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责任、产权性质与企业绩效
2021-08-03张满林苏明政
张满林 苏明政
(渤海大学 经济学院,辽宁 锦州 121013)
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对其经营活动处于的社会所负担的责任,既包括对各种社会主体(员工、股东、消费者)的责任,也包括对社会环境和社会公益事业的责任。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不断深化,以人为本、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社会追求的目标,发展理念的转变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党的十九大精神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赋予了新内容,企业不仅要承担起对员工、消费者、环境的责任,更要承担起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责任。企业经营绩效与履行社会责任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学界关注的重点和热点,但学界和企业界始终没有一个一致性的看法。相当多的企业将履行社会责任看成是企业的负担,认为履行社会责任会降低企业的盈利能力,一些企业之所以履行社会责任主要受到了来自国家法律法规或社会组织等的外部压力。可能的原因:一是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界定尚未形成统一认识,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性质、内容、范围、履行方式有不同的理解,因而从社会责任行为产生的动机、表现形式,到对社会造成的反馈效应、对企业声誉影响、对企业绩效影响机理的分析都会有不同的解释和理解;二是没有考虑产权不同对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影响以及由此造成的企业绩效差异。曹宇等的调研表明,中小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情况受到企业规模、企业性质等因素的影响[1];吕牧等则提出国有、外资参股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倾向性明显高于民营控股企业[2]。我国并没有专门的法规来强制约束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由于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目前在市场地位、政府管理、社会属性、经营机制等方面的较大得分异性,无论是民营企业的“欲拒还迎”,还是国有企业的“欲迎还拒”,这些不同所有制的企业在是否履行、如何履行、履行的内容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具有明显的社会责任行为偏好。因此,不仅企业社会责任行为会影响其经营绩效,而且产权性质会通过影响企业社会责任行为,进而对企业绩效产生影响。为厘清企业社会责任与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明晰产权差异对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及其影响,本文以上市企业为样本,实证分析企业社会责任对经营绩效的影响以及产权性质与社会责任偏好的关系。通过研究,加深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解和准确定位,进而推进企业更好地履行好职责。
一、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社会责任与企业经营绩效分析
目前,有关社会责任与企业经营绩效关系的研究存在较大分歧。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在现代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企业本质上是各利益相关者缔结的一系列合约[3],企业发展的基本模式是企业与各利益相关者保持长期合作。该理论为履行社会责任可以促进企业发展的论点提供了理论依据。Wankeun等[4]以韩国295家公司为研究对象,实证分析表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财务绩效有正面影响。相反,Friedman[5]为代表的权衡假说理论则认为企业唯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就是追求股东利益的最大化,过多对利益相关者进行资源分配会有损企业的绩效;李百兴等[6]认为,非主动的社会责任行为非但不能使企业从中受益,反而还要付出单方面的补偿性损失,限制企业的发展。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二者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很多中介因素影响着二者的关系。周虹等[7]认为,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对绩效的影响仅在能够被消费者感知时才能发挥正向影响。Brammer和Millington[8]从竞争战略的角度出发,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之间可能存在U型关系,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能否促进财务绩效的改善取决于企业将其转化为经济利益的能力。嵇国平等[9]的研究显示,社会责任履行较好和较差的企业财务绩效都比社会责任履行一般的企业财务绩效好,也就是说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绩效之间呈现U型关系。
上述研究之所以得出不同的结论,一个可能性原因是没有对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进行细分。履行不同种类的社会责任对于提升企业经营绩效的机理可能存在着显著差异。本文根据Porter和Kramer[10]的思想,将企业的社会责任分为战略性社会责任与反应型社会责任。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是从企业战略视角出发,主动承担对社区、社会公益事业发展的责任,把对社会的贡献、增进社会福利作为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提升企业价值的战略行为。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是主动的战略行为,关注社会福利和企业利益的交汇融合点,通过嵌入企业价值链活动的社会责任创造经济和社会共享价值,形成企业独特的竞争优势[11];反应型社会责任,是指企业避免给社会及利益相关者带来负面影响,或者减轻企业价值链活动对社会利益损害,关心各利益相关者所关注的社会问题的变化,做好自己的本分工作。反应型社会责任具有典型的风险应对特征[12],没有将履行社会责任提升到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战略性社会责任与反应型社会责任对企业绩效影响机理与影响效果是有差异的,反应型社会责任体现在企业行为的他律上,而战略性社会责任则表现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已由他律走向自律和自觉。
(二)研究假设
目前,我国还未健全完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机制,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方式、内容没有统一的规范和要求。现实中,各企业公布的社会责任报告内容差别很大,有些企业的关键指标缺失。因此,本文选择能够公开获得的社会捐赠、环保投入等信息来反映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
作为主动承担对社区发展、关注社会公益事业的企业捐赠等慈善行为,会吸引社会舆论以及利益相关者的关注,从而有助于推广企业的形象、树立品牌与企业声誉,有助于企业价值观被公众的认知与认可,在增进社会福利的同时,为企业长远发展带来利益。张红英[13]的研究表明,企业可以通过参与慈善活动来增强消费者对企业的良好印象。因此,本文选择将企业社会捐赠作为战略性社会责任行为的代理变量。该类社会责任的履行主要通过影响外部竞争环境对企业运营发生作用,如果企业的社会捐赠是不经常的、零星的,当没有持续的、相当数额的投入时,社会捐赠行为就不会被社会公众意识到或得不到社会的普遍赞誉,那么这种捐赠就不会给企业带来直接的、明显的益处。只有在投入到一定程度和持续一定的时间后,才有可能被社会各界所重视,企业的形象与声誉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从而形成对企业和产品的好感,获得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独特竞争优势。虽然零星的、短期的捐赠等慈善支出无法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但企业如果减少捐赠却意味着支出的减少,企业财务绩效上升。然而,从长远角度看,长期、持续的战略性社会责任的履行,会不断提高大众的口碑、好感度和美誉度,最终会促进企业财务绩效的提升,社会责任投入与企业绩效就会形成正向关系。因此,本文提出研究假设:
H1a:企业履行战略性社会责任行为与企业绩效之间是U型关系。
现代社会对环境保护日益重视,把环境治理和环境保护行为视为企业应尽的义务。本文选择将企业环保行为作为反应型社会责任的代理变量。企业环保行为是社会关切的热点问题,其行为具有显著减轻企业价值链活动对社会利益损害的特点,可以显著降低企业的负外部性,增强社会对其的认同感,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同时,企业能够通过环保投资获得防污新技术,进而提高生产效率和利润率[14]。因此,本文提出研究假设:
H1b:企业履行反应型社会责任行为与企业绩效之间是直接的正向线性关系。
产权性质对企业社会责任行为选择具有显著的影响。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内在要素,是我国改革创新的重要力量,在社会公益以及履行社会责任方面,民营企业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民营企业面临着的所有制隐性歧视和监管体制上的约束还没有完全消除[15]。为了获得政府掌握的行政资源和社会的公平对待,民营企业存在着通过履行社会责任获取政府与社会认可的强烈动机,而在行为选择中,战略性社会责任因为社会感知快、更容易得到政府与社会组织支持形成企业独特的竞争优势等特点,更受民营企业青睐。相对于此,国有企业在关系国家的发展与人民生活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且引领的作用,先天所具有的体制优势,其履行社会责任行为更倾向于回应利益相关者关切,降低企业行为负的外部性,维持国有企业的良好形象。因此,本文提出研究假设:
H2a:民营企业更倾向通过履行战略性社会责任行为提升企业绩效。
H2b:国有企业更倾向通过履行反应型社会责任行为提升企业绩效。
二、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以2012—2018年中国A股上市的企业作为初选样本,按如下标准进行了筛选:1.剔除连续3年及以上未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的上市公司;2.剔除了金融行业的公司样本和相应数据;3.剔除*ST和ST类上市公司;4.剔除总资产和所有者权益为负的样本以及相关财务指标异常、缺失的数据。最后观测值数为2 132。
为便于实证分析,本文对连续数据进行了1%水平的Winsorize处理。其中,企业财务数据、慈善捐赠来源数据主要是CSMAR数据库,环保投入数据来自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报告。
(二)变量定义
1.被解释变量:企业绩效。企业绩效通常是指企业在一定的经营期间内所获得的经济效益水平,一般可以用企业的赢利能力来衡量。主营业务利润率(MOP)可以很好地评价企业的经营成果和效率,本文采用主营业务利润率反映企业经营绩效情况。
2.解释变量:企业慈善捐赠额(CCD)、企业环保投入(CEPI)、产权性质(NPR)。本文以历年企业公布的社会责任报告中披露的慈善捐赠金额(CCD)来度量企业履行战略性社会责任情况;将历年企业公布的社会责任报告中披露的企业环保投资金额作为企业环保投入(CEPI)的度量值,进而反映企业履行反应型社会责任情况;产权性质(NPR)变量为虚拟变量,当企业性质为国有企业时,赋值为1,否则为0。
3.控制变量:通过文献梳理发现,企业规模、资产负债情况、企业成长性、所处行业都会对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水平和企业财务绩效产生影响,成为影响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因素。本文采用企业规模、企业杠杆率、企业成长性、年度虚拟变量来控制企业异质性,同时采用时间和行业的虚拟变量控制其固定效应(见表1)。
表1 变量定义与度量
(三)模型设定
本文使用静态面板数据模型对上述模型假定进行检验。为检验企业履行战略性社会责任行为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假设H1a),构建(1)式模型:
(1)
为检验企业履行反应型社会责任行为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假设H1b),构建(2)式模型:
MOPit=β0+β1CEPIit+β2Controlsit+εit
(2)
为检验民营企业更倾向通过履行战略性社会责任行为提升企业绩效情况(假设H2a),将整体样本分成国有企业与私营企业样本分别对(1)式重新估计。为检验国有企业更倾向通过履行反应型社会责任行为提升企业绩效(假设H2b),构建(3)式模型:
MOPit=β0+β1CEPIit+β2NPRit×CEPIit+β3Controlsit+εit
(3)
上述各式中,i=1,2…N,t=1,2…T;β0代表着常数项,β1-3代表着回归系数,εit代表着随机误差项,N代表截面单位总数,T代表时期总数。
三、实证分析
(一)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数据经处理后,变量的基本统计描述情况见表2。样本中的企业成长性的标准差为39.01,表明上市公司之间的成长性差异非常大。经过调整后的相对捐赠额度(CCD)均值为5.364,调整后的相对环保投入(CEPI)均值为7.721,表明企业的社会捐赠以及环保投入已经得到更多的上市公司的认同,企业社会捐赠及环保投入额度还是比较多的。此外,从变量的时间变化来看,样本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并主动披露的意识逐渐增强,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也越来越普遍,社会捐赠与环保投入的数量逐年增多。
表2 变量的统计描述
样本相对捐赠额度(CCD)标准差为5.698,相对环保投入(CEPI)标准差为7.013,且最小值都为0,说明上市公司间的差异明显,不同企业间社会责任履行水平有很大差距,仍然有一些上市公司未能够很好地履行其自身的社会责任,甚至个别国有企业也未完全发挥社会责任的积极性、主动性,社会责任意识有待增强。
(二)社会责任与企业经营绩效关系的实证结果
用模型(1)和模型(2)检验企业履行战略性社会责任行为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假设H1a),实证结果见表3。从估计结果看,企业慈善捐赠额(CCD)一次项的系数并不显著,这表明企业慈善捐赠与企业的经营业绩之间并不存在线性关系。
借鉴Haans等[16]所提出的方法,对企业履行战略性社会责任行为与企业绩效之间的U 型关系进行检验。模型(2)结果显示(见表3):企业慈善捐赠额(CCD)一次项的系数显著为负,其平方项(CCD2)的系数显著为正,曲线的斜率在CCD取值范围的左端显著为负,右端显著为正;曲线的拐点(3.262) 在CCD的区间[0,18.953]范围内。由此可见,企业履行战略性社会责任行为与企业绩效之间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呈典型的U 型关系,假设H1a成立。
利用模型(3)和(4)检验企业履行反应型社会责任行为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从表3中模型(3)和(4)的估计结果看,企业环保投入(CEPI)的系数显著为正,说明企业环保投入的增加能够显著提升企业的经营业绩,即企业履行反应型社会责任行为与企业绩效之间是明显的正向线性关系,假设H1b成立。
表3 社会责任与企业经营绩效关系的实证结果
(三)产权性质对社会责任与企业经营绩效关系的分析结果
为验证产权性质对社会责任行为的影响,即不同产权性质的企业在社会责任行为选择方面的偏好特征,将样本按照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进行分类,对假设H1a进行分样本检验,估计结果见表4的模型(5)和(6)。结果表明:在国有企业样本中,国有企业慈善捐赠与企业经营业绩不存在显著的关系;而在民营企业样本中,根据Haans等的检验方法,企业慈善捐赠与企业业绩之间存在显著的U型关系,即私有企业可能更倾向通过履行战略性社会责任行为提升企业绩效,假设H2a成立。
通过引入产权性质虚拟变量(NPR)与企业环保投入(CEPI)的交叉项,检验国有企业是否更倾向通过履行反应型社会责任行为提升企业绩效。从表4的模型(7)和(8)的估计结果看,交叉项(NPR×CEPI)显著为正,这说明国有企业更可能通过履行反应型社会责任行为来提升企业绩效,假设H2b成立。
表4 产权性质对社会责任与企业经营绩效关系影响的实证结果
为了确保估计结果的稳健性,一是使用净利润率作为企业经营业绩的替代标量,二是在企业环保投入计算中均采取不同的统计口径(在企业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中,相关指标包含环保设施建设费用、环保技术研发与改造支出、清洁生产相关费用、环保设施运行费用、环境监测费用、三废处置费用、环评及竣工验收费用、环境管理体系验证费用、环保教育及培训费用等),重新进行上述回归分析检验。此外,在估计企业捐赠额度的影响时,选择企业的研发支出和广告支出作为工具变量进行稳健性检验。分析结果显示,各变量系数方向与原回归结果保持一致,进一步验证了实证分析结论仍然成立。
四、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以2012—2018年中国A股上市企业作为样本,检验了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以及产权性质对社会责任行为的选择偏好,结果表明:
1.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企业社会属性的必然要求,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经营绩效间均无抵触关系,但企业社会责任对民营企业的积极影响更大,能明显提高民营企业的经营绩效。样本统计表示,我国的上市公司履行社会责任越来越主动,社会捐赠与环保投入也逐年增多,但是各企业间的社会责任履行水平差距还是较大的。
2.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企业经营绩效有着显著的影响。其中,企业履行反应型社会责任行为与企业绩效之间具有直接的正向线性关系,即企业履行反应型社会责任行为对提高企业绩效是有利的;企业履行战略性社会责任行为与企业绩效之间是U型关系,当初期投入较小时,企业履行战略性社会责任的所得与付出之间并不是正相关的,只有投入达到一定规模以后,才能促进企业绩效的提升。
3.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动机、行为方式和投入额度与企业所处的经营状态密切相关。民营企业对战略性社会责任具有明显的偏好,更倾向履行战略性社会责任行为,以期获得政府支持和社会的认可,得到政策支持、消费者赞誉,以提升企业绩效。国有企业则偏好反应型社会责任,更倾向通过履行反应型社会责任行为提升企业绩效。
(二)建议
1.企业应树立社会责任意识。企业的生存与成长必须要有良好的经济、社会、政策、自然环境,企业不要将承担的社会责任看成是一种负担,要从被动的履行社会责任向自觉自愿履行社会责任转变,要积极回应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关切,把履行社会责任作为企业应尽的义务。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根本特征的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在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应起到主导作用。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要更多地考虑社会公共利益和整体利益,不应仅考虑企业自身的财务绩效,应积极贯彻落实党和政府的战略部署,进一步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将社会责任作为国有企业重要的管理工具,将对履行社区责任和社会公益事业责任与企业战略深度结合,主动投身于社会慈善事业,积极开展扶贫帮困等活动,把履行社会责任向主动化、长期化的方向发展。可以说,树立社会责任意识对维护好国有企业社会声誉、营造好企业发展的微观环境十分必要。
2.民营企业也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将政府期望和社会公众意愿内化于企业日常运营中。尽管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可能会增加一定的费用,但从提高绩效和降低运营风险来看,应更加积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将企业履行社会职责作为一种与政府、社会建立联系的有效途径。民营企业家要识别和主动承担有助于创造共享价值的社会责任行为,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不应将履行社会责任看成是一种负担,要找到企业发展与社会利益的结合点,持续地、有目的地增加投入,将履行社会责任转化成为企业价值创造的过程。民营企业要依据自身的实际条件,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慈善捐赠,同时加强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和报告,让公众了解和认知企业的良好形象,通过履行战略性社会责任来提升企业绩效。与企业发展战略无关的盲目性、无计划的小额、零星捐赠,只会增加企业的运行成本,不会为企业带来任何经济效益。
3.建议政府要明确各类企业社会责任的标准体系,营造有利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商业环境和行政规则,加大对中小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给予更多的财税政策支持。相比国有企业来说,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占比较高,这些小微企业人力资源匮乏、技术水平普遍不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有限。为了更好地立足于行业中,就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降低生产成本,以获得成本优势。因此,政府要加大对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在税收、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等方面进行减免,加大财政补贴的力度。政府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要引导国有企业强化社会责任制度体系建设,将慈善捐赠行为纳入企业战略规划,将社会公益活动与自身经营紧密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