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继续教育减贫研究热点及展望

2021-08-05何爱霞

终身教育研究 2021年4期
关键词:研究教育

□郭 存,何爱霞

在世界范围内,贫困制约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消除贫困作为联合国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首要内容,对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社会和谐发展、国家综合实力提升具有重要价值。在探索减贫路径、推进全球反贫困进程中,世界各国认识到,贫困不仅仅与经济因素有关,更与可行能力,即人们实现不同生活方式能力的缺失有关,而继续教育是弥补这一缺失的有效方式。当前,我国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提前10年完成联合国《2030可 持 续 发 展 议 程》(Transforming Our World:The2030Agenda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减贫目标,为世界范围内消除贫困、实现和平发展做出了历史性贡献,“精准扶贫”“因地制宜”等中国特色减贫理念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关注。但是,我国脱贫人口仍面临返贫风险,相对贫困问题也将长期存在,因此,考察继续教育减贫国际经验、梳理相关领域研究成果,是在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建设性成就、应对相对贫困境遇下探寻前进路径的理性选择。鉴于此,本研究借助CiteSpace文献计量软件对Web of Science(简称WOS)数据库所收录的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呈现国际继续教育减贫研究的演进历程、研究力量、前沿热点与多元范式,希冀拓展继续教育减贫话语空间。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数据来源

考虑到各国对“继续教育”惯用表达和语义习惯不同,为全面把握国际继续教育减贫研究,确保样本文献代表性,本研究在检索相关文献时采用了如下检索策略:主题=(“continuing*education”or“further education”or“adult education”or“adult education and learning”or“lifelong education”or“vocational training”or“professional training”)and(poverty or impoverish*or poor),文献类别=“article”,不限时间跨度对WOS核心合集数据库中所包含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共搜集到2006—2020年相关文献369篇,通过人工筛选与统计挑选出94篇具有较高相关度的文献作为研究样本。

2.研究方法

为深入把握国际继续教育减贫研究进展,本研究采用文献计量与内容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借助CiteSpace文献计量软件,从动态演进脉络、主要研究力量和前沿热点主题三方面展开分析。首先,从动态演进视角出发,对时区图进行阐释,以探究国际继续教育减贫研究前沿变迁及发展脉络。其次,从合作图谱出发,探究该领域国际研究是否已形成较成熟的学术共同体及核心国家分布情况。最后,从共现网络角度,进行关键词共现与聚类分析,借助关键词共现及聚类图谱揭示国际继续教育减贫前沿热点主题。同时,鉴于文献中某些指标难以量化,因而在对文献样本进行计量分析后,进一步采用内容分析法总结研究范式、探究国际研究方法主流,并对文献内容描述、分析,以印证知识图谱所透视的研究前沿热点和动态变迁,对国际继续教育减贫文献内容进行归纳演绎,力求全面反映国际研究进展。

二、国际继续教育减贫研究追溯

1.研究历程:从“秉要执本”到“继往开来”

自21世纪初《联合国千年宣言》(The Millennium Declaration)发布后,国际社会对贫困问题的关注度大大提高,继续教育减贫研究也不断增长。为纵向勾勒相关研究动态演进脉络,了解不同时期研究变迁趋向,本研究借助CiteSpace软件绘制了2006—2020年国际继续教育减贫研究时区图谱(如图1)。由图谱可看出,近15年内国际继续教育减贫研究呈弧线演进趋势,依据关键词的递进演变,大致可分为如下三阶段。

图1 国际继续教育减贫研究时区图谱

初期(2006—2010年)秉要执本。“继续教育”“贫困”2个显要主题词在初期时段明显聚合。这一时期研究内容偏重宏观层面,研究热点集中于“基础知识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的“赋权予能”,主要以质性研究范式对继续教育减贫机理和路径进行探析,总结出以继续教育增强可行能力进而在贫困地区发展“生态旅游业”等具有特色和成效的减贫路径。[1]该时期,继续教育减贫已成为教育学、管理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趋向。

中段(2011—2015年)研精阐微。这一时期的研究内容更加细致聚焦,在减贫对象上,从关注“贫困弱势群体”整体[2],逐步具体至“女性”“残疾人”“移民”“老年人”“重要他人”等,并开始关注“贫困代际传递”问题[3]。在继续教育作用机制上,既注重外部环境也强调内生动力,“政策”“社会网络”“心理意志”是这一阶段的关注热点,并以动态眼光看待“暂时性变化”,注重减贫成果的长效维持和措施策略的“外化、具体化”。在研究方法上,借助多学科交叉理论,如“人力资本”“生命历程”“终身学习”等探究多种研究范式,“解放性行动研究”“量化研究”是这一阶段的主要研究方法,在研究中注重贫困主体的参与和实时数据的支撑。

后续(2016—2020年)继往开来。这一时期各国减贫工作均取得一定成果,研究者在总结继续教育减贫经验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了研究话语空间。研究重点偏向“继续教育质量”“减贫成果稳定性”等层面的探讨,深入挖掘贫困辐射面与继续教育作用面,目光转向“早期劣势”“贫困延续”和“贫困代际传递”等多重问题。[4]研究者认识到“冲突性事件”,如疾病等对已有减贫成果的阻滞,因而,继续教育作用机理由工具性的“技能传递”向更加注重人文性的“独立人格”“自我发展能力”和“抗逆力”培育动态演进。[5]

2.研究力量:尚未形成学术共同体,研究以发达国家为主阵地

通过探究研究人员之间的合作关系,能够了解某一领域学术研究的建构体系及其完善程度。整体而言,国际继续教育减贫研究尚未形成核心作者群与学术共同体,作者之间合作关系较少,研究人员较分散。此外,研究机构包括高等院校及有关健康、女性权益等国际组织,体现出国际层面对继续教育减贫研究的重视,相关研究已走向“舞台”中心,同时侧面显现出继续教育减贫主要指向对象。值得注意的是,非英语母语国家学者出现频次偏低,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良好的语言基础对科研成果在国际传播中的重要影响。

由发文国家合作共现图谱(如图2)可进一步透视国际交流合作情况,图中节点大小代表发文量多少,连线代表国家之间的合作关系。由图可知,各国之间交流合作关系较弱,强化国际间继续教育减贫成果交流借鉴,应成为今后学界关注要点。继续教育减贫研究发文量排名前5的国家分别是美国、南非、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见表1),其中4个为发达国家,表明发达国家研究成果影响力较大。不容忽视的是,南非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发文量在众多国家中跻身第二,这说明,发展中国家已经认识到继续教育在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障层面的重要价值,它们十分重视相关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效。中介中心性是对节点影响力和媒介能力的量化彰显,一般而言,中介中心性大于0.10表明媒介能力较强。从中介中心性来看,南非发文量虽居第二,但其成果影响力不足。而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的中介中心性分别为0.39、0.17、0.09,反映出这些国家在相关研究中起着重要中心媒介作用,是该领域学术风向主导者和前沿设定者。就我国而言,发文量与尼泊尔、荷兰并列第6,中介中心性为0.06,一方面反映了我国相关领域研究者关注国际学术热点、前沿所取得的成效;另一方面显示出我国在继续教育减贫经验的对外传播上力度不大。改革开放以来,按照现行贫困标准计算,我国7.7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按照世界银行国际贫困标准,我国减贫人口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70%以上。[6]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减贫理论。我国学者应该努力提炼继续教育减贫的中国经验,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分享继续教育减贫的中国方案,助力全球减贫事业的发展。

图2 发文国家合作共现图谱

表1 继续教育减贫研究国家分布表(部分)

3.研究前沿热点:多元热点主题,以贫困弱势群体转化为中心

关键词共现图谱以可视化方式呈现各知识节点之间的网络连线关系,展现当前研究的前沿热点主题。在对含义相似而表述不同的关键词进行合并与排除后,借助CiteSpace软件进行分析处理,得到关键词共现图谱(见图3),共生成213个节点、330条连线。图谱呈密集网络结构,无突兀或孤立、散乱节点,表明国际继续教育减贫领域各关键词间相互交叉,已形成较完整的框架体系。节点图标大小、各节点之间连线及连线粗细分别表明关键词频次高低、各关键词在同一研究中的共现关系及共现强度大小。[7]由高频关键词表(见表2)可知,居于前二位的节点为“poverty”“continuing education”,表明样本文献选取具有代表性,相关研究专业特色明显。此外“employment”“health disparity”“family”“developing country”“empowerment”“social impact”也是较显著的节点,显示出继续教育减贫研究围绕社会实际问题而动,以充分发挥继续教育在减贫、可持续发展层面的支持作用。借助共现图谱与高频关键词表亦可对国际继续教育减贫研究热点主题窥探一二。

图3 国际继续教育减贫关键词共现图谱

表2 高频关键词词频统计表(部分)

续表

为深入探析各关键词内部潜在关联和隐蔽对应性,剖析关键词聚合后所成热点主题,本研究进行聚类分析获得关键词聚类图谱(如图4),共生成8个不同聚类组块。聚类分析实质上是按照数据内部联系进行自动分类,以形成研究热点的不同分支。从图谱中可见Q=0.521 9,S=0.291 6,表明聚类所得网络社团结构显著,但各网络内部同质性有待进一步提升。据上述分析结果,选取内部文献节点较多聚类,按照同类别标准对其进行整合,可得国际继续教育减贫研究主题包括“继续教育减贫作用对象”“贫困影响因素”和“继续教育价值”三大类。依据当前国际减贫进程,从国际继续教育减贫研究主题中可析出前沿热点(见表3)。

图4 国际继续教育减贫研究聚类图谱

表3 国际继续教育减贫前沿热点

(1)继续教育赋权予能

社会经济风险很少孤立发生,而是相互关联的。国际继续教育减贫研究从多维贫困观出发,将贫困理解为对多种能力的剥夺,注重发挥继续教育多层面的赋权予能作用。首先,职业培训在就业和提高市场竞争力层面至关重要,是加强和实现经济发展的重要经济赋权与技能发展途径。其次,贫穷与更高程度的不平等有关,与性别、种族、被剥夺权利和歧视、社会边缘化、受教育程度,以及国家法律和政策交织在一起,各因素相互交叉,从而形成一个压迫矩阵。[8]因此,继续教育减贫不应仅重视职业培训以实现就业能力等经济方面的赋权,还应发挥多层面作用,培育使人过上充实和有意义生活所需的其他核心能力,如政治参与、社会参与等方面的能力。[9]仅仅侧重职业培训和财政援助,会使减贫成果具有脆弱性和暂时性,在面对突发事件、外部冲击时极易再次返贫。国际研究者认识到多重压迫和丧失权能的消极影响,注重继续教育为多重赋权而教,培育自我发展能力从而消除贫困并巩固已有成果。赋权予能使人具有做出选择的能力和最大限度控制的能力,使人能够塑造自己的转变以摆脱贫困,并过上幸福的生活;能够提高贫困弱势群体的权利意识和自我发展能力,确保边缘化群体获得公平服务。挖掘继续教育多层面价值,实现多重赋权予能,是在培训基本职业技能后进一步提升生活质量,促进贫困群体身份转化,提高自我发展能力以应对突发事件、防止返贫的必然选择。概括地说,赋权予能表明了一种范式的转变,这种转变提出了与人类发展而不是人力资源发展的有关问题,注重多层面权能的赋予,关注人们的“生活”而不仅仅是“生存”。

(2)继续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国际继续教育减贫研究认识到贫困代际传递的严峻性,重视通过继续教育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美国主流观点将贫困视为个人特征即懒惰、缺乏能力或缺乏抱负的结果,而没有考虑早期经历或更广泛的结构。在分析了美国10个州和哥伦比亚特区的数据后,梅茨勒(Metzler M)等人对此提出质疑,他们证实,贫困具有潜在周期性和代际传递性,而继续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有力方式。[10]桑德斯(Sanders M R)研究发现,成人受教育水平尤其是女性受教育水平,是决定孩子和家庭发展的关键因素。[4]国际上越来越重视“两代人”战略以减少贫困的发生,其战略重点是通过继续教育培养父母的技能和知识,使其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教育基础并转换其抚育儿童的观念,从而从根基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11]在现实环境中,一系列因素会影响个人做出“理性”选择,尤其是在较贫困的群体中。克里克(Crick L)等人调查研究表明,通过继续教育提升贫困家庭父母的观念意识十分关键。贫困家庭正在采取一系列被动有害的应对策略,如让孩子辍学以减少经济支出,这将导致家庭当前和未来的发展受到损害,包括儿童的发展、资产和人力资本的积累,其后果是终生的,并可能导致贫困的代代相传。[12]当贫困通过代际延续成为一种常态,贫困群体将失去向上流动的可能性。因而,通过继续教育使父母获得知识和技能,不仅可以改善家庭经济状况,而且还可以转变贫瘠思想,促进子女发展,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3)继续教育转化重要他人观念

“重要他人”是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Mlls C W)提出的一个概念,指对个体社会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13]国际继续教育减贫研究除注重作用于贫困主体外,还发现围绕在贫困主体周围的重要他人对个体心理、能力发展等方面所起的重要影响作用。在贫困主体提升职业技能、获得自尊与胜任感过程中,其所在社会网络,包括雇主、同事、家长乃至整个社区群体都是贫困主体较为长期、互存利害关系的交往对象。对这些重要他人进行认识转化与继续教育,转变其对贫困弱势群体的刻板印象和偏见,是贫困主体在掌握知识技能基础上进入劳动力市场、实现个体价值、不断自我发展和构建稳定减贫网络的重要一环。

继续教育不仅旨在改善贫困弱势群体求职能力,还能积极影响雇主行为,通过激励措施、非歧视规范、提高认识等方式使雇主认识到残疾人、少数民族等是可靠和高效的员工。[14]在有利环境条件下,贫困弱势群体代表了一批合格但未充分挖掘的潜在人力资源,具有直接生产力;残疾人、少数民族等多样化的劳动力为工作场所文化、员工士气和组织声誉带来益处,意味着更多创新和对多样化客户群产生更强的吸引力,具有间接生产力。[15]“多样性”是一种竞争优势,拥有包括残疾人在内的多样化劳动力有助于形成良好商业竞争力,然而雇主对残疾工人有效招聘战略认识不足。通过对雇主进行继续教育、认知转化能够创造更多就业机会。鲁尔(Rule P)指出了家庭和社区对贫困群体的普遍歧视,除成人基础教育方案之外,其主张在社区发起一系列提高认识的讲习班来扩展课程,以努力改变对贫困弱势群体的态度。这标志着从只向贫困群体提供继续教育转向教育他们所生活的社区群体。概而言之,继续教育是提供生活机会的关键,其发挥的关键作用不仅影响着个人和群体充分发挥潜力的能力,而且影响着社会网络中的重要他人减少社会排斥、增加社会包容,发挥贫困群体作为社区和社会成员充分参与的能力。

4.研究方法:多元理论建构,以实证研究为主要范式

(1)多元理论建构

国际学者认识到,没有任何一种理论能完全解释可能导致不平等的途径和继续教育与减贫关系的复杂性。因此,需要多种理论、多方视角来加以阐释。伯绍德(Berthoud R)聚焦于多重劣势如何影响就业,发现在50万人中,近10%的人有多重问题:家庭结构不良、技能低下、健康状况不佳、高失业率和社会排斥。[16]由此,继续教育被概念化为一个多维结构,包括过去、现在和未来等3个维度,强调继续教育是由过去的行为和经验、在现有条件的限制和机会下,对自己能力的反思,以及对未来的准备。[17]兰吉尔(Langill J C)与威利斯(Willis A S)借鉴布迪厄(Bourdien P)的资本理论,将社区互惠性理解为文化和社会资本指标,继续教育受教者与社区支持之间的相互作用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主题。[18]肖恩(Schoon I)等人在研究中引入“社会生态代理模型”,将继续教育看作一种中介代理方式,根据“发展匹配/错配模型”,继续教育作为有效中介代理可潜在弥补早期劣势,使过渡结果发生差异。[19]鲍威尔(Powell L)借助能力理论探讨继续教育在减贫中的更广泛作用,提供了一种不同于主流生产力概念的评价方法,把重点从经济发展转向人的发展,将“人”置于关注中心,将视角从创收和就业能力转向能力扩展。[20]能力理论将社会公正、人权和减贫的讨论推到了继续教育的首要位置。

(2)实证研究范式偏向

国际继续教育减贫研究以实证研究为主,基于实际调查评估数据探究继续教育在不同地点、不同人群中是否产生假定的理想结果。一是通过量化数据分析以确保并明确呈现继续教育在减贫方面的实际成效,集中于接受继续教育后贫困群体所获成就,如就业情况、技能发展、社会参与度、自我效能感等方面的实证探究。二是通过解放性行动研究、建立互动模型,让贫困主体参与研究中的概念界定和行动实施,进行“行动—反思循环”和“双循环学习”。三是着眼于某地区或某群体的继续教育减贫课程方案设计、实际进展及存在问题,基于实证提出具有实际成效、符合主体切实需要的解决方略。国际继续教育减贫研究者具有强烈的基于数据和调查的方法意识,对使用多元方法开展继续教育减贫实证研究的意识也愈来愈强。毫无疑问,在继续教育减贫研究中,上述批判性、反思性和创造性的理论与研究范式为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贫困群体所占有的资源极其有限,是否将这些资源用于继续教育以换取发展机会,他们可能难以抉择。贫困家庭很难支撑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成本”,这一成本不仅是显性成本,更多的是隐形成本,如接受技能培训意味着投入时间与失去当下工作,致使很多贫困群体产生心理和行为上的抗拒。在某些地区、某些特定人群中,继续教育难以取得预期的理想成效。考虑到多种不利因素的存在及个体困局的多样性,为保障继续教育减贫有效性,进行实证研究,根据实际问题动态调整继续教育课程、方式等成为必要选择。借助实证研究能够有效将继续教育与改变受助者的行为方式、提高其个人能力相关联,实现长期的脱贫、减贫和能力建设。[21]

三、借鉴与展望

贫困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应认识到其复杂性和系统性变化,而不是简单将其归纳为因果导致的线性概念。贫困群体具有相似特征:他们缺少从业资质,没有定期得到教育、培训或就业的机会,这些特征使其在资源分配中处于不利地位。[22]国际社会认识到,继续教育能够提供获得资质和相关技能的机会,是帮助贫困群体避免世代贫穷的关键。在继续教育减贫研究方面,国际社会已取得了一定的建设性成就和成果。

1.研究借鉴:博纳众彩,反哺己身

首先,从整体看,近15年国际继续教育减贫研究呈稳步推进态势,“减贫”作为继续教育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其影响力已然显现。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在相关研究中占据中心地位,我国也已崭露头角,逐步同国际社会分享减贫经验。2020年9月,我国发布的报告《消除绝对贫困:中国的实践》,全面分享了中国各领域减贫经验和实践。2020年12月,我国在“人类减贫经验国际论坛”上,介绍了包括职业技能培训在内的中国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的主要做法。[23]2021年4月,《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白皮书发布,为国际减贫事业提供了中国样本、中国经验。今后,我国应持续加强多元合作,更加注重中国特色继续教育减贫成果的国际传播与交流。特别是,第七届国际成人教育大会将于2022年召开,我国应充分利用这一契机,向世界分享中国继续教育减贫的成功经验和典型案例。

其次,国际研究热点的动态变迁与潜在前沿,值得国内学者高度关注。继续教育在“赋权予能”“贫困代际传递”和“重要他人观念转化”方面的价值,是当前国际研究前沿热点。宏观把握国际研究进展,有助于积聚继续教育减贫理论与实践经验,省思国内现有研究不足。在消除收入贫困的基础上,如何消解社会排斥,促进脱贫人口社会融入与社会参与,此类研究对推进我国今后如何通过继续教育防止脱贫人口返贫,解决脱贫人口相对贫困问题,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最后,国际研究重视具体问题的理论模型构建与实证研究的归纳演绎。多学科视角转换与多种研究方法的使用,有助于从不同角度把握问题,实现研究创新。“赋权予能”“两代战略”和“社会包容”从社会学领域将继续教育作为挑战不公正待遇的工具,并赋予人们应有的权力以实现发展,促使人自身的转变,摆脱贫困;“具身认知”“经验学习”关注学习者的感受与需求,从心理学视角对继续教育减贫功能加以开发,驱动贫困人群的内生力、主动性;“人力资源”“学徒制”等也反映了教育学与管理学的学科互涉与交叉,拓展了原有的学科知识体系。此外,国际研究者在使用“个案研究”“解放性行动研究”“量化研究”时注重研究个体的有意义参与,我国学者应加强使用多元方法开展实证研究的意识。

2.研究展望:守先待后,踵事增华

根据上述国际继续教育减贫研究分析结果,结合我国现阶段脱贫攻坚任务的圆满完成,可大致预测包括我国在内的国际继续教育减贫研究未来发展趋势。在研究主体上,应加强多元合作,促进国内、国外研究成果的交流借鉴,立足本土构建有自己特色的继续教育减贫网络体系。研究主体的拓展与多样化是未来继续教育减贫发展的必然走向。在研究内容上,围绕贫困弱势群体转化这一中心,基于对贫困辐射面与继续教育作用面的不断认识,未来研究应聚焦于“突发性事件管理”“社区支持体系”“减贫成果维护”与“自我发展能力培养”等方面。继续教育应如何作为,以防止返贫,解决相对贫困,实现已有成果与未来美好愿景的接续。在研究方法上,应以实证研究提升研究的实践性与可操作性,同时多元研究方法的使用、批判性反思的学术态度,必然会提升研究水平,促进继续教育减贫研究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数据证实,通过参与继续教育,群体技能和知识水平及自尊和效能感都有所提升,有助于应对社会环境挑战,对于可持续发展、和平与民主等社会目标的实现起着重要作用。[24]职业教育和培训是一种具体的人力资本发展工具,可有效促进社会经济进步;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重要干预工具能激发人们自身的力量,发挥他们的个人抱负和主动性来解决问题。从宏观看,继续教育有潜力填补减贫空白,能够帮助那些缺乏劳动力市场所需技能的人,以及那些与物质依赖做斗争的人学会如何与世界“谈判”。[25]因此,多元价值的挖掘将是继续教育减贫研究的未来方向。

猜你喜欢

研究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题解教育『三问』
软件工程教育与教学改革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公司研究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