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创伤心理学分析《微笑》中维克托的心路历程

2021-08-03曹炜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微笑

摘 要:罗迪·多伊尔是爱尔兰杰出小说家,是第一位获得布克奖的爱尔兰作家。《微笑》是其在2017年发表的一部新作,讲述了主人公维克托由于童年遭受性侵所带来的心理创伤。记忆性创伤贯穿小说始终,不同程度地影响甚至决定了主人公的行为模式和命运归宿。本文以文本分析为基础,结合创伤心理学理论,分析创伤症状、形成的原因和产生的影响,从而以维克托痛苦的心路历程引导人们对童年创伤与自我救赎的认知和思考。

关键词:罗迪·多伊尔 《微笑》 性侵 创伤心理学

罗迪·多伊尔(Roddy Doyle)是当代爱尔兰最杰出的小说家。1993年一部《潘迪·克拉克哈哈哈》以丰富的内涵和新颖的写作技巧为其赢得布克奖,多伊尔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爱尔兰作家,也奠定了他当代爱尔兰“桂冠小说家”的地位,多伊尔因此蜚声欧美文坛。

小说《微笑》(Smile)是他的新作,出版于2017年。小说以主人公维克托(Vitor)第一人称视觉展开叙述。维克托,这位名不见经传的作家,与妻子瑞秋离婚后搬回到自己的家乡。从此他更觉得自己是个失败者,常常在酒吧里借酒消愁。在他公寓附近的唐纳利酒吧(Donnellys),维克托遇到了一位名叫艾迪·菲茨帕特里克(Eddie Fitzpatrick)的老同学。他向维克托提起以前在学校时发生过的一些事情。但维克托一点都记不起来,甚至都记不得有菲茨帕特里克这个人。

然而,维克托的脑海里逐渐地闪现出昔日校园里的点点滴滴,还有刚刚和瑞秋在一起的时光。他忆起当年在圣马丁天主教男子学校发生过并且给他带来极大影响的三件事情:他的法语老师哥哥爱上了他,这让他一度感到很尴尬,也因此被其他同学嘲笑和排斥。还有在葬礼唱诗班献诗以及遭受到校长的性骚扰。维克托回忆起当年与瑞秋在一起的日子,当时的他们心怀理想,努力奋进。想起他们是如何在电视节目中相遇,记得他們有过多少次性生活,他和她在一起时是多么的自由。他还记得他们一起住过的公寓以及他和她在一起无比幸福。同时,那些童年时受到猥亵的片段也会时不时地闪现在他的脑海里,让他感到沮丧和痛苦。他把这些当作笑话讲给瑞秋听,告诉他的朋友们甚至广播,借此麻痹自己,减轻这件事情对其本身造成的心理伤害。同时他又感到害怕和恐慌,因为他在广播中讲这件事情的时候,校长应该会听到。在他强装轻松的表面下透露出来的是加倍的焦虑和痛苦。维克托仍然不喜欢菲茨帕特里克,因为只要维克托在,菲茨帕特里克似乎总在酒吧里。不过,维克托结交了新朋友。随着维克托和朋友们关系的发展,他开始忽视菲茨帕特里克。维克托与其他男人建立了友谊,并开始与一位名叫布伦达(Brenda)的已婚女子交往,他越来越担心菲茨帕特里克在跟踪他。在一家杂货店里,菲茨帕特里克把维克托逼到角落里,似乎因为维克托喜欢和其他男人待在一起而心烦意乱。后来,在和布伦达在公寓过夜后,维克托发现其实菲茨帕特里克一直躲在帘子后面,监视着他们的整个互动过程。菲茨帕特里克很快揭露了自己的身份,他就是维克托,他们是同一个人。菲茨帕特里克(也许并不叫菲茨帕特里克)暗示其实他就是另一个维克托。实际上菲茨帕特里克就是维克托做出其他选择,就会成为的那个人。菲茨帕特里克让维克托承认根本没有瑞秋,维克托甚至不敢在他们的第一次约会中露面,因为他太害怕碰触她。维克托意识到他和菲茨帕特里克是同一个人。最终,维克托被迫承认,校长不只是骚扰,而是强奸了他多次。

小说讲述了童年遭受同性性侵的维克托成年后虽然渴望甜蜜的爱情,美好的婚姻,单纯的友情,但是他始终无法走出自己阴霾迷茫的内心。脑海里不断闪现过往片段夹杂着对现实美好的憧憬。在小说的最后我们很难知道哪些部分在维克托的生活中是“真实的”,哪些部分在小说中是虚构的。故事情节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引发读者对心理创伤以及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认知和对自我救赎的思考。

一、创伤理论

创伤,泛指各类天灾人祸给人造成的意外伤害a,既可指身体损伤,也可指创伤所引起的心理、情绪甚至生理的不正常状态,即“精神(心理)创伤”。可能引起精神创伤的创伤性事件有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六类:突发事故(交通事故、火灾、矿难等)、自然灾害(洪灾、火灾、旱灾、飓风、地震等)、暴力事件(战争、恐怖事件、家庭暴力、被强奸、抢劫、殴打等)、重要丧失(生命、地位、财产、亲人、自由、失恋、婚姻破裂等)、被囚禁、被虐待、被亲人忽视或照顾不当(如溺爱)、事业或学业的失败、穷困,等等。害怕、无助、恐惧、“闪回”、梦魇、回避、麻木、警觉性增高等,都是精神创伤的表现。b

二、维克托的心理创伤症状及分析

《微笑》一书成功地揭示了同性性侵的童年心理创伤对一个人生活的长期影响。从创伤性心理学角度来讲,创伤性事件一般分为三类:一为自然灾害,二为意外灾害,三为人为灾害,也就是维克托所遭遇的这种身体和心灵上的伤害。维克托表现出明显的遭遇创伤性个体所出现的症状。

1.认知歪曲

费弗尔等指出,很多时候,创伤状态会渗透进那些没有自行消化创伤经历受害人的主观解释、行为模式、认知模式等方方面面。这种创伤状态可以逐渐形成一种皮亚杰总结的“创伤模式”。从心理学角度看,这一创伤模式是一种脱节的模式,很多时候表现为陷入抗争、逃避的矛盾中。

当维克托十三岁的时候,法语老师墨菲告诉他无法抗拒他的微笑时,班上其他男孩子都取笑他,骂他是同性恋。维克托在学校里因此而被欺负,孩子们放学后对他拳打脚踢。起初维克托做出了激烈的反抗,但似乎作用不大。为了逃避,从那以后,维克托每次上法语课就会假装生病,不去上学,担心同学们会取笑他。文中有一段维克托内心独白,是这样说的:“我的母亲从来没有注意到我是怎么开始从周四晚就不舒服的,这样的情况大概每个月一次——我知道自己是在逃离什么。而母亲却并未察觉。一到周五我就会生病,但周二我又会去上学。周二我们是没有法语课的。”c表面上在回避一切的他,内心又是极度渴望回到学校,纠结的思绪缠绕在一起,令他十分痛苦,心理斗争很激烈。他说:“逃避是没有用的,我想回到学校,想跟同学们在一起,我是这般痛苦。”最终,维克托还是回到了学校,他不再抗争,并试图迎合其他男孩的期望,接受了这个让他内心一直无比抗拒的角色——同性恋。还在课堂上公然跟墨菲调情,要墨菲不要布置家庭作业。文中对维克托当时的心理活动也进行了描述:“我也不知道那天为什么会改变想法,我为什么会放弃抗争,接受这个角色。其实我不认为这是一个真正的决定,应该算是投降吧,我的感觉就是这样的。”

一个微笑,一句无法抗拒让维克托打上了同性恋的烙印,使他成为其他男孩的暴力和取笑的对象。从抗争到逃避,但同时他内心又极度渴望认同,在激烈的纠葛和矛盾心理下,维克托最终选择屈从,形成歪曲认知,接受了“同性恋”这一角色。

2.泛化

“泛化”是心理学条件反射理论重要的一部分,指引起不良的心理和行为反应的刺激事件不再是最初的事件,但同最初刺激事件相类似、相关联的事件,甚至同最初刺激事件不类似、无关联的事件,也能引起这些心理和行为反应。

维克托搬進新公寓,在见到邻居们之前就认定她们应该是妓女,当天晚上听到楼上女人的笑声,就让维克托感到很不舒服。他说:“我还没有见到我的那些邻居,但我想她们应该是妓女。我搬来的第一天晚上就听到楼上有女人的笑声,一定是在以声色媚人换取钱财。”不难看出维克托由于童年遭受到同性性侵,进而对不正当性关系带有强烈的厌恶和恐惧,并将其泛化到了不同的、与原事件并无直接关联的情境中。对周围的环境和人物都异常敏感和偏执。在原文中,维克托表示“我处在危险之中”。

3.闪回

心理创伤是可以影响整个人,包括身体、智力、情绪和行为的改变。它是指那些在生活中具有较为严重的创伤事件所引发的认知、情绪、意志行为甚至生理的不正常状态。这种不正常状态可能比较轻微,经过一段事件的自我调整就可以自动痊愈。但也有一些创伤的影响会延续较长的时间,甚至常常是终身的。对于较为严重的精神创伤,在心理学和精神科的分类中被称为“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闪回”正是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的一个重要症状。有心理学家认为,这种“闪回”是创伤有关情节自动激活的结果,多伴有强烈的情绪、生理及行为反应,就像该事件此时正在发生,无异于二度亲历曾经的痛苦。

小说借助菲茨帕特里克的出现,随时提醒着维克托童年学校里发生的一切:同性恋的烙印、被召集加入唱诗班为帕奇葬礼献诗、发生在校长办公室的性侵,等等。维克托宁愿相信自己已经忘记在圣马丁学院的时光,更愿意忘记童年所遭受的创伤记忆,但很多例子表明这些记忆一直都在,而且还严重影响了他成年后的行为模式和命运归宿。

维克托无法将过去与现在分开,他本能地闪回,在过去与现在之间令人迷惑地跳跃。维克托常常把过去的事情当作发生在现在一样来经历。在和瑞秋一起住的阁楼公寓里,他开始经历儿童时的性虐待,就好像性虐待就发生在现在一样,过去的事情在他眼前变得如此真实。小说的开头描述维克托离婚后搬回家乡时,过去的记忆又历历在目,仿佛就是发生在现在的空间。在他新搬的公寓大楼里的时候有这么一段描述:“早上从楼梯井上高高的窗户透进来一束光,看起来像极了四十多年前学校楼梯的样子。”

4.自我否定

维克托告诉女人们他正在写一篇一万字的论文,而事实上他几乎什么也写不出来。这种态度贯穿了他的一生。他无法致力于写作计划。在后来的生活中,维克托说他从来没有真正接近过成功。在维克托和瑞秋刚刚认识的时候,两人是齐头并进的,可以说维克托也是有理想有抱负,想要成功的。然而他并没能做到。而瑞秋很快就成长为一名成功女性,并且一直保持着这种好的状态。瑞秋的成功无形中把维克托的失败衬托得愈发的可悲。维克托说:“我一直努力尝试做一个成功的人,但我一直没能做到。”

5.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

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指的是至少有两个且相对持久的身份或互不联系的人格出现,它们交替控制个体的行为。持续出现不真实、分离或与自身或身体疏离的感觉,常常感到自己是自身内部心理过程的外在观察者。

菲茨帕特里克实际上就是维克托虚构出的另一个自己。他痛恨这个自己,却发现根本无法摆脱,就像影子一样跟随着自己,无处不在。为了逃避现实,维克托虚构了一个没有被性侵的正常人生。在这个虚构的世界里他与瑞秋相识相爱相守,他们有正常的家庭生活,有个儿子。他在发展自己的事业,他是一个作家,他有写一本小说或者非小说的抱负。可他内心深处还是缺乏勇气和自信,和瑞秋的差距也是越来越大,最后无奈离婚。在维克托活在自己虚构的谎言中的同时,他变得越来越害怕菲茨帕特里克。因为菲茨帕特里克代表了维克托丑陋的现实生活。维克托看到菲茨帕特里克躲在街的对面。在超市里,他觉得菲茨帕特里克对他嗤之以鼻。在酒吧里,他“站在我和其他人之间等我”。在故事的结尾,菲茨帕特里克偏偏要跳出来,打破维克托的梦,告诉他,菲茨帕特里克才是真正的维克托,那个外在观察者,那个审视着一切的人。他们是同一个人,菲茨帕特里克或许是最差的版本,而虚构的分离出来的维克托则是最好的版本。随着维克托的真实性越来越清晰,菲茨帕特里克及其所代表的模糊性也越来越清晰。

三、维克托心理创伤症状形成的原因

上述维克托一系列的心理创伤症状都与他童年的经历有着必然联系。《微笑》这部小说大部分内容都是维克托对自己生活的理想化,他一个又一个的谎言,将读者圈在他精心编制的美好梦境里。让读者相信他比自己更成功。当维克托的虚构在最后被揭示的时候,读者们就会理解为什么维克托如此频繁地描述自己的性能力。在第一次与瑞秋见面时,他根本就没有出现,因为他太紧张了,因为他不敢碰她。在遭受性侵后,他甚至从来没有勃起过。维克托将他们的关系描述得如此英雄式,归根究底是他根本没有跟女人在一起过。越是描述多的地方,越是维克托愈加掩饰的部分,也就是维克托现实中缺失的那一部分。

1.外因

从校园欺凌到遭遇性侵,一个带着创伤的受害者会沉浸在过去的创伤记忆中。伤害事件的记忆片段会不断地闪现在他的梦境和想象中。生活中的很多场景都有可能成为诱发创伤记忆的“扳机点”,唤醒他对创伤事件的再次体验。这对于维克托来说无疑是痛苦的。

2.内因

高特质焦虑的个体对恐惧刺激会出现更高程度的泛化,而积极情绪则可以有效地抑制泛化。然而维克托性格孤僻忧郁,属于高特质焦虑个体。再加上父亲英年早逝,母亲没有及时关注到他。在受到欺凌和性侵后的他没有及时获得安慰。这些都大大强化了他的负面情绪。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在承受创伤记忆再体验的痛苦和强化的负面情绪共同作用下,维克托选择了回避和虚构现实,以获取暂时内心里的平静。

四、童年心理创伤的影响和应对策略

维克托的心理创伤症状都与他童年遭受性侵的经历是有着必然联系的。这就引起我们对男童遭遇性侵犯问题的关注。世界组织曾做过数据调查,指出在全球范围内每十三名男性中就有一位在十八岁之前受过性侵犯,每小时大约有八名男性正在受到性侵。特别是英国,在近年来英国在十六至五十九岁的成年男性中,大约有八千名男子曾经遭受过性侵。d而从这个调查结果中显示出男性所面临的危险并不少于女性,这些伤害会持续伴随甚至影响他们的一生。

近二十年来,许多研究者对童年创伤与成人期心理与人格、精神障碍之间的关系非常关注。多项研究显示,童年创伤性经历和成人的各种精神障碍高度相关,如忧郁、焦虑、创伤后应激障碍、人格障碍、品行障碍、心境障碍、反社会行为、物质滥用、自杀现象、性功能障碍等。儿童期创伤的来源可能是突如其来的一次重大打击,也可能是一系列打击所导致的精神后果,这些事件的发生打破了儿童的安全感、满足感和自我价值感,使儿童暂时性陷入无助感,并且打破了过去常用的应对机制。e

儿童早期心理创伤若未能处理好,会中断正常的人格发展,人际交往也会出现适应性减弱。父母与孩子之间需要多沟通和交流,通过情感纽带塑造孩子将来在社会关系中的期望和反应,帮助孩子更快掌握规则。家庭和谐是关键,和谐的家庭,孩子幸福感更高,抵御负面情绪的能力更强。否则,经常争吵或者一方缺位的家庭,孩子会产生被遗弃的感觉,在心灵上蒙上一层阴影,也会让孩子在成年后对自己的婚姻失去信心。父母在家庭中所扮演的性别角色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性别发展,父母是孩子性别发展的最初的观察者和模仿者。

成长过程中我们都有可能经历这样或者那样的创伤,但对每个人心理上产生影响的程度又不尽相同。一部分是取决于自身内在因素,即儿童时期的个性特点,是属于高特质焦虑个体还是低特质焦虑个体。而更重要的是来自父母、亲人的关爱。是否能及时获得安慰、解释或支持。这也决定和影响着孩子早期的心理创伤经历是否对他们以后的发展产生不良作用。

五、结语

小说中维克托一直告诉自己和周围的人他在写一本书。这使得他自己都快要相信這是个可以实现的目标。然而,随着他写作生活的虚构性与实际的现实越来越分离的时候,维克托变得很沮丧。他知道他无法写出他脑海里想象的那本书。在小说的最后,维克托现实处境的揭露表明了他无法达到写作潜能的隐喻,由于童年遭到性侵,维克托无法在现实生活的舞台上发挥自己的潜能,所以他必须将自己的整个生活虚构出来。然而,实际上维克托不可能完成著作。他的一生、他的成功、他的婚姻、他的孩子都被天主教学校的性侵创伤所抹杀。在整部小说中我们都知道维克托在向瑞秋和他的朋友们夸大他的写作。但读到最后我们才意识到维克托不仅仅是在虚构他的写作生活,而是在虚构他的整个生活。虽然维克托有潜力做很多伟大的事情,但他一生的抱负都被童年性侵犯的心理创伤所挫败。这种心理上的创伤在早期没有及时排解疏导,是会影响人很长一段时间甚至一生。性侵害给儿童造成的伤害和后果较成年人都更为严重。从生理上看,儿童的身体器官受损或者丧失功能,有的甚至会威胁到生命。精神和心理层面,遭受性侵害后,儿童通常会出现恐惧、不安或者出现精神问题以及成年后适应社会困难。行为层面,受创儿童可能对自己会产生扭曲看法,产生羞耻感,进而发生自残自伤的行为。还有可能因为性侵害后进行模仿,从受害者转变成施暴者。不管是哪一种,后果都是十分严重的,我们需给予重视、防御和正确引导。

a 金鸿宾:《创伤学》,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版,第1页。

b 施琪嘉:《创伤心理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6年版,第15—16页。

c Doyle Roddy. Smile [M].London:Penguin,2017:22. (罗迪·多伊尔的小说Smile尚无中文译本,本文引用的部分都是笔者根据英语原文译出的,若有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d 数据来源:CRIME SURVEY FOR ENGLAND AND WALES, HOFFICE FOR NATIONAL STATISTICS.

e Terr E. C. Childhood traumas: An outline and overview [J].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1991(1):10-20.

参考文献:

[1] Roddy,Doyle. The Smile [M]. London: Vintage,2017.

[2] Bradbury,Malcom . The Modern British Novel [M]. London:Penguin,2001.

[3] Terr E. C. Childhood traumas: An outline and overview [J].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1991(1):10-20.

[4] 钱冰. 罗迪·多伊尔其人其作[J].外国文学,2004(1):23-25.

[5] 徐挥. “创伤性情境”与文艺创作—— 作家人格的心理学分析[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93(4):86-91.

[6] 王智敏. “残缺的爱”——《喜福会》“创伤性记忆”的心理学解读[J]. 中北大学学报,2012(3):79-82.

基金项目: 本文系广东省“《欧美文学名篇选读》在线课程研究”项目(项目号:2019SZL03)、广东省“英语专业团队建设”项目、广州理工学院“外国语言文学校级重点学科培育”项目(项目号:YJZ 2019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 者: 曹炜,硕士,广州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与英语教法。

编 辑:水涓 E-mail:shuijuan3936@163.com

猜你喜欢

微笑
灿烂的微笑
钱老的微笑
钱老的微笑
对……微笑
3.5米长的微笑
一生只对你微笑
2018我们微笑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