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巴以冲突的纪录片《许诺》
2021-08-02沈健
沈健
巴以冲突的战火让我想起20年前在洛杉矶国际电影节上观看的首映纪录片《许诺》(Promises,又译《美丽天堂》)。该片对住在耶路撒冷地区的七名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儿童进行跟踪拍摄,发人深省。
七名小主人公分别为出生在以色列的双胞胎兄弟雅各布和丹尼尔,他们的祖辈从波兰逃到西耶路撒冷;笃信伊斯兰教的巴勒斯坦小男孩马穆,他住在巴勒斯坦区的东耶路撒冷;生活在耶路撒冷的以色列男孩斯洛莫;居住在耶路撒冷城外犹太老城难民区的巴勒斯坦男孩法拉和女孩姗娜宝;住在紧邻约旦河西岸巴勒斯坦人居住区的以占屯垦区的以色列男孩莫许。
影片从介绍雅各布和丹尼尔兄弟的生活开始。他们每天早上搭乘公交车去上学,雅各布说这是他们每天最担心的时刻,因为公交车站人多,一旦发生袭击便会伤亡惨重,以色列人都担心说不定哪天会不幸搭上“末班车”。
导演给七个孩子创造了一个见面的机会,地点安排在耶路撒冷城外的狄黑旭难民营。导演问巴勒斯坦男孩马穆是否愿和以色列小孩见面?马穆斩钉截铁地拒绝了。当导演握紧他的手说“我也是犹太人”时,刚满10岁的马穆惊愕地看着导演,脸涨得通红。
导演问头顶犹太小白圆帽的莫许,耶路撒冷属于谁?莫许摊开一本卷轴《圣经》说,“属于犹太人!”马穆则从旧橱柜中翻出一份发黄的地契说,“耶路撒冷当然属于巴勒斯坦!”
最终,雅各布和丹尼尔兄弟同意与巴勒斯坦小孩见面,但马穆、斯洛莫和莫许拒绝参加。
难民营位于耶路撒冷境内,出入口设置哨卡,巴勒斯坦人进出需要例行检查,以色列人则免检。哨卡将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分隔开来,两边的人民交往十分受限。
大家来到难民营时遇到一名巴勒斯坦男孩和一名巴勒斯坦女孩,男孩的朋友12岁时死于以军子弹;女孩的父亲被当作激进分子关进以色列的监狱,平时只能通过书信联系。
孩子们的家虽彼此相隔仅20分钟车程,但此次见面堪称“破冰之旅”。前来迎接雅各布和丹尼尔兄弟的是酷爱足球的巴勒斯坦男孩法拉和女孩珊娜宝等人。刚见面时大家还比较拘谨,但随着一起踢足球、打扑克,他们很快熟悉起来,迅速成为朋友。
短暂的见面行将结束时,法拉哭了:“我们现在这么快乐,但导演一走,我们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法拉的话让大家潸然泪下,包括坐在他们中间的导演。
这次见面发生在1995年。三年后导演回到耶路撒冷追踪孩子們的情况,果然一切打回原形。那对双胞胎兄弟曾许诺会常打电话,但不久便杳无音讯。三年中孩子们的模样、声线都发生了变化,主权争议、边境封锁、暴力冲突、水源不足、生活贫困等诸多现实困扰让他们对未来更加冷漠。
影片导演贾斯汀·沙博理毕业于美国塔夫茨大学,在巴黎进修过两年戏剧,精通英语、法语和西班牙语,曾是世界最大的旅游指南出版社孤独星球的编辑,足迹遍及全球40多个国家。1993年回到旧金山湾区从事纪录片创作。
导演B.Z.戈德堡出生于波士顿,在以色列长大,毕业于纽约大学电影学院,精通希伯来语和阿拉伯语。1987年巴勒斯坦起义时回到耶路撒冷,为路透社、BBC、CNN和NHK制作电视新闻。1992年加入美国咨询公司,成为一名冲突管理专家。
另一位合作导演卡洛斯·博拉多是洛克菲勒和麦克阿瑟基金会奖学金获得者,作为一名专业电影剪辑和导演,1991年凭借《巧克力之恋》《新娘之恋》两部故事片获得国际认可。
三位导演合作拍摄的《许诺》为他们在2001年当中赢得数十个国际大奖,包括洛加诺国际电影节人道精神奖、耶路撒冷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和特别大奖、莫斯科国际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奖,等等,2002年更获得第74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长纪录片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