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申遗二十年
2021-08-02倪伟
倪伟
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泉州:宋元中国的海洋商贸中心”项目又一次被提交审议。泉州石狮海岸边的石湖码头,是有着千年历史的古渡口,曾经聚满船舶,火把彻夜长明,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叶等货物被运上船,销往世界各地,又拉回满满的外国香料、象牙、人参。明代实行海禁后,码头就沉寂了。而如今,这里成为了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
泉州启动申遗至今整整20年,其间几经波折,主題多次调整。如今,泉州作为东方第一大港的辉煌过往,将被更多人知晓。
“涨海声中万国商”
7月7日午后,郭增沛骑着一辆电动车,穿梭在泉州石狮石湖村里。他在石湖码头保护管理站上班,主要管理两个遗产点:管理站门外的石湖码头和村子另一边的六胜塔。两者都名列此次申遗的22个遗产点之列。
虽然通过挂在办公室墙上的屏幕,他们能实时看到每个遗产点8个角度的监控画面,但每隔两个小时,他要和同事轮班骑车去六胜塔巡查一遍。管理站里有三名管理员,每天都有一人睡在站里,保证24小时有人值守。
1993年出生的郭增沛是本村人,2017年在大学念完工商管理专业后,遇到石狮市博物馆招人,就应聘了这个职位。管理站是石狮博物馆下属机构,平时工作就在村里。小时候,他在老码头游泳、摸鱼、捡贝壳,在一块平缓的礁石上玩耍。20年后他才知道,这块龟背一样的礁石,曾被用作渡口长达数百年。这个由唐代航海家林銮开辟并命名的古渡口“林銮渡”,曾是外国商船进入泉州港的第一个停靠站。
泉州申遗期间,码头热闹起来,考察团不断,他讲解了四五百场。这块陪伴他长大的礁石,仿佛就要重新被世界看到。
泉州申遗的22个遗址点相当分散,从海滨到古城再到山区的窑址,最远的彼此相距近100公里。
遗产点最密集的地方是古城区。鲤城区是泉州古城所在地,一公里的涂门街自西向东贯穿古城中心地带,一千年前,儒家、道教、伊斯兰教的庙观就在这条街上做起了邻居。
涂门街西头坐落着泉州府文庙,是中国东南地区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文庙,象征着儒家文化。文庙东侧200米,有一座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伊斯兰教清净寺,仿照叙利亚大马士革礼拜堂而建。再往东100米,道教关岳庙至今香火鼎盛,信众们可以扫描二维码捐赠香火钱。
佛教的寺庙在涂门街北边一公里,泉州开元寺以中国古代最高石塔——东西双塔闻名,也是弘一法师的圆寂处。有些奇怪的是,大雄宝殿广场的须弥座下,却压着73块人面狮身石刻,有浓厚的古希腊和古印度风格,是从废圯的印度教寺搬过来用的。文庙院里石栏顶端坐着的小象,也是印度教风格。
泉州有“世界宗教博物馆”之称,10至14世纪的宋元时期,伊斯兰教、印度教、摩尼教、天主教、犹太教等外来宗教在此传播,本土的佛教、道教和民间宗教千百年来也兴盛不衰。如此众多的宋元宗教建筑保留至今,在全国极为罕见。而各种宗教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相安无事,甚至彼此交融,这在世界范围内也十分奇特。
安平桥。摄影/本刊记者王东明
现在,热热闹闹的涂门街与全国任何一个城市的闹市区并无二致,但如果时间倒回一千年前,这里满街走着各种肤色的外国人。从人口来看,国际化程度远高于现在,堪比大唐长安或美国纽约。
宗教随着经济兴盛,各宗教汇集泉州的时代,正是泉州作为东方大港的鼎盛时期。泉州的全盛时期是宋元年间。北宋中期超过明州,南宋末年超越广州,成为“东方第一大港”,与近百个国家有贸易往来。
“那是中国的大航海时代。”福建省海洋文化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泉州市政协原副主席李冀平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创造了一条自由的航海贸易之路,欧洲人来也自由,中国人去也自由。”
当时泉州遍种刺桐树,外来商人就以“刺桐城”指代泉州。意大利人雅各·德安科纳1271年至1272来到泉州,他看见秋天满城刺桐一片火红,夜里忙碌的码头火把通明,日日夜夜一片光明,写下游记《光明之城》。
在那之前,泉州的发展源自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后西晋灭亡,人口大规模南迁,其中有八个中原大姓到福建定居。流散到泉州的人怀念故土,将流经泉州的河流起名晋江。南下精英带来了中原文化,包括闽南语,就发源自古代河南话。隋唐时期,泉州继续发展成更大的城市,天宝年间(742~756年)泉州港已号称“市井十洲人”。
从唐至元,泉州影响力遍及亚欧。意大利人马可·波罗说:“商货宝石珍珠输入之多竟至不可思议。”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也说:“求知要不远万里,即使远在中国。”传说他派出两位圣徒来泉州传教,死后葬在灵山圣墓——也是此次22个申遗遗产点之一。
自明朝实行海禁以后,东方第一大港逐渐衰落,郭增沛老家的渡口被废弃。几百年后泉州再次闻名,是因为侨乡和众多运动品牌。
重新发现古泉州
上世纪90年代,古泉州被世界重新发现。1990年至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组建海上丝绸之路考察团,乘坐阿曼国王捐赠的“和平方舟”号考察船,从西至东重走海上丝绸之路。考察团在泉州待了6天。
这次考察具有标志性意义,泉州人将考察经过和考察团成员手写签名都刻在了九日山上,紧挨着千年前的那些祈风石刻,面积比最大的祈风石刻还要大数倍。古代冬夏两季,地方官主持盛大仪式,祈祷出海和回家的船只顺风顺水,并把祈风的祭文刻在山上。在这里,风比雨更重要。
这些外国人一路走一路感叹,领队迪安博士称,在泉州的考察将整个考察活动推向高潮。他将草庵遗址的摩尼光佛造像称为此次考察的最大收获。摩尼教已经在全球销声匿迹,泉州草庵竟罕见地保存着一尊摩尼教佛像,后来被用作世界摩尼教协会的会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