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分析

2021-08-03秦薇

考试周刊 2021年44期
关键词:疑问自主探究

秦薇

摘 要:语文课堂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给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根据创设的课文情境来提问,这样既满足了学生的探索心理,又让学生养成了质疑的习惯。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巧妙设疑,这样不仅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打开学习思路,把思维引向更深层,还可以给学生以方法上的启迪。

关键词:疑问;探究;自主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让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将单一的“接受性学习”转变为“发现性学习”。在此标准具体实施以后,很多教师改变了原有的上课方式,课堂由原来的“教师讲,学生記”变成了“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将课堂教学内容的重难点以提问的形式呈现出来,把发现、讨论、解决等认识过程交给学生把控,让学生在自主探究问题、获得答案的过程中形成独特的学习方式。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以往“填鸭式”的教育模式。但美中不足的是,这些问题都是教师教案中设计好的,其实学生还是沿着教师铺好的“那条路”在走,并没有真正调动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而学习的时候,有疑问才有探究的动力,解惑是学习的目标。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课程本身具有内在兴趣。语文教学中,看完一篇课文后,脑海中有疑问出现的学生,才能更好地融入文章、融入课堂。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加重要。”“学成于思,思源于疑”“学问学问,就要学会问”。著名教育家顾明远也曾说过:“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一个好学生。”前人的这些话都深刻地阐述了“主动问”的重要性。但是在语文课堂中,部分学生缺乏独立提出疑问的过程,他们只是跟着教师的问题在被动思考。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笔者认为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应该注意这几个方面,或许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一、 创设轻松的课堂氛围

学生的思维是很跳跃的,他们可以从黑板上的粉笔字想到日月星辰;也可以从眼前的一张纸想到航空母舰。但是为什么在课堂上,他们的思维却如此停滞不前,很大原因是严肃的课堂氛围禁锢了他们的奇思妙想。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主要是由于他们存在紧张和害怕嘲笑等心理。许多学生怕提不出“正确的问题”而被教师批评或被同学嘲笑,因此他们宁可把问题放在心里,也不愿将它公之于众。

七年级语文上册有一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首诗从题目就可以看出,李白是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诗。笔者布置了预习任务,让学生先自己理解诗歌的意思,并且将不懂的部分做标记,等上课时统一提出来。当在课堂上进行到这一环节的时候,却没有一个同学举手。但是笔者很清晰地看到许多同学课本上有圈划标记,有的还写了问题在旁边。笔者只能逐个击破,先喊了班里胆子比较大的同学起来提问。这个同学提的问题是“为什么古代将贬官称为左迁”。这个问题涉及了课外的一些知识,笔者从另外一个跃跃欲试的同学脸上看出了他的心思,于是他顺理成章地成了这个问题的“小教师”。当他回答完,在众人崇拜的眼神中坐下的时候,笔者仿佛也感受到了他的自豪。接着抓住机会表扬了他一番。慢慢地,课堂气氛开始活跃起来,连平时跟教师说话都很胆怯的同学也开始举手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应该尽量为学生创造一种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的思维处于兴奋状态,这样学生才有表现自我的欲望。当他们体会到了发现问题的乐趣后,在读书的过程中,肯定会更加愿意思考。

二、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索

勤学好问是两个不能分开的学习方法。教师提倡好问,并不是让学生毫无根据地乱问瞎问。不能为了提问而提问,也不能有问就提,不加思考。因此,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提问,需要掌握一个度。教师要鼓励学生在提问题时有针对性,在课堂中让学生根据创设的课文情境来提问,这样既满足了学生的探索心理,又让学生养成了质疑的习惯,学生的质疑受到了重视,就会慢慢养成善问、善思的习惯。

例如,在讲授八上课文《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的时候,因为学生对南京大屠杀只略有了解,他们只知道侵华日军侵入当时的中国首都南京,并不知道日军在南京实施了长达40多天灭绝人性的大屠杀,30万百姓惨遭杀戮,在人类文明史上留下最黑暗的一页。笔者为了激发学生捍卫世界和平的意识,就在课堂上播放了一段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采访录像。看完录像后,笔者再让学生起来谈一谈自己的感受,说一说自己的疑问,他们的问题更加贴近课文、更加实际了。

三、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巴克曾说过:“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原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传统的“填鸭式”课程与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完全相左,由于学生的参与度不够,他们常常充当“倾听者”,在课堂上自主提问的机会不多。再加上学生自身的心理影响,掌握的知识有限,大部分课堂中,学生只是旁听者。而课堂提出的问题多数是教师在备课时精心设计的,学生的思考基本是围绕着教师提出的问题一步步延伸。这样的课堂纪律性较强,教学活动可以按部就班地进行,但是也会容易禁锢学生的思维,影响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长此以往,学生会形成思维惰性,从而扼杀了他们思考的天性,这就很难培养学生的钻研意识。我们的语文教学是学生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课堂中,为了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要引导学生提问,要给学生创造“怀疑”的机会。课堂不再是教师一味地发问,领着学生走向答案,而是让学生带着兴趣去钻研课文,提出问题。我们要在一个个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主动地提出问题,这是他们养成学习习惯的第一要点。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开发他们的潜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实验表明,提问是个体获取知识的心理能力的外部体现。学习是从发问开始的,没有自己的不解,就永远没有突破和创新,敢于提问、善于提问是积极思考、富有创造性的表现。由此可见,课堂上教师的提问设计得再巧妙,也无法替代学生独立思考。只有把提问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才能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促使其勇于探索、追求创新。所以教师要改变教育观念,将课堂还给学生,才能让他们敢想、敢问。

猜你喜欢

疑问自主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加强小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培养
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于教师角色的论争的思考
初中英语“自主、合作”学习探究
浅谈低年级识字教学的实效性
“以学习为中心”的Checkouttime板块教学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