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造梦”导演费里尼与诺兰的银幕梦境断想

2021-08-04张涵涛孙晓蓉

电影评介 2021年8期
关键词:柯布诺兰梦境

张涵涛 孙晓蓉

2020年,虽然被新冠肺炎疫情的阴影笼罩,但中国电影资料馆依旧如期举办了费德里科·费里尼诞辰100周年展映会,十几部大师名作为北京寒冬增添了一分迷幻又深邃的美感。其中最受追捧的莫过于费里尼的名作《八部半》(1963)。在这部以杂糅了复杂多样的叙事方式与意识流化的剪辑手法闻名的经典电影中,反复出现了一个对后世电影创作影响极深的元素,即“梦境”。

提到电影中的梦境元素,自然无法回避现代电影史上另一经典作品——克里斯托弗·诺兰的《盗梦空间》(2010)。有别于费里尼营造的华丽的荒诞感,诺兰的造梦工具是极其严谨的逻辑以及结构精巧的复杂叙事,这也使他的电影被影迷们奉为“烧脑电影”。

《八部半》与《盗梦空间》的轰动与盛名,以及它们所带动的梦境元素的流行,也侧面体现了梦境元素之于电影的超凡魅力。一位优秀的导演,同时也可以是一名出色的造梦师,拍摄电影的过程即是造梦的过程,而以梦筑梦,或许能更深刻地触及电影艺术的本质。文章仅讨论梦境元素在两位电影大师的电影中使用的异同,以及对他们将梦境元素在电影艺术中“加密”与“解密”时运用的艺术手法进行分析。

一、梦在《八部半》,真即是梦

《八部半》是费里尼电影生涯中的早期作品,被认为是费里尼创作生涯的集大成者,这部电影对于导演本人以及电影史有着重大意义。

从拍摄手法来看,在《八部半》之前,费里尼作品的表现风格总体趋向于新现实主义,即客观展现社会现实,力求以简洁明了的剧情、平实直观的镜头语言作为媒介,充分投射导演本人的内心情感与价值导向。比如其名作《大路》(1954),通过描绘农家女孩杰尔索米娜被母亲以维持家庭开销为由卖给了流浪艺人藏巴诺后,与其一同流浪卖艺,直至因精神问题被抛弃而凄凉死去的一生,含蓄又深刻地展现了费里尼本人对于弱小善良心灵的同情以及对于人类美好情感的向往与追问。杰尔索米娜与藏巴诺脸谱化的对立人格,几乎完美对应了费里尼对小丑抑或对人类的分类——红面小丑与白面小丑[1],即崇尚自然本能和直觉的纯真派与在道德层面上趋向完美和有序的理性派。此种丑角情结也是绵延在费里尼电影生涯中值得探究的一座高山,已有相当数量的文章对其进行分析。类似的前作中,梦境元素的出现频率并不高,不过这些作品或多或少都体现了费里尼在这两种小丑中对于红面小丑的偏好。

结合费里尼与马戏团相伴的童年生活经历,不难看出马戏文化尤其小丑角色对费里尼价值观与审美的重要影响,最终呈现为这位名导极为强烈的个人风格,即马戏情结,亦可以浓缩为丑角情結。而其中费里尼对于自然本能在心灵深处回响的憧憬与执念,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为他在之后的作品中恣意穿行于弗洛伊德学说、基督教、性和自传体共构的意象森林归结原因,即由马戏情节自然衍生出其对于梦境探索的兴趣。晚年时期费里尼在接受吉迪恩·巴赫曼的采访时曾坦言道:“故事都诞生于我的记忆和梦境,那些想象和幻想,一切都非常自然地发生。”[2]《八部半》即是费里尼华丽转身、以幻梦为笔、更精细地着墨于内心世界的剖析与呈现的里程碑。

《八部半》主要描写了才思枯竭的名导演圭多在温泉疗养院期间个人情感与事业创作陷入的双重窘境。这部自传色彩极强且意识流式哲思交错纷杂的影片,几乎囊括了费里尼缤纷复杂的前半生,并为其后来的境遇做出了预言式的判断。片中,费里尼创造性地采用了复合杂糅的景别与拍摄方式,通过复调式叙事,精心为观众雕琢出一个浮华荒诞又充满自我剖白的梦幻世界。影片中出现的几处梦境,均有脱离时间空间的物理束缚,又与现实世界水乳交融的奇异观感。比如影片开头的一段梦境:圭多被困在寂静而拥堵的车流中,于起火的车内反复挣扎,周围满是沉默而突兀的旁观者,当他终于挣脱束缚飞向天空,一根牵引绳又出现在他的脚踝,在梦中人物“顾问”和“教皇”双方面的牵扯之下,失重般地坠入汪洋。这一组镜头以最基础的运镜的方式串联了多个景别、角度、内容均相差甚远的场景,凸显出一种充斥着焦虑与违和的梦幻。以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为分析方法,可以简单从中抽取出象征观众与外界的“旁观者”、象征资本牵制的“顾问”以及象征宗教束缚的“教皇”三个意象,它们以一种隐晦的方式被费里尼排列在圭多的噩梦中,略带无奈与讽刺口吻地点明了圭多,亦或是费里尼本人,在电影创作之路上必须攀附的各各他山①。

又比如圭多在情人卡尔拉房间中沉睡时的梦境:在梦中同母亲一起去往墓园探访早逝的父亲,衰老而又温柔的父母絮絮叨叨,中年的圭多换上幼时教会学校的校服,在突然造访的制片人、忧心的父母以及由母亲变化而来的妻子的多重“逼问”下掩面啜泣。一组以平行运镜为底色,融合了叠印、蒙太奇等手法的镜头,用不同于第一个梦境的表现手法,加深了迷茫与焦虑的情绪。这种情感与审美上的偏好,自然也是费里尼的自身投射,当我们反向由角色回溯导演时,这段孩童式的辩解便成了一种直言不讳的自白。

影片中几次出现的梦境与幻象,都以一种舞台剧式的大场景为主,通过镜头的移动与景深的变换来丰富场景细节,营造出极强的纵深感与宽广感。这是费里尼常用的运镜方式,在此被用于梦境的塑造,为这些意识流碎片增添了荒诞与动感,使现实世界与梦境世界间有了微弱而流动的隔膜。现代电影评论家以一种上帝视角俯瞰《八部半》全片时,总会为其强烈的颠覆感和幻梦感以及费里尼在其中所袒露的极度真诚的自我剖白所折服。意大利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在其文章《观众回忆录》中评价道:“费里尼的工作,就是以《八部半》如陀螺般重复显现的自我解析为轴心,把这纠结成一团的神话整理好,并分门别类。”[3]美国电影评论家罗杰·埃伯特说:“费里尼像一位魔术师,他探讨、揭露、阐释、解构自己的戏法,但仍把我们弄得眼花缭乱,晕头转向。他声称并不清楚自己想表达什么,如何表达,但这部电影证明了他熟谙脉络,且自鸣得意。”[4]费里尼以纯粹的内心世界为电影基石,用剥丝抽茧后完全清晰的拍摄逻辑,塑造了一个信念崩塌、内心崩溃的才尽江郎,这不失为一种隐晦的自负。戏里的圭多受困于复杂人际与灵感枯竭的牢笼,戏外的费里尼与妻子携手终生在影坛名誉加身;戏里的圭多最终在一场荒诞的批驳中饮弹于拍摄现场,戏外的费里尼顶住舆论的讥讽一往无前奔赴在探寻内心世界的路上。诚如费里尼自己所言:“在一个导演所做的事情当中,我认为恰恰在他最没有意识的地方最清晰地展露了自己。”[5]在削减了浅层意识而聚焦于无意识、潜意识的梦境中,小丑费里尼完成了最伟大的马戏——现实世界与内心世界最大限度上的对立与统一。

二、梦在《盗梦空间》,梦亦是真

与费里尼相较,诺兰显然是个更受投资方青睐的幸运儿,其商业电影收获的巨大票房使他对于场景真实度的完美主义不再轻易受资金短缺困扰,也正因如此,才可能诞生十年磨一剑的《盗梦空间》。

不同于《八部半》将梦境作为逻辑主体,费里尼置身其中,尝试用非現实的诗意语言来解析梦境;《盗梦空间》的梦境则更像逻辑客体,由诺兰主刀,撕开其迷惑性和不可知的外表。在《盗梦空间》中,诺兰像一个炫技的工程师,用逻辑搭建梦境,亦用逻辑创作电影,最终构建了一个表面上关于梦境,实际深入人性奥秘的迷宫,并以现实逻辑规则为索引,引导观众将其破解。这种可以大玩哲学谜题与施展大型复杂的叙事方式的情景之于诺兰,仿佛蛟龙得水,也毋怪这位名导肯耗费近十年的时间反复打磨剧本。梦境在诺兰手中,变成了一种可视可感可控的容器,用于承载他纯熟严谨的叙事逻辑与创意——同时也是诺兰最显著的个人风格。

《盗梦空间》的大致剧情为,盗梦者柯布通过潜入梦境窃取商业机密,并在一次任务失败后转投到任务目标——大亨斋藤手下,帮助斋藤在其竞争对手费舍的潜意识中植梦,从而使费舍解散继承的公司。其主要情节围绕柯布和他的团队通过精心谋划、部署并实施植梦任务展开。全片最为人称道的即是诺兰对于多层梦境的逻辑建构与表现,片中柯布为了成功植梦,让筑梦师阿德里安设计了一个多重梦境,以此逐步对目标人物费舍的潜意识进行修改与重塑,体现在电影之外,即是诺兰需要创建一个合乎逻辑的世界观,并在此基础上延伸出多重平行世界以达到多重梦境的效果。为了在视觉效果上更加明显地呈现出不同层次梦境的区别,诺兰精巧地采用了一个“坠落”的设定——通过肉身坠落动作带来的失重感,唤醒梦中行动的盗梦者,从而达到梦境与现实的切换。为此,诺兰在采用了多组聚焦微小变化的慢动作镜头表现梦境世界崩塌的同时,提示场景变换,帮助观众在脑海中勾勒出这个梦境迷宫的全貌。此外,诺兰还为多重梦境世界设计了许多相当有辨识度和逻辑性的设定,比如梦境世界的物理条件受造梦者与参与者身处的现实世界影响、随梦境层级加深递减的时间流速、用于区分梦境与现实的“图腾”……这些元素不仅推动了剧情发展,还加深了观众对这个虚构世界的代入感。

诺兰另一加深观众代入感的绝招即是大量的实景拍摄——《盗梦空间》的拍摄地遍布全球:从摩洛哥集市中的极限穿梭,到巴黎市中心咖啡馆的空气炮轰击,再到大雨滂沱的洛杉矶街道中骤然穿行的软钢特制火车头,以及承担了全片最多“骂名”、被认为纯粹是在视觉效果上讨好观众的雪山医院的戏份,也是摄制组特地前往加拿大实地拍摄,且回到影棚又搭建迷你模型用于镜头补充的费尽心力的产物。实地拍摄和实拍道具为电影增添了不少质感,虽然耗时耗力,但满足了诺兰本人对于电影拍摄的完美主义,表现在票房上也证实其对观众的吸引力。另外,《盗梦空间》中多次出现了现实中不可能完成的悖论式建筑:如阿德里安在柯布引导下对街道进行的盒式折叠,或是柯布助手亚瑟对阿德里安讲述筑梦师概念时所演示的循环阶梯。这些环形空间迷宫,在电影中由部分实拍和电脑特效结合打造,最终呈现在观众面前,一方面增强了视觉感官刺激,一方面也为观众在理解不可捉摸的梦境时,植入了一层现实逻辑规则铺设的底色。这种充满规则的梦境设计,绕开了梦境的迷幻底色,剑走偏锋将其塑造成一种可利用的工具,并通过叠加以大众普遍认可的哲学逻辑为基础设计的世界规则,增加该设定的代入感。

在植梦主线剧情的基础上,诺兰以柯布与亡妻梅尔的感情纠葛作为副线,用角色间的对话为导体,导入了一场理性与感性在现实与幻梦之间的割裂与融合的终极讨论。其中,柯布与梅尔在“迷失域”(设定中人物在梦境里身死而神不灭后,意识去往的潜意识边缘)的两次对抗,以柯布为代表的理性派与以梅尔为代表的感性派,在相爱相杀中相互质问,又在质问中定义梦境与现实的边界线。在这个过程中,诺兰利用角色本身的纠结迷惘和一些微妙而显著的细节,反向诱导观众陷入对现实与梦境难以区分的“迷失域”。迷宫加谜题,梦境叠现实,横纵交错的剧情线在诺兰精妙的剪辑下,呈现出一种复杂的生动感。

纵使诺兰对于梦境元素的运用充满理性逻辑的痕迹,《盗梦空间》能够从众多电影中脱颖而出,究其原因依旧是其通过梦境元素,以一种浪漫而梦幻的方式触摸到了电影的本质。诺兰在拍摄《盗梦空间》后接受《电影评论》采访时直言:“电影团队在拍摄期间所进行的工作,其实和观众们所看到的盗梦团队的工作有很多相似之处。”[6]而《盗梦空间》的成型即是诺兰对于此观点的最好印证。以电影为释梦工具来一一对应电影中的角色:盗梦者柯布成为了“导演”,筑梦师阿德里安作为“编剧”,伪装者伊姆斯即是“演员”,药剂师尤瑟夫象征“相关技术人员”,组织这起植梦计划的斋藤则是“投资方”,而植梦的“目标”费舍即映射为观众。诺兰将每一重梦境都作为银幕,用理性的逻辑构筑了一个关乎电影本质的浪漫故事,即拍电影就是造梦。电影如梦,造梦团队耗尽心力打造一个没有破绽的梦境,就如同电影制作团队反复打磨,力求呈现一部在细节上没有漏洞的电影,这个过程中理性与感性相互融合,最后凝结为对立统一的成品。另外,该片主演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在红毯采访中谈到,他并不将《盗梦空间》与众人时常并提的《黑客帝国》(沃卓斯基兄弟,1999,2003,2003)作比,而是比较费里尼的《八部半》,即以一部自传式的电影作为塑造角色时的参考素材,最终达到以诺兰本人为模板来刻画道姆·柯布这个人物[7]。电影团队的自反精神让《盗梦空间》在靠缜密构思和惊人画面征服观众的同时,还在情感上以赤诚打动人心。

三、梦在电影,戏梦人生

古今中外,大有庄周、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卡尔·荣格等哲学大家,孜孜不倦地探寻梦境解析与心理分析之间的千丝万缕,且他们的研究直至今日依旧传承,并在现代科技的支持下不断推进。而梦境元素之于电影创作者,也有千万种形态,亦可以传达千万种深意。先锋派电影《一条安达鲁狗》(路易斯·布努埃尔,1928),将梦境作为桥梁,连接了达达主义的电影风格与超现实主义的电影内核,也联通了导演的精神世界以及渴求解读电影的观众的原始感官。日本动画大师今敏在《红辣椒》(2006)中,将梦境作为故事发生的场景,用绚烂的意识流美学,为观众打造一场关乎意识认知的救赎之旅。沃卓斯基兄弟编导的《黑客帝国》系列电影,糅合了基督教与佛教元素,为梦境的可操纵性铺上一层想象力的基石,并结合精致绝伦的特效镜头让观众不费吹灰之力便置身22世纪的人机大战。国内亦有周星驰名作《大话西游》系列电影(刘镇伟,1995,1995),借用经典国学名著《西游记》的故事背景,缔造了一段中式风格凸显的奇幻绝恋,并在结尾处营造了令观众神思恍惚的“黄粱一梦”,加深了全片的哲学意味。

如果说费里尼的梦境是火焰般绚丽张扬,那么诺兰的梦境便似海冰一样,沉静而缜密,由这两位大师领衔,为梦境元素在电影艺术中的运用写下一首冰与火之歌,以梦筑梦,方得电影艺术的真正本质——造梦。或以梦境为思想主体,戏梦人生;或以梦境为构建元素,投射逻辑。片中主角梦醒时分,或奔赴死的解脱,或重获生的归宿。片外,费里尼在晚年因为风格过于前卫和随心所欲,而难以与快速商业化的电影行业接轨,从而在市场触礁,最终变为影史收藏橱柜上一块蒙尘的纯金奖章;虽然诺兰人到中年便头顶顶级商业片导演的美誉,却也使此后作品总是难逃商业电影的标签,精心构思的逻辑炸弹一方面吸引了大量拥趸,一方面也招来不少认为其是故弄玄虚的诟病。这其中成功与失败的悖论,正如梦境与现实世界的对立统一,而这种流动的矛盾,将在人类历史上轮番上演。于是梦境元素之于电影艺术,也将是永远崭新的终极话题之一,在人类之美学领域璀璨发光。

参考文献:

[1][3][意]费里尼.我是说谎者——费里尼的笔记[M].倪安宇,译.上海:三联书店,2000.

[2][5]Gideon Bachmann.And His Ship Sails On[ J ].Film Comment,1985(3):25-30.

[4]Roger Ebert.8 1/2/Eight and a Half [EB/OL].https://www.rogerebert.com/reviews/great-movie-8-12--eight-and-a-half-1963/.

[6][7]never wake up:the meaning and secret of inception[EB/OL].https://chud.com/24477/never-wake-up-the-meaning-and-secret-of-inception/?textutm_source=chud&utm_medium=&utm_content=&utm_campaign=non_home_clicktracking/.

猜你喜欢

柯布诺兰梦境
梦境改造师
梦境改造师
诺兰电影文化特质的多维解读和综合探究
——《克里斯托弗·诺兰电影文化研究》评介
本期焦点人物:美国国家人文科学院院士 小约翰 •柯布
梦境
神奇的克里斯托弗·诺兰
寻求超越西方现代文明的新途径——美国建设性后现代哲学家柯布教授访谈录
苦难中的梦境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