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疟疾给了人们哪些启示
2021-08-02梁嘉琳
梁嘉琳
近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中国通过消除疟疾认证。继夺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重大战略性成果之后,国民健康体系又赢得了对一项重大传染病的根本性胜利。
一部消除疟疾史,是中国与贫困现象的斗争史。据不完全统计,最高峰时,疟疾每年发病人数达到3000万以上,死亡率高达约1%,发病人数居各种传染病之首。疟疾是继天花、脊髓灰质炎、丝虫病、新生儿破伤风之后,我国消除的又一个重大传染病。这些疾病有一个共同名称:“贫困病”。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长期保持高速发展,从“温饱”到“小康”的生活提高了居民抵御疾病的基础免疫力,明显改善的城乡面貌也消除了疾病蔓延的外部环境,以雄厚国家财力支撑的全民免疫接种更是提供了可靠的健康屏障。
一部消除瘧疾史,是中国卫生健康事业的升级换代史。在疟原虫的肆虐中,新中国奋力争回人民的生命健康权。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树立“预防为主”卫生工作方针,创造性地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广泛发动人民群众填平臭水沟等蚊虫滋生环境。在改革开放时期特别是非典(SARS)疫情之后,我国大力发展公共卫生事业,并将疟疾作为法定重大传染病予以科学防控。“无疟疾认证”背后是实验设备建设、疾控人员培训、多部门协同、卫生法治建设等能力的全面提升。
一部消除疟疾史,更是人类迎战重大传染病的协作史。早在2015年,我国已将疟疾本地传播控制在云南、西藏的边境地区,并积极参与缅甸、老挝、越南等邻国的区域防控措施。2008~2016年间,我国累计为非洲国家设立了30个疟疾防治中心,提供价值1.9亿元的青蒿素类抗疟药品。面向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疟疾防控工作,中国将为建设“无疟疾世界”输出治理经验与可靠产品和服务。
在为“无疟疾国家”短暂自豪之后,广大各界工作者又将投身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与日常医疗卫生服务中。当前,全球仍处在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时期。近年来,甲型H1N1流感、埃博拉病毒、新冠肺炎等重大传染病日益从区域传播转为全球传播,从环境传播转为生活方式传播,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成为最大疾病负担和居民主要死因。改革之路无止境,创新目标无穷期,疫情防控迫切需要探索更多的理念创新、制度创新、模式创新、管理创新。
笔者为此建议:一是“新型举国体制”的行政动员能力显现巨大优势,但在市场经济与法治社会背景下,我国需要更多发挥社会组织(如医学协会、行会商会、慈善组织、患者组织等)的多元治理能力,形成最广泛的抗疫“统一战线”。二是自上而下的应急管理仍将发挥巨大作用,但在与“顽固”传染病和慢性病的长期斗争中,我国需要更多激发医药企业、社会组织、医务工作者的内生动力,充分保障其法定权利,照顾其合法利益,从而实现减轻行政负担、协同治理目标的效果。三是东方传统的集体主义价值观更有利于国民一致行动,但新一代国人和中青年患者更强调超越疗效的生存质量与生命体验,更强调超越集体利益的法定自由权,因此健康治理模式需要从灌输宣教转向平等对话,从刚性约束转向乡规民约、社群文化等“软法”引导,支持广大民众参与到医疗卫生事务与国家医改政策中,从而提升其对疫情防控工作的知晓率、认可度、依从性。
今年,我国踏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这也是迎战接下来一个个重大疾病的新征程。期待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填补治理赤字,扩大治理优势,更好守护国民健康,尽早建成“健康中国”。
(作者系价值医疗顾问专家委员会秘书长、“健康智荟”学术思想平台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