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的植物角:一号实验田
2021-08-03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幼儿园王文婷白明旭
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幼儿园 王文婷 白明旭
1 “一号实验田”创设缘起
班里一个“放置物架的大箱子”引起了孩子们的注意,他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起来。“这个箱子好像一块‘田地’啊,我们一起来种田吧,千万不要扔掉它。”
经过测量,孩子们得知纸箱子长4米、宽0.9米、高0.8米。老师和幼儿将纸箱子全部用黑色塑料袋套住,防止遇水后浸湿损坏。为了使土壤装入箱子后内部能接触更多空气,富含氧气,孩子们在箱子最里面扎了一些不规则的“气孔”,又在上面铺了一层海绵棒。海绵棒松软的结构既可以增加土壤中的含氧量,又能够将多余的水份储存起来,方便植物二次利用。就这样我们班“一亩田”打造好了,孩子们认为这是在做种田的实验于是决定叫它“一号实验田”。
2 为“一号实验田”寻找土源、选种葱苗
接下来是最重要的环节——“填土”。寻找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是我们本次种植的难点,幼儿园户外都是塑胶地居多,仅存的部分土地也是特别硬(贫瘠),并不适合种植,平常花盆里种植都用买的“营养土”。这次“一号实验田”需要很多土,孩子们就把目光集中在后院的小树林区,经过管理员同意后我们戴上手套,拿上铲子、桶、小推车、剪刀等工具开始挑选合适的土壤。
1.邂逅黑褐色土壤与“小居民”
来到后院的小树林区,大家发现这里的土和前院不一样,软软的、湿湿的,甚至有点黏,有的被落叶和树枝覆盖,有的呈现出黑褐色。在“和大自然做朋友”主题活动中我们曾经了解到这样的土壤蕴含着丰富的“腐殖质”,小树林里各种生物体在土壤中经过微生物的分解形成的有机物质刚好可以促进植物生长。
孩子们开心地搬运了足量的黑褐色土壤。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又发现土壤和落叶间住了不少“小居民”,各种不知名的小虫子,还有认识的蚯蚓、西瓜虫、小蜘蛛等。孩子们有的坚持土里面不能有这些居民,会伤害植物;有的却说蚯蚓应该带回去,可以帮助植物生长,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讨论起来。老师提议孩子们回去查一查关于“蚯蚓、西瓜虫”的知识——到底能不能请它们去我们的“一亩田”?通过绘本、网络,孩子们了解到蚯蚓(地龙)是环节动物,利于土壤改良、挖穴松土和分解有机物;西瓜虫(鼠妇)是甲壳动物,危害瓜类幼苗、十字花科蔬菜幼芽、嫩根等。最后孩子们筛出了土壤中较大的石头和不需要的东西,将落叶剪碎混到土里自制营养土,分组将“优质营养土”搬运回去。
2.填土、松土、选“葱”苗
孩子们利索地进行填土,用工具翻土、松土,一气呵成,并用喷壶加水湿润土壤。静置1天后,我们决定开始种植。由于是第一次在特殊的田地种东西,并考虑到近期天气比较冷,为了更好地观察和提升种植成功率,孩子们一致同意选种“葱”,因为在“和大自然做朋友”主题中我们对葱有过了解。
“葱原产地是中国,起源于半寒地带,适应性强、易存活、喜冷凉、不耐炎热、营养价值高。”我们发现厨房有很多从葱白处切下的根须(鳞茎、根部),我们决定将这些根须利用起来,采用“栽种”的方法进行种植。最适宜葱叶片生长的温度是15~25℃,刚好符合室温,孩子们每人认领了一颗厨房赠送的“葱废弃的部分(去除管状叶后的球状茎与须根)”进行栽种。
3.各司其职,照料“葱苗”并观察记录
插上自己的信息牌,孩子们各自负责观察照料自己的葱苗。每天孩子们都会细心观察,并用自制的尺子测量葱的变化,并把观察结果记录在“种植日记”上,一个月之后分享交流。
4.收获成果,“研葱”“品葱”
过了一段时间,葱都长大了,孩子们更是兴趣浓厚,我们接着开展了“葱叶的秘密”活动,孩子们通过肉眼、放大镜、灯箱、显微镜四种方式观察葱叶;最后我们开展了“好吃的葱花饼”食育活动,剥葱、打蛋、搅拌、煎葱花蛋饼,品尝美食,乐在其中。
3 特殊的植物角,在与众不同的区域活动中反思
把自己的劳动成果做成美食,饱餐一顿并不是一切探索的结束,孩子们有了更多激情深究下去。老师继续记录着他们的问题:“这片土地还可以种哪些作物?会不会变得越来越贫瘠?能不能为实验田做一个补水器?我们怎么给别人介绍我们班的实验田活动,可以画宣传海报吗?我们马上大班毕业了,谁来照顾它?”激烈的讨论感动了所有活动的参与人员,学习不就是在反复提问和解决问题中完成的吗?一切都未完待续!
特殊的种植角是一次教育的良性循环,幼儿分别经历了“确立实验田—寻找土源—自制营养土—填土松土—栽种葱苗—观察记录—劳动收获—持续延伸”的实践过程。每一位幼儿都获得了劳动带来的欢愉,扩充了大量已有经验,这是幼儿在科学劳动中的一次非常大胆的尝试。
“一号实验田”是班里幼儿劳动兴趣的延伸和不懈探索的结晶,硕果累累的背后彰显了幼儿乐于亲近自然、感受生活的童心。这是一次全新的立体化育人契机,实现了经典区域功能的深度延展,促进了幼儿个体社会化成长和多方面核心素养的提升,符合新时代学前教育的求实与创新主题精神。
本次活动充分体现出幼儿也是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主体,他们有权在教育工作者的支持下去探索和发现。我们要能够“因地制宜”开展教育活动,准确把握教育规律,要有科学的劳动教育观念和善于创新劳动评价机制,不断为今后区域活动的深层次开展积累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