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发吧!去露营
2021-08-03卢娜周一泽
卢娜 周一泽
从风餐露宿到广厦千万,人类走过了上万年,可对户外及自然的渴望从未从我们的DNA中抹去。城市边缘也好,乡野深处也罢,无论是水岸山峦还是沙漠草原,安全可靠的帆布帐篷、温馨明亮的马灯、波西米亚风毛毯、简单轻便的原木餐桌和折叠椅、香气四溢的手冲咖啡,外加篝火边不息的欢声笑语,便足以构建当代青年最潮流的出游方式——露营。
渴望真正重获“旅行自由”的人们,在帐篷搭建起的乌托邦里,探寻并塑造着新的休闲审美与旅行哲学……
受访者提供
“爸爸搭帐篷第一名!”“忘了带驱蚊喷雾,在露营地被蚊子当大餐了……”暑假以来,李迪(化名)几乎每周能都在朋友圈刷到两三条这类内容。85后的他是北京某初级中学的化学老师,也是班主任。本来,他朋友圈最常见的内容是学生家长转发的各类课外辅导信息和“请为X号孩子点赞”,还有学生分享的日常生活,但大概从去年秋天开始,有关露营的内容多了起来。
“孩子过生日,或者学习有进步,就能看到家长或者学生发照片和视频,说今天去露营了,一般定位都是北京近郊的怀柔、延庆之类的。刚开始我觉得就是疫情影响了出行,大家换个方式在近郊旅游,让孩子有机会接近下大自然,但到了劳动节和端午节,我看到好多学生和家长都在发露营,还有关系好的三两个家庭一起去的,语文老师说学生交上来的周记也有很多是写露营。粗略算来,今年以来,我班上一半左右的学生都去露营过了,有些还去了两三次。”
看多了之后,李迪发现,绝大多数家庭玩的不是传统印象里那种“地上脏脏的,然后一顶很丑的帐篷”,也不是《荒野求生》里“贝爷”的户外历险,反而颇有些小资情调。“白帐篷上搭几串小星星似的灯泡,还有便携式音箱和摆盘漂亮的下午茶,有些把宠物都带上了,总之花样挺多的,后来听女朋友‘科普,我才知道这种露营不叫‘Camping,而是有个新名字,叫Glamping。”
从露营到风格露营
所谓Glamping,是“迷人(glamorous)”和“露营(camping)”这两个英语单词的组合,被翻译为“风格露营/精致露营”。从这个译法中,我们不难看出,作为露营升级版,情调、品位和仪式感才是它的真实内涵,而这种升级,体现的恰恰是露营及其主体设施——帐篷在社会发展中的功用变化。
关于露营,其历史足可追溯到原始社会。帐篷作为人类最重要的流动居所,在寻找食物的迁徙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随着城邦与国家等概念的成型,帐篷所代表的“营”逐渐成为军事及政治权利的象征。
有记载说,公元前333年,亚历山大大帝在一场战役中大败大流士三世亲率的16万波斯大军,此役波斯人损失十万精兵,大流士三世丢下了自己妻儿与王袍、武器,落荒而逃。见到那位亡国之君的行军帐后,金光四射的用品和精美的波斯毯子让驰骋沙场、见多识广的亚历山大也忍不住感叹:“这才像个国王!”
除了野外战争的庇护所,可安营扎寨的帐篷对游牧民族的意义更为重大,它不仅是迁徙移居的重要工具,更是游牧文明兴衰的见证者。
不過,在英国工业革命的齿轮转动前,露营主要满足的仍是“生存”这一人类的功能性诉求,直到19 世纪70年代后,它的面貌才开始有所改变。随着工业发展及城市化的进程,“因工作疲惫和家庭琐事受累的成千上万男女需要离开一段时间,人们需要的是户外空气,需要的是环境、职业以及活动的改变……,找一顶好的帐篷,带上齐全的装备,到森林里去,在那里待上几个星期,不要思考工作上的事情”。于是,露营在当时媒体人的大力推广下,迅速以休闲娱乐的新面孔在大众范围内流行开来。
到了19 世纪末20 世纪初,英国旅行家托马斯·霍丁编写了第一本专业露营书籍——《露营者手册》。这本书的诞生正式宣告露营进入了新的休闲露营时代(Recreational Camping),在一栋栋拔地而起的高楼映衬下,满足城市居民与上流社会的休闲娱乐需求成了它的新任务。
要说露营帮助人们放松身心、焕发工作激情的能量有多大,或许不得不提列宁。1917年,为躲避俄国国内对布尔什维克革命家的追捕,他藏身圣彼得堡西北,拉兹里夫湖畔的一间草棚里。正是在这个湖光茂林围绕的“绿色办公室”里,列宁关注着外面的革命形势,领导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也是在这里,他写下了著名的《国家与革命》,筹划十月革命。如今的拉兹里夫湖畔,列宁草棚的复建实物作为俄罗斯的历史遗迹依然在向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讲述这段传奇的历史。
进入1920年代,民用汽车开始在欧美普及。鼓动人心的广告宣传,外加夺人眼球的绝美风光照,吸引人们成群结队、争先恐后地走进大自然,享受露营所带来的乐趣。第一批露营车也于此后不久诞生,并在1950年代中期进入大规模生产。这些公司一般都是由一些个人露营发烧友发展创立的,他们最初成功地装备了个人露营车。也差不多是在这段时间前后,美国露营和徒步旅行协会、北美家庭露营协会这两大协会成立。
很快,大量的露营爱好者推动露营车产业蓬勃发展起来。各种类型的露营车,从最小型的折叠拖车到最大的房车,应有尽有。人们开着车抵达目的地,住在帐篷里,用篝火做饭,和朋友们聚在一起聊天、打牌、徒步、登山、钓鱼、划船……有些格外受欢迎的地方后来还成了永久的露营地。
1960年代,“二战”的阴霾已经从美国人头上散去,这一时期见证了美国公共露营地的蓬勃发展和经营性露营地的快速崛起,许多露营地是连锁特许经营形式。美国露营地(KOA)是蒙大拿州的商人在1961年成立的,该公司是美国私人露营地连锁领域的先驱企业。在1960年代后期,美国大型连锁经营机构(如汽车旅馆公司)也开始涉足露营地的经营。
与此同时,日本也进入了经济的高速成长期,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大幅提升。以学校为主体的露营活动开始盛行,民间团体与行政机构也开始积极推行露营文化。1965年,日本露营协会成立并开展了一系列针对露营的启蒙活动,让露营逐渐走入一般民众的视野,在周末休息时,大家开始走出都市,去郊外自然中休息度假。
1990年代初,以汽車露营为主的休闲方式成为日本民众出游的新潮流,这不仅带动起了各地高规格露营地与各式户外用品店的出现,以户外活动为主题的杂志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据日本政府统计,在当时的露营热下,1996年光是参加汽车露营的日本民众数量便攀至史无前例的1580万人;同时期,日本全国的露营地突破1000家,露营用品市场达到规模空前的760亿日元。
由于露营文化普及相对较早,日本如今无论是露营地的设施种类、数量,还是露营用品的制造贩售,都已十分完善。加之日本地域面积不大且多山多水的自然条件,露营文化在日本人的生活中变得触手可及,一般开车一两个小时即可到达露营地,享受人与自然的和谐宁静。
对于普通大众而言,比起去哪儿露营,重要的是和谁一起去露营。但对社会名流来说,露营依然是一桩能显示身份地位的事。20世纪50年代,英籍博物学家威勒德·普赖斯以他游历77国的野外科考见闻为蓝本,创作了系列冒险小说《哈尔罗杰历险记》。在故事中,他提到了欧洲贵族是如何在非洲用狩猎换来乐趣和财富的。他们捕获甚至射杀大象、狮子等野生动物,然后运回本国高价贩卖。在野蛮血腥的狩猎活动之外,他们的野外生活也是超乎想象的奢侈:帐篷里的发电机日夜工作,点亮明亮的灯火、催动歌声缠绵的唱片机,这边是热气蒸腾的浴室,那边又有一杯又一杯馥郁迷人的香槟……
普赖斯笔下的仿佛不是非洲大草原上一处用以歇脚的露营帐篷,而是英国伦敦上流社会衣香鬓影的社交舞会。不过,当时并无今时今日如此发达的互联网和社交媒体,这种娱乐方式也着实太过奢靡和不环保,因而在动物保护概念普及后,这种玩法逐渐褪去血腥,并通过名人的社交媒体动态为人所知。在网红的简化下,它以健康的新面孔变身休闲露营的晋级版——风格露营。
风格露营不似珠峰大本营露营地那般粗犷不羁,也不似赏花季带上便利店饭团、三明治就围坐公园草坪的简单路边野餐,这种新新露营主义更加强调美学价值。开着SUV从城市的中心向边缘进发,他们扎起简易却不简单的帐篷,在平野上摊开桌椅、烤炉,按照个人的审美情趣布置餐盘、咖啡壶、马灯、挂毯、靠枕、音箱,甚至摆上宠物小窝和纯粹只为装饰的鲜花、八音盒、毛绒玩具等其他摆设。在有限的时间里,他们搭建一个可能仅仅存在一两天的梦想中的乌托邦,然后畅享野趣。这种搭建看似有着许许多多的不便,但他们正是在享受这种不便,在这种自己动手的不便和复古中,他们找到浪漫、找到纽带、找到自由、找到自我。
或许正如韩国老牌综艺主持人姜虎东在节目中所说的那样:如果说,数字化生活的便利带来的是幸福,那么风格露营的复古就是性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