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病人当亲人的“逆行者”
2021-08-02鲁班石
●鲁班石
今年47岁的她,从事医护工作26年里,始终勇毅笃行“南丁格尔精神”,用爱心、细心、精心呵护着每一位病患。她历经“非典”、汶川地震、新冠肺炎疫情,是众多逆行者中的一员。她还是第48届南丁格尔奖章的获得者。
2003年,“非典”来袭时,她是所在医院第一个请战,并坚守在一线的护士。当时,亲友们担心她去一线会被感染,都劝她中途请假,但她却不肯,反而对亲友们说:“我是护士,我不做逃兵。”
2008年,汶川地震时,她还在新生儿科工作。当她不顾个人安危,把病人安全转运出来,又跑回去清理病房时,发现了监护室里还有一个患儿,就赶紧包裹好患儿,抱着患儿和氧气袋冲出了大楼。当患儿父亲接过自己的孩子后,惭愧而感激地说:“难道你不害怕吗?谢谢你,谢谢你……”
2020年1月,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她再次于第一时间提交请战申请,奔向了自己神圣的护理岗位。抵达武汉“战疫”一线后,为了不受干扰和不让家人担心,她屏蔽了家人的朋友圈,主动要求当天参战,并立即组织7名队员见缝插针地熟悉工作岗位和业务流程,确保让所有队友马上进入工作状态。
抗疫的第一天,在武汉市中心医院后湖院区,她所负责的病区从9名病人一下子陡增到30多人,楼道里咳嗽声此起彼伏,病人情绪极不稳定,有些病人甚至拒绝配合治疗,她的心情难受极了。由于隔着厚厚的防护服,说话、操作都不方便,加上因语言不通而交流不畅,在大家都感觉力不从心时,她突然灵机一动,想起了飞机上送的祝福卡,就撕下日记本上的纸张,写下了32张卡片:“病友们,您好!您一定要坚持,一定要配合,您一定行,我们会尽力救治您的……”拿着卡片的患者消除了恐惧、抗拒和悲观,还竖起了大拇指:“你们来救我们,你们真了不起,谢谢你们!”
重症区情况更加复杂,风险更大、感染的概率更高。重症患者气管插管的、戴呼吸机的、戴各种引流管的,大多生活不能自理,帮助他们吃饭穿衣、擦身翻身、端屎接尿就成了她工作的日常。为了防止患者压疮发生,她每隔2小时就给患者翻一次身。给昏迷的患者翻身时,担心患者不舒服或者意外脱管,她就先翻头和肩膀,再翻腰和臀部,再翻下肢,这样翻一次身最少要两遍才能完成。每给患者翻一次身,她都是汗流浃背,气喘吁吁,但是她从来都没有偷过一次懒。为此,她被大家称为“最爱待在病房里的护士”。
在重症病区,她还细心观察和了解每一位患者的饮食、睡眠、精神、心理等情况,以便及时进行个性化护理。她说:“我们不仅要让患者远离病毒感染,更要让他们感受到关爱。”一有时间,她就会去病房和患者聊天,经常对患者说:“现在咱们都是一家人,我就是你们的家人,你们有啥事都可以跟我说说。”她成了患者的知己、贴心人。疫情结束回家之前,她还把自己能用的东西全部送给了武汉病区需要的患者。
“战疫”期间,她经常不顾疲劳,利用工作之余的吃饭和晚上休息时间组织队友学习、交流救治护理和疫情防控业务,一个个细节、一个个流程去探讨。她的认真和严格,换来的是业务工作上患者“零投诉”,还确保了队员的“零感染”,最终圆满完成了援鄂任务。
2020年5月,她被甘肃省文明办评为“2020年第一季度甘肃好人”;同年 9月,被授予“全国抗击新冠肺炎先进个人”。前不久,她又获得第48届南丁格尔奖章。
她,就是脱亚莉,甘肃省庆阳市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护士长,一个勇于担当、待患者如亲人的医护工作者。
脱亚莉在抗疫日记中写道:“重任在肩,使命在前,国家有难,柔弱的女人也可以成为钢铁战士。”在逆行抗疫的历练中,她以柔弱的双肩和坚强的意志,担起了“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的拳拳大义,也充分诠释了“南丁格尔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