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视角下的柏拉图文艺教育理念

2021-08-03曾红诗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柏拉图

摘 要:柏拉图诗学思想的体系中,主要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谈到的是文艺与现实的关系;第二部分谈的是文艺与社会的效用;第三部分谈的是灵感。第二部分中的文艺与社会的效用,涉及文艺的教育观念。柏拉图文艺教育的思想中提到,艺术教育对于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在早期教育中,文艺作品的“好”与“坏”对儿童的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并且为儿童今后的人格形成奠定一定的基础。对于人心理状况的认知,离不开弗洛伊德的心理学。利用弗洛伊德心理学阐释柏拉图的文艺教育观念,对于现代的艺术教育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 柏拉图 本我 超我 力比多

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人们后世对于他的理论有非常重的批判意味。但是,依旧不可否认他的理论具有重大意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常被用于解释各种现象。他的精神分析论分为无意识、力比多、人格结构说、心理防御机制、梦的解析以及性欲说,在这些理论中,无意识理论又是其理论的核心。利用弗洛伊德心理学来阐释柏拉图的文艺教育观念,涉及弗洛伊德的力比多与人格结构说。

在《柏拉图的文艺对话集》中,《理想国》与《法律篇》论文艺教育成为柏拉图思想体系中的一部分。其中功用说是柏拉图思想中的一部分,功用说中谈到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文艺作品对于人的教育作用,虽然谈的篇幅对于柏拉图诗学体系来说,并不是太长,但是早年的文艺教育对于幼童影响观点早已萌芽。通过弗洛伊德的心理学,深入探析柏拉图诗学体系中文艺教育的功用,对于现如今建立文艺教育体系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艺术教育对于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在《柏拉图文艺对话集》中,就统治者来说,音乐、文学教育所占有的地位,这是从一个维护统治地位,掌握社会的运行机制的角度来谈论的。柏拉图认为城邦的保卫者们的教育非常重要。但是,柏拉图考虑,怎样的教育制度是好的?从而思考了该如何构建城邦的教育制度。柏拉图提出了“一切都是开头最重要,尤其对于年幼的”这个观点,提出了要重视早年教育。弗洛伊德认为,童年的环境和生活经验对于成人后的人格产生重要的影响。个人生活的不幸都可以从过往的经验中去寻找不幸的根源。大多数有心理疾病的病人,从童年可追溯其病因。童年时期,适当的满足与挫折,能够促进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弗洛伊德与柏拉图在早期教育的重要性的看法上不谋而合,我们可以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探析柏拉图对于提出此观点的原因。

弗洛伊德理论中,构成无意识的主要是“性力”。这是一种本能,促使我们去寻找快乐。弗洛伊德认为,一个人从出生到衰老,都离不开性本能的冲动。他把人的性心理分为五个阶段。这五个阶段分别为口腔期、肛门期、性器官、潜伏期以及生殖期。这些阶段被称为心理性欲的发展阶段。这几个阶段对于人格的发展非常重要,前三个阶段构筑了人格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在性器官期三到六岁阶段期间,如果发展不好,可能出现“俄狄浦斯情节”或者“厄勒克特拉情结”。这个阶段,幼儿开始注意到性别的差异,开始关注自己的性器官,同时,也开始关注外部世界。在这个阶段,一般来说,幼儿最常见的是父母,在与父母接触的过程中,会形成最基础的人际关系。这种关系相对平衡发展,有利于孩子的发展,而这三角关系的失衡,为未来的人格形成埋下祸根,能够通过文艺教育对幼儿进行教导的,主要为第三个阶段。因为开始关注外部世界,与外部世界形成联结。这个阶段的儿童,如果发展出现失衡的状态,形成“俄狄浦斯情结”,或者“厄勒克特拉情结”。在这个心理发展的过程中,文艺教育的作用是将一切不利于发展幼儿的心理形成的因素排除在外。在《理想国》中,柏拉图提到,“因为在年幼的时候,性格正在形成,任何印象都留下深刻的影响”。所以,在早年教育中,艺术作品的好坏更是决定着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柏拉图也解释了自己提出这个观点的原因。例如,“关于乌剌诺斯所干的事,以及他的儿子克洛诺斯报复他的情形”,像这类型的故事,“不应该拿来讲给理智还没有发达的儿童听。因为这样的故事,是有害处的”。

对于儿童来说,应该重视其早年的教育。在早年的教育中,儿童成长的氛围对于儿童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样的一个观点,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成雏形。洛克的白板说提到,儿童就像是一张白纸,需要人去教育,人把儿童教育成为什么样子,他就会变成什么样子。如果传播一些不好的故事,将会让儿童变得怯懦。通过利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中的理论,向我们解释了为什么需要重视柏拉图对于早期教育重要性的思想的原因。针对如何对早期进行教育,柏拉图认为,不应该只监督诗人,让诗人们只在诗里面描写善的东西和美的影像,同时,关于祸害和报复类的内容,是不应该讲给儿童听的;也应该监督其他艺术家们,不允许他们在其艺术作品中模仿罪恶、放荡、淫秽的东西,不应该把不好的内容留在故事里,应该把自然优美的东西描绘出来,从而受到一些好的氛围的熏陶。

二、“超我”与“本我”在艺术作品中的体现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说分成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本我”,第二个部分是“自我”,第三个部分是“超我”。第一个部分,“本我”,指的是人的本性都是追求快乐的,遵循“快乐原则”;第二个部分,“自我”,指的是遵循“现实原则”,通过压抑部分自我,实现自我的满足;第三个部分,“超我”,指的是通过道德的内化,满足社会的要求,遵循“理想原则”。为此,想要塑造良好的人格,满足社会的要求,需要通过教育才能实现。在《理想国》中,柏拉图为了实现统治者的统治需求,里面一段话提到,“我们是否应该随便準许我们的儿童去听任何人说的任何故事,把一些观念印在心里,而这些观念大部分和我们以为他们到成人时应该有的观念相反呢?”“我们当然不能准许那样。”这段话说的是不准许儿童随便听故事,因为随便让儿童听故事,一些不好的观念会在儿童心中留下不好的印象。“任何故事”指的是“好的故事”和“不好的故事”。

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来看,“好的故事”为“超我”的文艺作品,因为“好的故事”需要把人变成“理想中的人”,即“超我”的文艺作品。“不好的故事”会让人总是会放纵自己的情绪。而“本我”总是追求“快乐原则”,因此,“不好的故事”即“本我”的文艺作品。其中提到的“不准许把不好的观念印在心里”这句话,传达的是为了维护统治者统治的教育,满足社会对于塑造社会需要的人格的要求,应该提倡的是“超我”的文艺作品,而不是“本我”的文艺作品。提倡“超我”的文艺作品的原因,是因为“超我”的文艺作品能够把“好的”观念留在儿童的心里;不提倡采用“本我”的文艺作品的原因,是因为“本我”的文艺作品会把“不好”的观念留在儿童的心里,所以不能随便给幼儿听任何故事。在《理想国》中就故事的题材“本我”与“超我”的文艺作品进行谈论,主要体现在题材、形式、歌词和乐调三个方面。

“本我”,人的本性是寻找快乐,遵循的是“快乐原则”。人的“本我”中,仅追求自我的快乐。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维护统治者的统治,满足社会的需求。那么,在柏拉图把文艺作品中“不好的内容”扫除。“本我”的文艺作品在《理想国》中,主要从题材、形式、歌词和乐调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从题材方面的角度来看,关于报复、搏斗、说谎、爱财、受贿以及一些阴间的可怕情形,这样的题材是不应该成为艺术品的题材。例如“儿子报复自己的父亲”“神与神之间的搏斗”等柏拉图提到的题材是不应该成为故事的作者以及诗人们所涉及的题材。此外,“乌咽河”“恨河”“泉下鬼”“枯魂”这些令人感到毛骨悚然的字眼,也同样是不应该出现在人们的面前。这种类型的题材灌输给公民,会让公民在意识与无意识中,认知这样的一种价值观,以及造成人们的人格损伤的方式都是不应该传输给公民的。“本我”在形式上体现为“模仿”。柏拉图认为,模仿的内容大部分是低劣的。在《理想国》中提到,模仿丑恶的、卑鄙的,以“模仿”为耻。模仿疾病、恋爱、不幸的事,那么也会被认为是非常可耻的。此外,也不能模仿女人、奴隶、坏人、懦夫、疯人、手艺人、船夫、船长。以上提到的内容,都是被柏拉图所摒弃的内容。关于模仿造成的影响,柏拉图在《柏拉图文艺对话集》中提出了观点。 “你注意到没有,模仿这玩意如果从小就开始,一直继续下去,就会变成习惯,成为第二天性,影响到身体、声音和心理方面”。他认为“模仿”不好的事物,人就会朝着那样的一个方向发展,从而对身体、声音和心理方面造成影响。除了以上提到的遵循题材与形式外,一些歌词和乐调也被柏拉图排除在外。柏拉图提出,“我们是否把这类悲哀的乐调抛开,因为拿它们来培养品格好的女人尚且不合适,何况培养男子汉?”这句话表达的是悲伤的乐调是不能够让人朝着“好”的方向发展的。而表现悲哀的乐调的吕底亚氏和混合的吕底亚氏,伊俄尼亚氏和吕底亚氏是应该被统治者否定的乐调。此外,醉酒、文弱、懒怠的乐调,也应该被否定。

“超我”代表社会道德准则,压抑本能冲动,按“至善原则”活动。“超我”是一个人克服自身的欲求,从而达到的另一个境界。在“超我”的世界中,其标准在柏拉图的思想体系有深刻的展现。他认为“至善”的代表有 “勇敢、节制、言语的真实” “单纯叙事”“多里斯氏”“佛律癸亚氏”,这些从题材、形式、歌词和乐调上体现的。“勇敢、节制、言语的真实。”这类型的题材内容是统治者提倡的。因为像这些“优质”品性的题材,是一种社会的道德标准。社会道德标准压抑本能冲动,实现道德内化,满足统治者的需求。柏拉图认为,语文风格的好坏,决定着节奏风格的好坏,音乐的好坏,决定着歌词的好坏。语文的美,音乐的美,节奏的美都体现好性情。好性情的心灵是尽善尽美的。关于乐调和节奏方面“美”的内容,“战争气”“复合的”“长短短格”或“英雄格”之类表达的是勇敢、节制等一些优秀的品质。优秀品质的美与和谐,都是由于心灵的聪慧和善良。此外,通过叙述形式,也可以表达道德方面的内容。叙述中,“单纯叙述”是好人说话的时候用的一种形式。“单纯叙事”被认为是高贵的。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认为,从保护城邦的角度出发,统治者提倡的是“超我”的文艺作品,而不是“本我”的文艺作品。因为“超我”的文艺作品能够维护统治。

三、“自我”与“超我”的调节:文艺教育打下早期性心理发展的坚实基础

统治者塑造社会理想的人格,需要实现本我与超我的调节。“自我”是属于人的本能的部分。人的本能即寻求快乐的原则。“超我”,是一种理想化的人格。这种人格是在與“道德”的接触中形成,主要来自家庭和社会的道德权威,通过教育的作用,最终在本人形成内化,从而实现自我。“自我”与“超我”总是处在自我调节的状态。调节的过程总是使“自我”与“超我”朝着和谐的方向发展。在柏拉图建构的《理想国》中,实现“自我”与“超我”的调节提到了,“整个心灵谐和就是德行,但是关于快感和痛感的特殊训练会使人从小到老都能厌恨所应当厌恨的,爱好应当爱好的,这种训练是可以分开来的,依我看,它配得上称为教育”。那么,对于儿童来说,如何实现心灵的和谐?柏拉图也有自己的见解,从“学会分辨快感和痛感”“德行首屈一指的人”“统一文艺的标准”这三个方面来实现和谐。

学会分辨快感和痛感,能够实现心灵的和谐。“我心目中的教育就是把儿童的最初德行本能培养成正当习惯的一种训练,让快感和友爱以及痛感和仇恨都恰当地植根在儿童心灵里,这时儿童虽然还不懂这些东西的本质,等到他们的理性发达了,他们会发现这些东西和理性是谐和的。” 柏拉图认为,从小培养人的心灵,当一个人的心灵足够坚强的时候,长大后,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很难受到外来事物的影响。只有自己能够改变自己。最完善的人,是很难受到外来事物的影响。如果要让一个人受到外来事物的影响因素变小,就要培养这个人的坚强的意志。柏拉图认为培养儿童的坚定的意志,从节制、诚实、虔敬、宽宏以及自身的勇敢性等这些品性的内容出发,通过“歌调”即歌调是游戏和歌唱的方式培养坚定意志,实现我们所谈的“和谐”。柏拉图引入“歌调”的原因,是儿童的心灵还不能够接受看书的训练,所以以游戏和歌唱的方式培养儿童的意志。

“德行和教育首屈一指的人”,成为“自我”与“超我”调节的“指向人”。“自我”与“超我”最终实现和谐,和谐源于优美。在《法律篇》中提到,“只为最好的和受到最好教育的人所喜爱的音乐,特别是为在德行和教育方面首屈一指的人所喜爱的音乐,才是最优美的音乐”。“德行和教育首屈一指的人” 因为受过最好的教育,所以他们认为好的“音乐”,就是最好的“音乐”。

统一文艺作品的标准,帮助实现“自我”与“超我”的调节。实现儿童的身心的和谐发展,柏拉图认为,“年轻的公民必须养成习惯,只爱表现德行的形式和音调”。习惯是应该从小养成的。这个习惯的养成,离不开教育。在教育的过程中,“无论在节奏、曲调或歌词”都不应该随意拿出来,“去教导家境好的人家的青年儿女”。为了能够让儿童养成“德行”,柏拉图思考如何实现利用 “形式”和“音调”调节“自我”与“超我”呢?在他的思想的认知体系中,他认为应该建立一个标准。这个标准是把“形式”和“音调”固定下来,再把“样本”陈列在神庙里展览。通过这样的方式形成一个标准的模式。最后,“不准任何画家或艺术家对它们进行革新或是抛弃传统形式”。

柏拉图重视儿童早期的教育,通过利用“好的”艺术作品,帮助儿童实现心灵的和谐。他提出文艺教育的观点,对于现代的教育理念的认知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通过弗洛伊德剖析其中观点的原因,对于我们深入认识柏拉图文艺教育的观点对于现代艺术教育的理念认知具有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柏拉图.柏拉图文艺对话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3] 洪权.论柏拉图文艺教育观及其现代意义——评《柏拉图文艺对话集》[J].高教探索,2018(4).

[4] 高迪.柏拉图文艺教育理论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8(19).

[5] 荀利波.柏拉图《理想国》《法律篇》的文艺教育观[J].教育文化论坛,2018(1).

[6] 王彩霞.洛克“白板说”对教育的启示[J].理论观察,2012(3).

[7] 韩军.论柏拉图文艺教育观及其现代意义[J].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2014(1).

[8] 崔元慧.艺术教育对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J].钦州学院报,2018(7).

作 者: 曾红诗,广西艺术学院人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学理论与批评。

编 辑:水涓 E-mail:shuijuan3936@163.com

猜你喜欢

柏拉图
论诗歌评价的标准:从柏拉图到朱光潜
柏拉图政治思想中的知识与权力
柏拉图之灵魂观
为什么柏拉图强调“几何”
国内近二十年来柏拉图研究综述
关于柏拉图教育思想的研究
柏拉图的民主思想及对现当代民主的反思
柏拉图的椅子
行星猎手:“柏拉图”望远镜
柏拉图《法律篇》土地与农业法条译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