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心河”畔建起幸福村
2021-08-02简宏妮
简宏妮
从北京市中心出发,驱车往西南方向行驶,沿途时而是都市楼宇,时而是大片的草地树林。大约40公里处,就进入全国闻名的村庄——韩村河村。
两旁种满银杏树的鲁班路是韩村河村的主干道,这条道路夏日葱郁、秋日金黄,树丛掩映之下,是一排排两层楼的乡村别墅——它们建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
韩村河村之所以扬名,并不只是这些统一修建的漂亮别墅,还因为这里走出了一个国家建筑特级资质大型企业集团——韩建集团。
从一支30多人的村级建筑队,到国家建筑特级资质大型企业集团,韩建集团42年的发展历程,映照的不只是一家企业的创业史,还是韩村河村从“寒心河”到“幸福村”的变迁和跃升。
“九条规矩”传家宝
“臭水沟,烂泥塘,挖野菜的结成帮。几条鸿沟穿村过,墩台上面搭土窝,天灾人祸年年有,村破人穷常挨饿。”这首民谣描述的是当年贫穷落后的韩村河村的破败景象。
今年76岁的杨合是土生土长的韩村河村人,他记忆中的韩村河旧时模样是“晴天尘土扬,雨后烂泥塘”。那时候韩村河被大家称为“寒心河”。在杨合看来,改变韩村河命运靠的是田雄老书记带领的村级建筑队一步一步走出去,他把这个过程称为“泥瓦匠出村”。
田广良是韩村河村党总支书记,北京韩建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他从小目睹乡村巨变,2011年从田雄手里接过接力棒,今年3月6日换届选举,他再次全票当选韩村河村党总支书记。
作为韩村河村和韩建集团新一代的领头人,田广良正带领韩村河人经历第三次创业。而在他看来,韩村河村的历史既是党建引领的发展史,也是与时俱进的改革史,更是匠心筑梦的奋斗史。尤其老一辈韩村河领导班子提出的“把党支部建在工地上”,让他真实地感受到了韩村河村“党建引领、匠心筑梦”的奋斗理念和不懈的价值追求。
韩村河一不靠山,二不近城,三没有矿产资源,可谓一穷二白。老书记田雄是“老三届”高中毕业生。和田雄年龄相仿的杨合还记得,当年田雄在生产队劳动时和同村人闲聊,称“要像拔草一样,把韩村河村的穷根拔掉”。高中毕业回到村里后,田雄学会了泥瓦匠的手艺,带着村里30多人帮人盖房子、铺路,骑着自行车往返于家和附近的工地之间。
1984年,“拔掉穷根”的一个机会来了。那一年北京市政府为了接待日本青年访华团建设玉渊潭紫玉饭店工程。这项工程总建筑面积7300平方米,还有8400平方米的现代化内装修,一式仿古建筑,雕梁画栋,曲径回廊,工程难度大,工期只有半年,且甲方没有完整的工程图纸。面对苛刻的要求,许多大型建筑企业都不敢接手。田雄却认为这是韩村河建筑队在北京打响“头炮”的机会,硬着头皮接了下来。
彼时才10岁的田广良放暑假坐火车进城看到工地上的情景是:父亲带着村里的建筑队,吃住在板房,一边画图纸一边施工。那一年,紫玉饭店项目提前半个月高质量完工,韩村河建筑队在北京站稳了脚跟。
在带领建筑队创业的过程中,田雄曾多次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并经常向党组织汇报思想和工作,积极向党组织靠拢。1984年7月1日,紫玉饭店工程进行得如火如荼之际,田雄火线入党,实现了多年的心愿。
以田雄为首的老一辈韩村河领导班子提出了“把党支部建在工地上”:只要工地上党员人数达到3个,就建立党支部,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1992年,韩村河党委一班人通过了“九条规矩”,内容包括:企业有了钱除自身发展外,首先要考虑小孩上学,老人养老,劳力就业;不做首富人,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大家共同致富;村里建楼,我们最后一批住进去,给村民一个信心;让村民通过我们来认识党、拥护党、跟党走……
“九条规矩”贯穿于韩村河领导班子创业发展的整个过程,并成为田广良从上一辈手里接过接力棒时,所获得的一个“传家宝”。“九条规矩”之外,田雄还对田广良说了两句话:“把韩建集团做好、做久”“把百姓照顾好”。不论是“九条规矩”还是老书记的嘱托,都朴实而具体,给了年轻一代党员干部信心和方向。
“与其说我是韩村河村的领头人,不如说我是传承人。”田广良在接受《小康》杂志、中国小康网记者采访时说道。
别墅村一天接待70多个旅行团
田广良还记得2007年回到村里发展时的景象。当时村里新农村建设已经完成,基础设施配套也已经建成。
历经11年不间断施工,总投资10亿元,田雄带着村民建成了11个高标准住宅小区、581栋别墅、21门公寓式多层住宅楼。而田雄却和他的领导班子最后一批搬进新楼,比第一批上楼的村民整整晚了6年。其间,村里相继建成了邮政局、卫生院、影剧院、教育中心、山庄会议中心等多项配套設施。
在村民孙玉兰的家中,记者看到的是一派都市化的新农村民居景象:上下两层的别墅、宽阔的院子、厨房里崭新的整体橱柜和双开门冰箱。“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生活对于村里人来说,早已经成为现实。
孙玉兰回忆道,在一段时间内,韩村河村的别墅成为邻近村甚至全国人民参观的一个样板,她曾经创造了一天接待70多个旅行团的“战绩”。如今65岁的孙玉兰和老伴住在300多平方米的别墅里,孩子们在村里从幼儿园一直读到中学,老伴年轻时在建筑队工作,参与过紫玉饭店的项目。村里定时有“大集”,闲暇时可以去公园遛弯,孙玉兰说:“我们根本不需要也不习惯出韩村河村。”
以韩村河公园为核心,韩村河已经建成了包含教育区、居住区、厂区在内的功能完善的乡村社区。昔日的“寒心河”已成为全村的生态河、幸福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