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法律类图书编辑的宣传营销能力

2021-08-03陈兴

全国新书目 2021年6期
关键词:出版图书法律

陈兴

摘要:宣传营销能力是编辑应掌握的基本能力之一,做好宣传营销工作是提升图书销量、使图书让读者知晓的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本文从四个方面梳理和总结,探讨了法律类图书编辑做好营销工作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全文将宣传营销能力与图书策划、编辑审稿、封面设计和出版后的宣传营销活动等工作结合起来,分别梳理了编辑在各个阶段应该注意的问题。同时,将各个阶段的收获与最后的宣传营销活动有机融合,使宣传营销活动更加丰富、更加容易被读者接受,一方面提升宣传营销活动与图书的契合程度,另一方面也提升了宣传营销活动在受众间的接收程度,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

关键词:图书;宣传营销;出版;法律;编辑技能;编审稿件;封面设计

图书编辑与宣传营销工作密不可分,优质的畅销书大多配合多种形式的宣传营销活动。而宣传营销也是图书编辑所必须面对的工作之一。如何才能做好宣传营销工作呢?宣传营销应该从哪个阶段开始呢?在宣传营销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笔者将结合编辑工作中的策划工作、编审稿件、封面设计、出版后的营销活动来谈谈编辑如何做好宣傳营销工作。

一、宣传营销应该从图书策划之初开始

宣传营销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呢?普遍认为,宣传营销活动是从图书出版后开始的。 但是,图书出版后,成书已经入库并在网店和书店陆续上架了,这时候再开始想宣传营销方案等,已经使宣传营销工作陷入了被动的局面。这时我们往往只能配合成品图书和作者,开展线下宣讲或者线上的网络宣传活动。因此,应该在图书策划之初就配置宣传营销方案,发掘作者和书稿中有利于营销的方面,主动为宣传营销活动做准备。以法律图书编辑为例,在策划之初就应该主动学习党中央最新的大政方针和新出台的法律法规、司法解释等文件,结合图书的主题、作者的资源等思考后期如何营销的问题。

第一,主动学习最新的中央精神和政策文件,以及新颁布的法律法规、司法解释,顺势而为,寻找选题思路和后期宣传思路。编辑应该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并且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对于法律类图书编辑来说,学习中央最新的精神、大政方针是其基本素养之一,并应将所学运用到策划、审校、宣传营销中去。另外,法律类图书编辑应该特别重视对新颁布的法律法规、司法解释的学习,宣传普法是法律类图书编辑的职责之一,想要有好的策划和宣传思路,就需要编辑先学习,然后才能策划出好的图书,借着全国宣传普法的大环境进行宣传营销,打造出既畅销又具社会效益的法律类图书。例如,2020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颁布,中国法制出版社推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实用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条文要义》等图书,在全国宣传普及民法典的大环境下,营销起来也较易被大众所接受。而且在诸多场合,即便出版社未主动组织,读者也愿意主动学习并分享自己阅读民法典相关图书的感受。

第二,善于发现优质作者资源。优质作者资源能让编辑事半功倍,特别是在宣传营销方面,能够得到读者更多的关注。于法律类图书而言,优质作者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能够结合相关规定给出权威法律实务操作指引的作者,这一类作者主要是资深的、长期活跃在为法律法规规章、司法解释制定提供咨询建议的法律实务人员和学界专家,他们的思考成果能够给法律实务的从业人员提供良好的建议;另一类是受读者欢迎的作者,这一类作者本身影响力就很大,他们的作品往往被青年学生、法律实务人员和学者所追捧,作品出版后也会引起法律类读者的广泛关注,做线上或者线下的营销活动也更容易推广对接。

二、在编审稿件过程中主动发掘可用以营销的话题或者文字

宣传营销活动贯穿于图书策划和出版的始终,在稿件编审阶段也不例外。在法律类图书稿件编审过程中,应该主动发现稿件中能够与当下社会热点相结合的一些有体系、有逻辑性的论述或者读者长期关注的法律问题,抓住这些文字进行重点打磨,将来在图书宣传营销时,可以作为现成的备选话题或者备选文案,用来与读者互动和分享。对书稿内容的加工和重复利用,会使营销方案更加丰满,可用于营销的话题和材料也更多。在图书市场中,一直以来都是内容为王,在考虑营销方案时,内容也是第一个应该重视的核心要素,我们从内容中发现可以营销的话题、可以营销的文案,这样就能将书稿使用得更加充分,也更能体现每一本书不同风格的个性化的营销方案。

三、在设计封面时吸收有利于宣传营销的因素

封面是一本书的门面,也是读者最先了解到的关于这本书的信息,图书编辑们也经常为封面设计绞尽脑汁。因此,在封面设计时更应该将有利于营销的因素体现出来,使封面的各项元素与之后的营销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封面元素主要分为两种:一类是文案,另一类是图片。

在封面文案方面,要能够吸引读者的眼球,也应该注重对宣传营销活动的实用性。封面文案本身就具有宣传图书的属性,在组织文案时可以多提出问题,引起读者进一步了解图书的兴趣。例如,在封面中要将有影响力的推荐人的名字放大或着重强调,有利于后期宣传时通过推荐人为图书内容背书。另外,可以通过文案指引读者进一步加强与作者将来要开展的一些活动的联系,比如定期分享一些法律知识等。

在封面封底等使用的图片方面。图片元素的加入使得图书封面更加美观,我们在注重美观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图片对宣传营销活动的实用性。有的法律类图书在封底印上了作者团队运营的微信公众号二维码,或者印上了可以联系到作者团队的微信二维码,这样既方便了读者与作者的互动,也方便了图书出版后在各地做宣传营销活动时,向读者通知和宣介。总之,法律类图书编辑在设计封面时就应考虑到图书出版后营销活动的需要,尽量让封面封底以及前后勒口的各个部位充分发挥其效能,做到美观性与实用性的统一。

四、图书出版后的宣传营销

图书出版后,往往是宣传营销活动的重点发力阶段。如何事半功倍地进行宣传营销呢?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首先,法律类图书有其特殊性,需要抓住特定的读者群体,作出不同的营销方案。法律类图书的内容更多地强调实用性。如目前市场上有针对律师、法官、检察官等群体的法律实务类图书,读者希望通过阅读此类图书为自己的实务工作提供参考和指引。而阅读普法类图书的读者大都希望从书中找到自己想了解的法律知识或者在生活中遇到的法律问题的解决方案。法律文化类图书大都以法学院的学生、学者为主要受众。所以同是法律类图书,读者对象的差异性很大,每类群体的需求差异也较大,我们在宣传营销中应该重视其特殊性。针对不同的群体,宣传营销的方案也不一样,差异化的方案才能将宣传营销的效果最大化。例如,法律实务类图书的宣传营销更加注重专业性,大多在法律实务从业者中展开,这就需要考虑到法律实务从业人员所处的环境,可以在以其为主要参会对象的会议现场或者其关注的微信公众号上合作开展宣传营销。

其次,网络宣传营销需要重视法律细分领域相关媒介的垂直性。现在网络已经全面走进了我们的生活,因此法律类图书的宣传营销也要重视在网络上的宣传活动。但是,即使是微信公众号,在法律这个门类下对受众的划分也很细致,“一个优质公众号的运营可以获得数量庞大的终端客户,从而使得图书信息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同时其产品销售也十分便捷,公众号宣传的图书可以直接指向网店或者微店的销售平台”。例如,民商法相关的法律实务从业者很少会关注行政法、刑法相关的微信公号。所以一定要找准细分领域,抓住垂直性较好、转化率较高的微信公众号、短视频营销号等进行宣传营销。另外,针对不同的细分群体,宣传营销的活动场地也有差异。例如,法律文化类读物的宣传营销可以通过联合各大法学院校在校内举办讲座等活动宣介;而法律实务类图书可以在知名律所举办活动,或者在该领域相关的会议上宣传介绍。做这些活动的前提是我们需要先知道这本书的读者属于哪个细分领域,再找到更容易接触到读者的活動场地进行宣传营销。

再次,调动读者的积极性,主动帮助宣传图书。囿于时间、人员配备等原因,出版社主导的宣传营销活动还是有限的。如何能够做出读者愿意主动宣传的图书呢?这也是图书编辑都在思考的一个问题。这种法律类图书有两个特点,第一类是宣传普及了新颁布的法律法规、司法解释等文件,第二类是作者影响力较大。

第一类,宣传普及新法类图书。新法颁布后,必将需要宣传普及,各地法律实务人员是第一批学习到新法的人员,他们学习后也需要向下一批学习的人员宣传普及。他们的学习用书,也是这些读者日后宣传普及法律法规、司法解释的重要学习资料。因此,这些读者向外主动宣传普法的过程也是帮助图书宣传的过程。

第二类,作者影响力较大的图书。该类图书作者本身就有自己固定的受众,或者在法学界影响较大,拥有一定规模的“铁杆粉丝”。其作品出版后,其粉丝除了购买还会拍照发朋友圈或者组织线下线上的读书活动,从而形成了读者主动宣传营销的现象。

参考文献

[1]何胜.营销编辑需要具备的十八般武艺[N].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18-12-18(64).

[2]郭坤.营销思维主导下的图书出版理念重构[J].出版参考,2020(1):51-53.

[3]马常建.从策划端布局精准营销[N].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21-06-08(2).

[4]曾伏华.关于策划编辑核心素养与能力的思考[J].新闻研究导刊,2017,8(24):238-239.

[5]常利.优秀作者的潜力资源及其利用[J].科技与出版,2014(10):56-58.

[6]谢成.浅论图书封面设计的营销功能[J].编辑之友,2016(10):41-43.

[7]何胜.营销编辑需要具备的十八般武艺[N].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18-12-18(64).

(作者单位:中国法制出版社)

猜你喜欢

出版图书法律
职业道德与法律 教案
涉及网络募捐的现有法律规定
班里有个图书角
值得孩子阅读的100种图书
众筹出版是一种出版创新
民国时期老课本出版略探
玛丽·安·伊万斯小说在中国的出版与接受
从西方青年学者与翻译家看中国出版“走出去”
政治法律
“人世”与我国法律观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