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负时代 不负韶华
2021-08-04佟思文
文| 佟思文
图|陶冶文创
图|视觉中国
青年是民族的希望,更是党和国家的未来。作为一名新时代的留学生,收听收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让我振奋不已,思考良多。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一百年前,一群新青年高举马克思主义思想火炬,在风雨如晦的中国苦苦探寻民族复兴的前途。这其中,就包括李大钊、陈独秀等曾赴日留学的爱国志士,他们在留学期间艰苦奋斗,为中国探索救亡图存之路,为后来的中国共产党成立打下坚实基础。
新时代莘莘学子的求学之路显然比当年宽阔、容易许多。作为新时代的留学青年,能成为李大钊等先烈的校友,我感到极其荣幸。小时候,我曾在课本中读到过这些革命先烈的故事,那时由于年纪太小,理解并不深刻。然而,当我踏上留学旅途,面对不同文化与价值观的冲击,方才真正体会到先烈当年求学奋斗之路是多么艰辛,他们不忘初心、舍己为国的精神是多么珍贵。在那个动荡年代,他们在求学期间,勇敢承担家国重任,热血奋斗,奋发图强,高举马克思主义思想火炬,托起了国家的前途与民族命运。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作为新时代的留学青年,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身处国家稳定向上发展的时期,没有亲身经历战争的残酷和新中国建立的困难重重。正因如此,了解历史、以史为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家国责任感,对新时代留学青年来说至关重要。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
作为一名语言学专业研究生,我的研究方向为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几十年来,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加入世贸组织、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一系列政策和变化,使人们对外语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步提高。对个人来说,拥有较强的外语能力有助于其未来发展;对国家来说,国民的外语水平与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对外交往息息相关。掌握外语能力,是每个国家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的必备条件。因此,外语教育相关科研领域的发展也尤为重要。
然而,目前我国的外语教育理论发展仍任重道远。著名应用语言学学者、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文秋芳指出,纵览70年,我国外语教学理论发展大致沿着三条路径前行:引进改造、扎根本土、融通中外。其中,引进改造始终占主流,扎根本土在上世纪80至90年代受到青睐,融通中外却处于边缘,目前只有少数高校研究团队在探索。中国虽是外语教育大国,但目前尚未成为强国。要成为外语教育强国,必须要有能够走向世界的中国外语教育理论。
7月1日上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 摄影|新华社记者 陈建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体到外语教育理论方面,我认为,促进中国外语教育理论的发展,也应该坚持合作共赢,建立教育科研协作的“共同体”,引进外来知识理论的同时,提升本土理论在国际上的影响。文秋芳教授提出,一方面,我们需要组织研究者将已有的本土理论国际化;另一方面,也要为行走在“融通中外”道路上的学者创造平台,促进原创理论的蓬勃发展。作为新时代留学青年,我们拥有前所未有的时代机会,应该把握机会,内外兼修。向内,我们可以在留学期间努力汲取多元化的理论知识,取其精华,提升理论素养;向外,我们可以积极传播中国文化和本土教育理论,交流互通,开拓“融通中外”的路径,努力推动国际间学术友好交流。
虽然身处和平年代,虽然不见烽火硝烟,但当今世界国际环境依旧错综复杂、风云变幻。每一位留学青年都应肩负历史使命,牢记先烈们的奋斗精神。在外求学期间,努力汲取知识,练就过硬本领,归国后,矢志报效国家,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重任。当我走在早稻田大学校园中先烈们曾走过的小径,冰冷的砖石地面仿佛也充满温度。求学期间,走过的每一个脚印仿佛都在提醒自己,不忘初心,热血奋斗,不负时代,不负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