殖系统、腹膜后与四肢,无特征MRI表现,但形态常不规则;(3)淋巴管瘤,常发生在头颈部,较少出现在四肢,生长缓慢。
综上所述,虽然CIFS没有特异性的影像学表现,但当MRI显示宫内胎儿四肢出现一个边界清楚、T1WI低信号、T2WI等信号且弥散加权受限的巨大肿块时,提示CIFS的可能,有助于早期治疗和避免过度治疗。
作者贡献声明周清数据采集,论文撰写和修订。蔡舒蕾数据采集,病史资料收集。陶祥病理诊断,论文修改。张鹤,张国福论文指导和修改。
利益冲突声明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