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闽南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策略研究

2021-08-04庄婉容刘启龙

大观 2021年2期
关键词:数字化技术文化遗产

庄婉容 刘启龙

摘 要:目前,利用数字化技术反映文化活动已经成为一种常态,一是因为艺术创作的需要,二是因为文化传承的必然要求。文章通过列举闽南文化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具体手段,展示了新时期文化遗产重塑的形式,并通过一些现实中可利用的条件来探讨闽南文化遗产记录、传承和发展的策略,从而实现传统文化资源的有效发掘和再创造。

关键词:文化遗产;数字化技术;闽南文化

注:本文系2020年泉州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课题“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数字影像时代的活态传承研究”(2020E14)研究成果。

一、文化创新性传承的必要性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在传承、发展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应该“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综合运用书刊、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站等各类载体,融通多媒体资源,统筹宣传、文化、文物等各方力量,创新表达方式,大力彰显中华文化魅力”[1]。在这样的形势下,深入探索如何在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中融入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具有重要的意义。传统文化需要在新的时代环境中不断补充、拓展、完善,使民族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闽南文化作为一种代代传承的地区性文化,因其历史悠远、内涵精深,被视为重要的资源宝库。但在新时期,这些文化因其陈旧的形式已经慢慢被年轻群体怠慢、忽视,如何利用数字化媒体和新技术来为其打造更新的形式外壳,并且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内涵,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议题。它关系着我们是否能够通过技术来发现闽南文化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变动规律,找到更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方式,促使其更长久地、可持续地发展下去。

二、数字化的保护手段

(一)文化遗产的数字化

自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行“Memory of the World”工程后,文化遗产数字化工作的开展正式得到全球认证,各国纷纷加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工作当中[2]。文化遗产数字化的概念是运用数字资源采集、存储、处理、展示、传播等技术,将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及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等相关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转换、再现、复原成可共享、可再生、可传播的、可在计算机中表示的数字形态[3]。

(二)数字化技术的实际应用

科技手段与文化的融合,是新形式与传统内容结合的大胆尝试,传统文化作为旧时代的精神生活产物随着老一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消隐逐渐式微。新的时代环境下,传统文化是否依然能够符合年轻受众的口味,除了受传播渠道的影响之外,还要仰赖物质外壳的重塑革新。因此,文化遗产与数字化的结合是传统文化在新时期寻求创新性传承和发展的有效尝试。

所谓的AR即增强现实技术,是一种利用360度全景摄像设备拍摄记录不同角度场景,并进行图像整合的技术,也是一种将真实世界信息和虚拟世界信息“无缝”集成的新技术。这种技术的目标是在屏幕上把虚拟世界套进现实世界并与观众进行互动[4]。该技术可以将传统文化内涵变得生活化,如剪纸艺术、花灯工艺、石雕工艺、木偶雕刻等,这些技术性的造型工艺,最终呈现给人们的是极具生活气息的实体物品。在闽南民间,人们对这些工艺品早已司空见惯,它们很难引起特殊关注。但是如果能够借助增强现实的技术,将其制作的整个过程置于虚拟世界中并展示出来,结合真实世界的实体一起呈现,那么受众会产生更多丰富的观赏感受。这种将原来不可见的工艺过程可视化的方式,为人们带来了一种崭新的文化遗产数字化体验,可以促进文化达到更深层次的传播效果。

传感测量和IPC算法,能够对实体建筑进行测量,进而得到距离图像的成像图,然后通过IPC迭代最近点算法,完成对建筑物实体的三维模型制作[5]。泉州地区有很多历史遗留的宗教性建筑物,这些建筑也都随时间的变迁面临着各种人力无法阻挡的慢性损坏。目前,已有相关学者和技术专家着手该项工作,并且通过专业的SU软件,建构起电子模型,精确地完成了开元寺三维模型的制作。在此过程中,他们还利用各种网络和现实平台,将虚拟作品对外展示,以宣传中国唐朝建筑的文化与艺术魅力[6]。

由以上几种典型的文化遗产数字化实践方式可见,闽南文化遗产的资源丰富,与数字化技术结合的空间也十分广阔。如果只利用一种数字化技术,或者只局限在某一种类中使用数字化技术,都无法全面推动文化遗产与数字化技术的深度结合。因此,需要对文化遗产进行细致的分类,对照每一种可操作的数字化技术进行独立研究,为文化遗产寻找合适的数字化方式,实现文化遗产和数字化技术的全面接触,最终通过数字化技术来发现闽南文化遗产的发展规律。

三、文化遗产的数字化集成策略

(一)加快数据库建设

闽南文化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损耗的速度可能会比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来得更快。因此,加快相关数据库建设的步伐,促进文化遗产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是有必要的。数据库工作人员的主要职责就是进行文化遗产的信息基础建设,针对不同的种类设立不同的方向,搜集相关的电子信息资源。2008年,福建省艺术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成立,随后该中心创办了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为受众提供了福建省内文化遗产相关数据的系统检索服务,使研究者和公众能够了解福建省内的文化遗产状况。

当然,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数据库除了承担提供信息的责任之外,还可以尝试H5响应式操作,强化互动功能,提供更多的影音點播窗口等,争取借助数字化技术的优势,促成一种多媒体、多形式、全方位、立体化的传播样态,使文化遗产获得更持久的活力。

(二)建立文化遗产数字展览馆

若想使文化遗产获得持久的生命力,相关人员除了要倡导对其进行保护之外,还应该往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开发新的路径,借助新的数字化技术,从传统的固化保护模式向动态模式转型发展,使文化遗产与时俱进,在新的历史时期呈现出新的审美价值和新的文化内涵。

传统的固化保护模式最典型的代表是博物馆,这种形式最多只能起到最原始的记忆保存作用。但是数字展览馆所能做的就远不止于此,它可以在保存的基础上,利用新技术延伸出更多的新形式,为受众提供更丰富的感官体验,使文化遗产真正地活在当下,以当下最为活跃的方式保持其最生动的样貌,唤醒文化遗产的内在活力。

而建立较大规模的数字展览馆,需要大量的资金、技术和人力支持。因此,最好的方式是寻求跨地区的合作,最大限度地调动政府、企业和民众的参与积极性,动员最先进的技术力量,开启文化遗产的动态保护模式。闽南文化涉及的各地区要加强合作,建立起文化遗产相关的信息共享平台,最终实现闽南文化最大范围的人群共享,利用互联网、手机、新媒体等平台,让更多人分享文化遗产的数字化成果,使其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之中。

四、结语

文化遗产是我们借以窥视一个区域先祖遗迹的脉络,以及该区域民众骨子里精神特质的重要途径。文化遗产具有多样性,是文化软实力的组成部分。政府应该完善立法机制,保护文化遗产;高校应该培养大量的创新创业人才;文化企业应该立足传统进行数字化的取材创作,在此基础上将文化遗产转化成产业资源。可以说,数字化手段在保护并扩大文化遗产影响范围的同时,也为文化遗产带来了附加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促使其走进市场,从而实现文化遗产的活化传承。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EB/OL].[2020-10-25].http://www.gov.cn/zhengce/2017-01/25/content_5163472.htm.

[2]党元淼.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模式研究:以陕北民间艺术为例[D].西安:西安工业大学,2016.

[3]王耀希.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8.

[4]王涌天,陈靖,程德文.增强现实技术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4.

[5]赵婷,陶信伟.日本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经验与启示[J].文化艺术研究,2018(4):19-27.

[6]顏纯钧.文化产权和文化安全[J].东南学术,2004(增刊1):228-230.

作者单位:

仰恩大学人文学院

猜你喜欢

数字化技术文化遗产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Task 3
Task 4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传承
Tough Nut to Crack
数字化室内设计教学理念与方法的相互渗透
广播电视发射机数字化改造
数字化技术在房地产档案管理中的运用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研究
文化遗产与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