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到山花烂漫时,道德坑村喊你一起去行军
2021-08-02鄂璠
鄂璠
在道德坑紅色体验基地,有一支特别的讲解员队伍,他们当中,有“50后”“70后”,还有“80后”“90后”。不论年龄大小,他们每天都会认真地带着前来体验红色文化的人“集体穿越”回上世纪40年代。通过这样的方式,他们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每月能有2000多元的收入。
“快,有人受伤了,赶紧包扎!头部失血,要按住颈部两侧动脉止血……”一支八路军队伍在突破封锁线时,突然一声炸响,模拟爆炸点喷出水柱。前来体验的人有的扮演伤员,有的扮演护士,在讲解员的指引下,开始学习如何进行战伤救护。
将传统的参观改为体验,道德坑红色体验基地推出了“十个一”的体验活动:穿一次军装、听一次讲解、学一次战伤救护、抬一次担架、体验一次行军、破译一次暗号、模拟一次战斗、祭奠一次革命烈士、唱一次红歌、吃一次八路军餐。
“待到山花烂漫时,陪你一起去行军。”道德坑红色体验基地的讲解员们在新媒体平台上喊出了这样的话。他们的这份自信与自豪,都源自当地的红色血脉。
大山深处的偏僻村庄:光荣为党75年
从首都中轴线一直向北,出京前的最后一个行政村叫道德坑村,隶属于怀柔区宝山镇。它地处怀柔北部深山区,三面环山,一面临水,从北京市区开车前往,需要3个多小时。道德坑红色体验基地就位于道德坑村。
道德坑村周围的地势就像一把太师椅,三座山梁形成太师椅靠背的三根支柱,东西显露出的两个山头形成太师椅的扶手,三根支柱和两个扶手浑然一体,村庄稳稳当当坐落在太师椅上。道德坑村的名字也因其地势特点而来,这是满语命名的村落,满语中道德坑意为宿处、驿站;坑为汉语,指低洼处。
无论从哪个方向前往道德坑村,不走到村头,就看不到这个美丽的村庄。
道德坑村曾是华北地区最大的一所后方医院所在地,在解放战争中做出了巨大贡献。时间回溯至75年前,冀热察军区总医院第二分院迁至道德坑村,当时道德坑村不到60户,户数少、伤员多,于是,在战争的洗礼中,这个大山深处的偏僻村庄“家家是病房、户户住伤员”。
道德坑为新中国的成立作出了贡献,留下了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往事如烟,转眼就是一甲子,当年村里十几岁的孩子成了风烛残年的耄耋老人,那些尘封的往事在他们的记忆中变得越来越模糊。当年的那些病房、手术室、院部已渐渐被新农村的崭新房舍所取代,医院的旧址痕迹所剩无几。为了再现当年那段红色岁月中的真实史实,从2015年4月开始,宝山镇党委、政府组织有关人员多次深入村里,对经历过那段历史的健在老人进行访谈,最终写就了《深山沟里的红色医院》一书。
书中记载,1946年7月,村党支部书记张品突然接到上级通知,有个叫做“二部”的后方医院要迁到村里,要他提前做好准备。当时道德坑已是革命老区,群众基础好,老张书记马上召集党员开会,做好医院的安置工作。两天后的下午,一支身穿灰色军衣的200多人的队伍悄悄开进了村,队伍很长,骡马驮子上驮着装备,担架上躺着伤员。“二部”来了。“二部”的全称是“冀热辽军区总医院第二分院”……后来随着军区建制的改变,“二部”的名称也时而变更,先后更名为“冀察热辽军区后方医院第二分院”“华北军区第一野战医院第二直属医院”。但老百姓都习惯叫“二部”,简单顺嘴。
这一年,道德坑村还发生了另外一件值得记载的“大事件”。据村党支部书记高国民为《小康》杂志、中国小康网记者提供的《道德坑村志》一书记载,道德坑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在村子解放前就有了很多地下党员,也秘密建立了党支部。1946年第一个村党支部秘密成立,张品是第一任党支部书记(兼组织委员)。
此后75年来,这个有着红色基因的小村庄,一直追寻着红色的足迹,老人们聊天的话题总是离不开英雄奋勇抗敌、艰苦疗伤的故事。
五代接力传承红色精神
土生土长的道德坑村人李德义从小就是听着英雄们的故事长大的。他出生在革命家庭,两个大爷都参加过解放战争。姑姑曾给他讲述过这样一个发生在他家的真实故事。1945年夏,李德义的大爷在私塾教书,一天,他带回来一名负伤的地下交通员,将他藏在家中养伤。国民党发现交通员不见后,就在李德义爷爷去种地的半路上把老人家给拦住了,将他绑在戏楼的大柱子上逼问。李德义的爷爷当然不会承认,气急败坏的国民党给老人家强灌了辣椒水,老人家仍然忍着剧痛,没有承认。国民党又到私塾找到李德义的大爷,还把讲台上的一盒印油抠出来往他嘴里塞,但同样没能逼问出交通员的去向。
李德义的父亲李清元也常给李德义讲述当年救死扶伤的往事。当时李清元家有三间北房,三间小南房,住着十多口人。为了给伤员腾出地方养伤,刚结婚的李清元在院子中间搭了个棚子住在里面,剩下的一大家子人就都挤在北房东屋里。
在李德义全家人的悉心照料下,交通员养好了伤,也顺利归了队。现在,李德义的父亲96岁,姑姑也82岁了,每每提及这段经历,老人们仍然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当时,不只是李清元一家,村里几乎家家都这样,村民们齐心协力帮着部队运送伤员、安葬烈士。各家各户的院子里都挂满了给伤员们换洗的纱布,但更让村民们感到心情沉重的是,村里每天都有伤员牺牲。
在解放战争时期,道德坑村先后收治伤员3万余人,其中因抢救无效牺牲的指战员有3000多人,目前仍有625位无名烈士长眠于后山的弘德烈士陵园中。
英雄已逝,精神永续。懂得感恩,懂得铭记,才有希望。2000年,道德坑村在村东沟门建起首座革命烈士纪念碑;2005年,宝山镇投资100多万元,将散落于周边的烈士墓地统一迁移到中心陵区;2013年,弘德烈士陵园修建项目启动,道德坑村对红色文化进行了挖掘和保护,除了配套基础设施外,还开展了陵园讲解员队伍建设;与此同时,村两委班子组织人员通过面对面对新中国成立前的老党员、将军后代进行访谈等方式,抢救式地留存红色记忆、红色故事;2016年,镇里组织道德坑村两委班子外出参观学习,回来后规划本村的红色教育基地建设,依托散落在村子周边的烈士墓建起弘德烈士陵园;2017年,道德坑村整合烈士陵园、冀热察军区后方医院展馆、后方医院遗址等红色文化资源,注册成立了北京弘德圣地红色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开发了以“十个一”为主要内容的红色体验项目,通过穿军装、听讲解、抬担架、学包扎等活动,追寻红色记忆,传承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