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家嘴的艺术旋风
2021-08-03卢娜
卢娜
场馆的艺术
浦东美术馆位处小陆家嘴滨江核心区,向北毗邻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向西延伸至黄浦江畔,向东经由花园广场连接东方明珠塔。建筑主体占地1.3万平方米,总建筑空间面积近4万平方米,设有13个展厅,可展览总面积超过1万平方米。
荣获过普利兹克奖的建筑设计大师让·努维尔将自己的这件新作品看作时代的缩影。他试图通过浦东美术馆创造的一系列“呈现的排列”,为艺术陈列创造安置的空间。让·努维尔认为,诗意的维度在浦东美术馆的表达中尤为重要,建筑与艺术在对话中永存,艺术与诗性在建筑中不断打磨彼此的意义。
美术馆的整体建筑通过点、线、面的排布,达到一种抽象的审美情趣。外部用白色花岗岩包裹,厚重的石材表面上刻出相同的“雨滴”状痕迹,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中上天的恩赐、灵动的精神、天赋的智慧。
浦东美术馆内一角 图/ Luna
美术馆室内光设计采用自然光与人工光相结合的方式。人工光源的布置以现代艺术杰出代表的马列维奇经典几何线条为灵感主题,同时满足照明和几何阵列美感的体现。让·努维尔希望为观展体验营造三种自然光线的模式:全暗息、全天光和部分遮挡滤光,可根据展览的不同要求而设定,以此为策展人和艺术家们的创作和展示自由提供各种可能。
泰特馆藏吸引到不少市民前往浦东美术馆观展 图/ Luna
泰特之“光”
与建筑同样惊艳的,自然是于7月8日同时启幕的四大开馆展,包括“光:泰特美术馆珍藏展”“胡安·米罗:女人·小鸟·星星”“蔡国强:远行与归来”,以及蔡国强特别为中央展厅X打造的大型奇观装置《与未知的相遇》。其中最让艺术爱好者兴奋的当数英国泰特美术馆带来的“光”之盛宴——“光:泰特美术馆珍藏展”。
作为英国的顶级美术馆之一,泰特美术馆拥有从1500年至今的英国国家级艺术藏品和国际现当代艺术馆藏。此次特展以“光”为线索,展示来自泰特馆藏的40多位艺术家的100余件作品。展览作品年代跨度200余年,大致以时间为框架,以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和艺术家为重点,阐释“光”在艺术创作中的演变,展现了一场跨越200年艺术史的视觉盛宴。
有别于集锦式呈现,“光”作为关键词串联众多展品,从浪漫主义画家对光影的驾驭、印象派对光线的直接描绘、20世纪初的实验摄影,一直到当代艺术中以光为媒介打造的沉浸式环境,展示不同时代的艺术家如何运用不同材质探索自然界和人造环境中的明暗、冷暖的对比,驰骋于科学和想象力的领域,尝试捕捉转瞬即逝的光影效果,驾驭光触发的情绪。
蔡国强特别为中央展厅X打造的大型奇观装置《与未知的相遇》 图/视觉中国
在这百余件展品中,创作年代最早的那束光,是雅各布·莫尔1787年的油画《大洪水》。大洪水是诸多文化及信仰所共有的传说,最著名的莫過于《圣经》中的记载,上帝以洪水降下惩罚,却让诺亚建造方舟,让他与家人,以及世界上的各种陆上生物能够躲避此次灾祸。这幅画作便是描绘这一故事,几乎全暗的画面中射出一束光,象征痛苦与灾难中的希望。
雅各布·莫尔,《大洪水》
描绘这一故事后续的画作,透纳的《光与色〈歌德理论〉——洪水灭世后的清晨—摩西写作〈创世记〉》和《阴霾与黑暗——洪水灭世之夜》也是此次展览中的重磅作品。威廉·透纳是艺术史上最伟大的英国艺术家之一,英国最具影响力艺术奖项“透纳奖”便是以他的名字来命名。该作将冷色和暖色、明和暗对立起来,捕捉瞬息万变的气氛效果,探索对比鲜明的情感联想。
透纳,《光与色〈歌德理论〉——洪水灭世后的清晨—摩西写作〈创世记〉》
此外,英国最伟大的风景画家之一——康斯太勃尔也有名作空降上海,《从主教花园望见的索尔兹伯里大教堂》描绘了乌云翻涌下的大教堂,被重现的太阳照亮,这正是这位画家最擅长的现实主义自然观的艺术表现方式。
透纳,《阴霾与黑暗——洪水灭世之夜》
与康斯太勃尔同时期的还有一位著名的浪漫主义画家——约翰·马丁,他的画作多以描绘宗教启示性的作品为主题,比如《庞贝和赫库兰库姆的毁灭》,这幅画作场面宏大,想象性地展现了火山爆发致庞贝和赫库兰库姆两城毁灭的惨烈景象,火山、黑云、海啸构成了地狱般的末日。
除了宗教主题,以画作来表达社会及道德的作品在艺术史上也不罕见,威廉·霍尔曼·亨特的《良知觉醒》便是代表之作。画家描绘了一名有妇之夫及他包养的年轻情人在弹琴作乐时,突然被窗外庄严的阳光所震慑,从而良心觉醒。
透纳的一生画了大量以海洋的喜、怒、哀、乐等情感为特色的油画作品,他研究海上光的强度,云彩的变幻和风雨的流动。用色彩这一特殊情感手段去表达他胸中的浪漫主义感受,这种描绘方法也刺激了后来法国与英国的印象主义。著名的印象派大师克劳德· 莫奈便深受其影响。此次展出的莫奈作品《埃普特河岸的白杨树》,就是其捕捉大自然中光影稍纵即逝的“氛围感”的代表作之一。
康斯太勃尔,《从主教花园望见的索尔兹伯里大教堂》
泰特美术馆此次带到浦东美术馆的还有一件镇馆之宝,那便是前拉斐尔画派巨匠约翰·埃弗里特·米莱创作于1851年~1852年間的《奥菲莉娅》。
《奥菲莉娅》取材于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哈姆雷特王子为报父仇,杀死了协助谋害国王的御前大臣,而御前大臣之女奥菲莉娅恰是哈姆雷特的爱人。听闻这一悲剧后,奥菲莉娅发了疯,整天唱着古怪的歌到处游荡,最终不幸落水身亡。
莎士比亚的原文是这样描写的:“她的衣服四散展开,使她暂时像人鱼一样漂浮在水上,她嘴里还断断续续地唱着古老的歌谣,好像一点不感觉到处境险恶,又好像她本来就是生长在水中一般。”画家选择了悲剧中唯一一段平静、超脱的情节,表现了人间最美丽的景色,不带悲剧气氛。那些布满在水边的小花,仿佛使人闻到她散发出的芳香气息,溪水在静静地应着奥菲莉娅歌唱;她终于摆脱了这罪恶深重的尘世,漂向无忧的净境。
约翰·马丁,《庞贝和赫库兰库姆的毁灭》
画中出现了种类繁多的花卉草木,而每一种都蕴含着隐秘的信息——米莱善于用自然界的象征主义丰富自己画作的每一个细节。例如,倚靠在奥菲莉娅身上的垂柳,象征着单相思,身边漂浮的粉色玫瑰和河岸上生长的白色野蔷薇,象征着青春、爱情和美丽;画中前景的毛茛,象征着哈姆雷特对奥菲莉娅的忘恩负义;画面边缘附近的早春紫兰,与欲望联系在一起。
威廉·霍尔曼·亨特,《良知觉醒》
克劳德·莫奈,《埃普特河岸的白杨树》
为了描绘自然环境,画家多次实地写生。为了画出奥菲莉娅在水中的效果,他曾置一大玻璃池,让模特儿席黛尔躺在水中。画家以极工细精湛写实技巧和神奇的画境创造,震惊了当时的英国画坛和观众,流传至今已成为西方艺术界最知名的形象之一。这次特展中,它被特别安排在位于一楼最为黄金的一整个展厅,与近20件相关展品一起,构成此次特展中令人大开眼界的“展中展”。展中展不仅包括《奥菲莉娅》草图及放大的多个局部、朱生豪译《莎士比亚戏剧集》第一版、威廉·霍尔曼·亨特笔下的米莱、丹尼尔·麦克丽斯《〈哈姆雷特〉中的戏剧场景》等,还有一段长约6分钟的影像,聚焦画作的原型模特儿席黛尔,揭秘她与奥菲莉娅冥冥之中的命运交叠。
约翰·埃弗里特·米莱,《奥菲莉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