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企业家的典范”张謇的家国情怀
2021-08-04张厚军
文/张厚军
历史的天空,璀璨着许多星,以他们为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燃烧出的光和热,点亮着过往、映照着现实,也启明着未来。清末民初的张謇,面对世界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毅然弃仕从商,走上“实业救国”“教育救国”之路,开拓着“本小事大”的早期现代化之路,办工厂、建学堂、举慈善、造公园、开交通、兴水利……以企业家之力,办社会化之事,创造出近代中国少有人能够比肩的实践成就。而支撑张謇一生事业的基础正是浸入内心深处的儒家“修齐治平”的家国情怀。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扩延。在中国人的精神谱系里,从历史到当前,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家国一体、家国大义,“小家”同“大国”同声相应、同气连根,留住乡愁、守望家园、报效祖国,构成了华夏儿女的精神原乡。这在张謇身上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爱家庭奠定了张謇一生事业的基础。张謇出身农家,祖父辈都很勤劳,对张謇的管教也很严格。其父在挑担卖糖时还要带上张謇随同,农忙时下田耕作,读书时打扫庭院,让其自小体会生活的不易,自幼就灌输了“天下大势,非农商不能自立”的教育。其母“平居训迪謇兄弟,必以远大中正,无世俗之言。诸子有过,痛笞楚不少贷”“勉为好人,孝汝父”“有钱,以偿夙负,振贫乏”。加之张謇3 岁开蒙,终生不离儒家经典的浸润和熏陶。可以说,安贫乐道、独立自重、勤俭持家的家风与儒家“修齐治平”“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融入了张謇的骨髓和血脉,连生平所用的花押也是“自强不息”四个字,成为支撑他一生不畏艰苦、干事创业的精神支柱。张謇晚年得子,异常疼爱但不溺爱,“我之爱子孙,犹之古人也;爱之而欲勉之以进德而继业,亦犹古人也。”为教育儿子和后代,张謇“乃掇古诫子语”,精心辑录了古人诫子的七则名言,包括“贺者在门,吊者在闾”“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立心以忠信不欺为主本,行己以端庄清静见操执,临事以明敏果断辨是非”等,形成为极富特色的教子书《家诫》,并将之“书庭之屏,俾出入寓目而加省”,教导后人时时注重提高修身、治学、做事、为人、交友等人生修为。张謇一生对家人关爱备至、和睦亲仁,发展为对民众的宽和仁爱、对民生疾苦的关怀抚慰,体现出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修齐治平的人生抱负、亲亲仁仁的家庭归属和勇于担当的社会责任,为他一生兴办实业、创办教育、推行慈善提供了心灵的慰藉和动力的支持,也形成为张謇一生奋斗的精神动力和价值旨归。张謇的爱家情怀及其实践对于今人也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张謇与家人
爱家乡开启了张謇一生事业的追求。在跟随吴长庆出兵朝鲜平定“壬午兵变”之后,厌倦了官场尔虞我诈的张謇,“愿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不愿居八命九命可耻之官”,决意回归乡里,再觅人生出路。深受祖父辈友善乡邻、和睦乡里的影响,他没有选择独善其身,而是以积极的进取态度,深切关怀民生疾苦,发起了多项建设乡里的举措,发展蚕桑事业,谋减花布捐税,设立赈灾平粜义仓,恢复溥善堂,增学额定拔贡等,开始了对他以后事业中实业、教育、慈善三大主要部类的尝试。在状元及第之后,因丁忧回乡守制,张之洞奏派张謇在南通设立商务局,开启了办厂之途。张謇经历了激烈的内心挣扎,以“反复推究,乃决定捐弃所持,舍身喂虎”的悲壮情怀,认定“吾为中国大计而贬,不为个人私利为贬,庶愿可达而守不丧。自计既决,遂无反顾”“忍气待时,坚志赴事”“力行其志”“通官商之邮”,从科举的巅峰转向长期被视为末业的商业活动,最终抱定“言商仍向儒”的宗旨,在内心深处形成了从利出发、以义终结的认识,弥合了传统义利之间的矛盾。他请翁同龢书写了一副对联,“枢机之发动乎天地,衣被所及遍我东南”,将经营实业视作天地之间重要枢机的发动,能够给东南地方带来更多的福泽。由此开始,张謇以大生纱厂为基础,先后创办了大小企业34 家,建成了近代中国第一个规模较大的实业集团;兴建师范、纺织、医科、农科等高等学校以及职业、专科学校、遍布南通地区的小学校多达446所;兴建了育婴堂、义园、栖流所、养老院、贫民工场、济良所、残废院、聋哑学校等慈善机构;创建了剧院、公园等文化娱乐场所;还修缮马路、设立公交公司,改善了交通状况,用中西结合的建筑风格使城市的面貌焕然一新;更刷新了近代中国的多项第一的记录,包括国内第一所私立师范学校、第一所戏剧学校、第一个医学院、第一个商会、第一间渔业公司、第一处警察学校、第一所民营博物馆、第一家民办图书馆、第一家民办气象台等,推动了南通的早期现代化进程,建成为当时的模范县,使偏远的小县城一跃而呈现出“中国近代第一城”的崭新气象。正如胡适先生所言,张謇“独立开辟了无数新路,做了三十年的开路先锋,养活了几万人,造福于一方,而影响及于全国……”
张謇雕像
爱国家造就了张謇毕生事业的成就。儒家家国情怀的熏陶、长期的乡间生活促使张謇深刻地感受到民生疾苦,从而深化了他改善民生、忧民之忧、不民胡国的思想感悟。参与平定壬午兵变开阔了张謇的国家眼界,甲午战争让张謇对国家的概念和国家强弱的对比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因此,在他参与的政治活动中,总是不遗余力地为清廷制度改革出谋划策,在立宪运动、拥护共和、谋划清帝逊位、出任农商总长立法变制等方面作出多方努力,意在以改革变法促进国家强盛。张謇在讨论建立共和政体的信中,希望“此类全国汉、满、蒙、回、藏五族生死存亡之机,所望于会议诸君熟察而深维之也。”意图唤起众人共同建立稳定的共和政体,确保国家的统一和稳固。干春松教授认为,此时的张謇所强调共和主义不是一族一姓的共和,而是国内多民族共同的发展,体现出对南北统一、五族共和、组建更具包容性民族统一体的深入思考。高全喜教授认为,从古典王朝政治到现代政治转型过程来考察,张謇以及同时代的诸多伟大人物充当了开创者、建国者或立国者的角色,这一批伟大人物形成了历史合力共同推动了中国这一政治共同体的创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张謇是现代中国的立国者之一”。而列强的入侵、清廷的专制、共和希望的破灭,在他力图改革弊政的一腔热情屡遭冷遇打击之后,认为谋新“当自兴实业始。然兴实业则必与富人为缘,而适违素守,又反复推究,乃决定捐弃所恃,舍身喂虎。认定吾为中国大计而贬,不为个人私利而贬,謇愿可达而守不丧。自计既决,遂无反顾。”“窃謇以国家之强,本于自治。自治之本,在实业教育,而弥缝其不及时,惟赖慈善。”由此,张謇勾画出以实业、教育、慈善为主体的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理想蓝图。他认为,“中国非真能实现普及教育、公共卫生,大兴实业,推广慈善,必不能共和,必不能发达。行此四事,一二十年后,必跻身一等国,能行二三事,亦不至落三等国。”在完成从士人到商人的角色转变之后,张謇义无反顾、强毅力行地推进实业进程。在实业发展获得利润之后,立即投入到教育事业、慈善事业、城市建设之中,体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他的内心深处,获利不是为了个人的发财和享受,而是为了改善民生的大义。张謇自谓“啬翁”,晚年还为学校筹措经费而走上街头鬻字,身故下葬时只用一把折扇和一缕胎发陪葬。这是他一生中对个人吝啬、对民生慷慨、对天下兼济的写照,忠实地践行了兼济苍生的慈善理想和责任担当。
针对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何实现近代以来仁人志士所期冀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汲取优秀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的意志和奋斗不已的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 年7 月21 日召开的企业家座谈会上称赞张謇是“爱国企业家的典范”;又在11 月12 日下午考察南通时,前往南通博物苑,参观张謇生平介绍展陈,了解张謇“实业救国”、发展教育和社会公益事业的事迹,赞扬张謇是“民营企业家的先贤和楷模”。习近平总书记两次点赞张謇,是对以张謇为代表的近代以来企业家的爱国主义精神的赞许,是对他们强毅力行、实业救国精神的褒扬,是对他们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精神的嘉许,也是对他们发展经济、服务社会精神的热赞。他们身上所彰显的忧国忧民、百折不挠、创新发展的精神正是基于中华民族最为可贵的家国情怀。家是最小的国,是国的根基,正是出于对家的关爱稳固着民族之根;国是最大的家,是家的整合凝聚,正是对国家的热爱凝聚着民族之魂。在新时代,缅怀张謇一生爱家、爱家乡、爱国家的事迹,弘扬张謇爱国企业家精神,效仿张謇爱国行动,立足于滋养了五千年优秀文化的中华大地,可以使我们的家国情怀更深厚、使我们的文化之根更深固,使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步伐更坚定,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道路上行稳致远、破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