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VS静
2021-08-04
选择A被快进的动态美
这件东汉时期的击鼓说唱陶俑被誉为“汉代第一俑”,为何偏偏是它拔得头筹?只见袒露上身、着裤赤足的俳优艺人正在卖力演出(其额头上密集的皱纹便是“铁证”)。他的左胳膊夹着扁鼓,右手手持鼓槌,正在沉醉忘我地表演“饶舌说唱”,想必赢得了满堂喝彩。人们惊讶于这件作品那连续的、变化的动态美,竟能让千百年后的我们有如此的身临其境之感。
法国洛可可画家弗拉戈纳尔的《秋千》展现了更为极致的动态美。在被阳光照射的茂密树林中,盛装打扮的贵族少女快乐地荡着秋千,而她的情人正卧在草丛里深情地望着她。这种繁复浮夸的画风和庸俗的题材深受当时王公贵族的喜爱。
选择B被定格的静态美
众所周知,唐代女性追求丰腴之美,连“陶彩绘女俑”也不例外。女俑圆润的面庞、丰满的身材与头顶上花骨朵儿般的发髻相映成趣,襦衫与长裙颇有风韵。她静默站立,神情若有所思,让无声无息的静态美定格在了遥远的盛唐时代。
“静态美”是否意味着走向了古板无趣或一成不變?美国画家惠司勒在画他的母亲安妮时,让她端正地坐在木椅子上,使她显露出古怪、严肃的一面,和我们脑海中的母亲形象大相径庭。整个画面的色调以黑色和白色为主,幸好那片绿色的窗帘巧妙地打破了沉闷的气氛。
嘉宾点评:
动与静是两种不同的艺术追求,与表现内容紧密相关。前者在时间中表现出外在的动作细节,后者在空间内呈现出内在的心境状态,树立了不同的美的典范。艺术家在塑造对象的平衡状态中,对观众的想象力发出“邀请”,使其由“此时此处”回归“彼时彼处”,在体悟中实现艺术感染。对此,莱辛在《拉奥孔》中提出艺术作品要表现“最富有包孕性的顷刻”,即内容表达最为丰富、也最富有想象力的顷刻。换言之,艺术表达的动态效果能在这一静态的“顷刻”到达高峰才最吸引人。
(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基地博士李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