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项目电子分散评标实行的影响因素动力学分析研究
2021-08-02朱文喜郭亚宾陈赟
朱文喜,郭亚宾,陈赟
(长沙理工大学 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湖南 长沙410114)
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诸多工程项目招投标工作中积极实行电子分散评标,取得良好效果,打通了工程招投标全程电子化“最后一公里”的“堵点”、“断点”,确保了工程招投标不受疫情影响而得以顺利开展。这种“不见面”、“不接触”电子分散评标成为工程项目招投标全程电子化的关注热点。电子招投标实行以来,工程电子分散评标就成为全程电子化进程中的“断点”,除了存在技术门槛等原因外,有些学者认为实行电子分散评标由于其“不见面”、“异地评标”可能会导致监管困难[1]、法律障碍[2]、专家难以严格保密[3]、评标专家自由裁量权过大[4]等问题,还可能引发一些次生问题,如专家因未被现场监管而可能和投标人产生合谋行为[5]、他人在掌握专家CA账号密码的情况下可登录交易平台、以及评标信息可能被泄露、系统或网络原因导致评标中断、专家签名因不规范不具有法律效力等。但工程项目电子分散评标也有其优势,能破除评标专家地域限制、实现更广区域的评标专家资源共享,对进一步促进招标投标转型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工程评标能否实现电子分散评标,是推行工程招投标全程电子化中关键问题。基于此,本文运用文本分析、网络爬虫、专家咨询对工程项目电子分散评标实行的因素进行识别,构建DANP(DEMA‐TEL Analytic network process,决策实验室法的网络层次分析)与SD(System Dynamics,系统动力学)相组合的综合模型对影响因素关系及作用效果进行分析,从而有针对地提出保障电子分散评标实行的有效措施。
1 工程项目电子分散评标实行的影响因素识别
本文对工程电子评标文献进行文本分析,提炼出工程项目电子分散评标实行的初步影响因素,再对工程招投标相关网站进行数据抓取(即网络爬虫),补充初步因素,最后通过专家咨询法,对影响工程项目电子分散评标实行的因素进行筛选。
1)文本分析
以“工程电子评标(Electronic bid evaluation)”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中获得相关中文文献208篇、英文文献54篇。通过阅读文献发现,在实行工程电子分散评标过程中,主要出现制度规范化不足[6]、制度分散且实施滞后[7]、制度不健全[8]、网络环境有效性有待提高[9]、信息保密性、合谋不可抵赖性、服务平台与电子招投标未进行统筹协调、评标专家管理力度不足[10]等问题。因此可知实行工程电子分散评标存在的障碍主要包括制度、安全、管理等方面[6−12]。
针对获取的262篇文献关键词,利用Python进行分词和词频分析,并参照帕累托法则剔除次要词汇。然后选定聚类方法—Ward法对高频关键词进行聚类,结果见表1。由表1可知,目前影响工程电子分散评标实行的因素主要有智能化技术普及、第三方平台技术成熟度、专家库管理、网络安全管理、评标规则统一性、数据库管理等。
表1 高频关键词汇总Table 1 Summary of high-frequency keywords
2)网络爬虫
借助Python对招投标相关网站(如中国招标投标网、各省招投标监管网等)中就有关电子分散评标内容进行爬虫,然后利用jieba分词、gephi功能对爬虫结果进行关键词提取,可视化分析结果如图1。由图1可知,除与上述文本分析结果一致的因素外,在识别的初步因素中应补充“(平台系统与专家数据库)数据联通性”、“异常情况(管控能力)”因素。
3)专家咨询
根据初步影响因素设计调查问卷,问卷以工程电子分散评标实行中涉及技术、管理、环境、法律、人员等影响因素进行编制,并设置了补充影响因素的开放式问题。同时因素影响程度分为非常重要(5)、重要(4)、一般重要(3)、不太重要(2)、不重要(1)5个等级。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7份,有效问卷百分比为93.5%,问卷Cronbach’s Alpha=0.899>0.8,KMO检验值为0.832>0.7,符合研究基本要求,问卷样本特征统计如表2。
同时,借助SPSS21.0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因素均值、标准差和方差。当均值大于3,标准差小于0.5,方差小于0.5时认为该因素对电子分散评标实行有影响,予以保留;否则删除。观察结果可知初步因素均可保留。根据开放性问题收集到的补充因素,进行第2轮问卷调查(发放对象为第1次回复的187个专家),根据调查结果应补充“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性”(均值3.75,标准差0.435,方差0.371)、“缺乏数据标准接口”(均值3.28,标准差0.326,方差0.277)。然后对识别的因素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得到影响工程项目电子分散评标实行的因素分为4个维度(技术维、法律维、管理维、社会维)及15个具体因素,见表3。其中,技术维主要反映了工程电子分散评标技术方面的因素,法律维主要反映其相关政策与法律法规因素,管理维主要反映工程电子分散评标网络及数据管理方面的因素,社会维反映政府和公众等外部条件对工程电子分散评标的实行产生影响。
表3 工程项目电子分散评标实行的影响因素汇总Table 3 Summary of factors affect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electronic decentralized bid evaluation for engineering projects
基于第2轮问卷的数据运用SPSS21.0计算各维度因素Kappa系数,结果显示各因素Kappa系数均大于0.7,表明界定的维度因素可通过信度检验,具备一定可信度。
2 影响因素间关系分析的DANP+SD组合模型构建
2.1 基于DANP的影响因素间相互关系分析
DANP(DEMATEL Analytic network process)法是一种将DEMATEL法和ANP法相结合的方法,既能考虑各因素间相互影响的网络关系,又可将因素按原因和结果进行分类,且计算得到的因素权重比AHP更合理[13]。运用DANP分析工程项目电子分散评标实行的影响因素间相互关系的步骤如下。
步骤1:构建直接影响矩阵。设各因素之间的影响程度可分为无、较弱、一般、强、极强5个等级,采用0~4法进行判断。通过专家判断,可构建直接影响矩阵A=[aij]n×n,其中n表示因素个数,aij表示因素i对因素j的直接影响程度。
步骤2:直接影响矩阵规范化。对直接影响矩阵A进行规范化处理,得到规范化矩阵R,计算公式如下:
步骤3:计算综合影响矩阵T。令T=R+其 中I为 单 位 矩阵。可设维度因素的综合影响矩阵为TB,各维度下具体因素的综合影响矩阵为Tb。
步骤4:综合影响矩阵标准化处理。对TB和Tb进行标准化处理,得到标准化矩阵计算公式如下:
步骤5:计算未加权超矩阵。将矩阵TBλ进行转置,得到未加权超矩阵
步骤6:计算出加权超矩阵。加权超矩阵Ww计算公式如下:
步骤7:计算极限超矩阵。将加权超矩阵Ww进行乘方运算得到收敛稳定的极限超矩阵W*,即可得到因素i的主观权重w(1)i。
步骤8:计算各因素的综合权重。将各因素中心度进行归一化,并计算因素i的客观权重:w(2)i=ci/∑ci。将主观权重和客观权重进行综合集成,得到因素i的反映主客观信息的综合权重为:wi=其中a1在0~1之间,反映对主客观信息的偏好程度;如a1=0,完全取主观权重;a1=1,则完全取客观权重。
2.2 基于SD的影响因素相互作用分析
系统动力学(SD)模型认为系统的行为模式取决于系统内部结构与反馈机制,是一种研究复杂系统的定量方法模型[14]。在剖析工程项目电子分散评标实行的影响因素间的复杂因果关系基础上,结合SD模型对因素进行量化处理,构建工程项目电子分散评标实行的存量流量图(图2)。由图2和表3可设SD模型状态转移方程如下。
1)水平方程
工程项目电子分散评标的实行=m1×F1+m2×F2+m3×F3+m4×F4
其中,F1=INTEG(技术增加速率−技术减少速率,M1);F2=INTEG(法律增加速率,M2);F3=INTEG(管理增加速率,M3);F4=INTEG(社会增加速率,M4)。而Mi为维度因素的初始值,mi为其权重系数,由DANP模型(见步骤8)计算得到。
2)速率方程
根据专家咨询得到原始数据,运用Matlab对因素进行回归分析,通过对比R2值,选取一次回归函数。构建主要速率方程如下:
技 术 增 加 速 率=a1×F11+a2×F12+a3×F14+a4×F15;
法 律 增 加 速 率=b1×F21+b2×F22+b3×F23+b4×F24;
管理增加速率=c1×F31+c2×F32+c3×F33;
3 影响因素间关系及仿真分析
3.1 影响因素间因果关系分析
为分析因素间因果关系,进行第3次问卷调查(发放对象为第1次回复的187个专家),回收有效问卷176份,有效问卷百分比为94.1%,Cronbach’s Alpha=0.876>0.8,KMO检验值为0.826>0.7,符合研究要求。根据调查结果得到维度层和具体因素层的直接影响矩阵A1和A2及各因素的影响度di,被影响度ri,中心度ci及原因度hi(见表4)。根据表4中数据,将因素的原因度和中心度投射到二维坐标系中,得到影响因素因果图(图3)。同时,运用DANP计算得到维度因素和具体因素的综合权重(见表5)。
表4 影响工程项目电子分散评标实行因素的相关参数计算结果Table 4 Calculation results of relevant parameters affect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electronic decentralized bid evaluation of engineering projects
1)原因因素分析。由表4和图3可知,影响工程项目电子分散评标实行的原因因素(原因度大于零)有:智能化技术普及、缺少数据标准接口、第三方平台技术成熟度、评标规则统一性、法律支持力度、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性。因此,积极应用智能化技术、完善相关法律、强化第三方平台水平更容易促进电子分散评标的实行。
2)结果因素分析。由表4和图3可知,影响工程项目电子分散评标实行的结果因素(原因度小于0)有:异常情况管控能力、平台系统与专家数据库联通性、监管标准约束、网络安全管理、评标数据管理、专家库管理、政府监管力度、公众认知、合谋防范重视度。这些因素主要涉及管理和社会层面,在系统中更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异常情况管控能力、平台系统与专家数据库联通性、网络安全管理往往受到智能化技术普及和第三方平台技术成熟度的影响;评标数据管理、专家库管理可能会受到缺少数据标准接口、评标规则统一性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性的影响;政府监管力度、公众认知、合谋防范重视度很大程度会受到监管标准约束、法律支持力度的影响。
图3 工程项目电子分散评标实行的影响因素因果Fig.3 A causal diagram of influencing factor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electronic decentralized bid evaluation for engineering projects
3)因素重要性分析。由表5中权重系数值可知,技术、法律、管理、社会等因素影响工程项目电子分散评标实行的相对程度大体相当。同时,通过各具体因素综合权重由大到小排序,排在前面4位的因素依次为:网络安全管理、政府监管力度、法律支持力度、合谋防范重视度;说明这些因素对工程电子分散评标实行的影响程度较大。
表5 影响工程项目电子分散评标实行的因素重要程度计算结果Table 5 Calculation results of the importance of factors affect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electronic decentralized bid evaluation of engineering projects
3.2 SD模拟仿真分析
1)初始值获取。
邀请20位招投标领域专家,根据因素影响程度与重要程度等对维度初始值进行赋值,采用0~1标度法判断,得到F1(技术维)初始值为0.78,F2(法律维)初始值为0.46,F3(管理维)初始值为0.58,F4(环境维)初始值为0.56。
2)SD方程参数计算。
根据公式(4)和表5,计算得到SD方程各参数值分别为:m1=0.275,m2=0.250,m3=0.225,m4=0.250,a1=0.303,a2=0.183,a3=0.261,a4=0.253,b1=0.234,b2=0.158,b3=0.383,b4=0.225,c1=0.383,c2=0.285,c3=0.331,d1=0.364,d2=0.300,d3=0.336,e1=0.520,e2=0.480,f1=0.231,f2=0.191,f3=0.578,g1=0.530,g2=0.463,h1=0.118,h2=0.177,h3=0.705,p1=0.545,p2=0.455,q1=0.630,q2=0.370,k1=0.102,k2=0.246,k3=0.652。
3)数值仿真分析。
运用Vensim软件进行数值仿真分析,设置INI‐TIAL TIME=0,FINAL TIME=24,TIME STEPT=1,UNITS for TIME为Month,仿真结果见图4。由图4可知:
图4 工程项目电子分散评标实行影响的SD仿真结果Fig.4 SD simulation results of the impact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electronic decentralized bid evaluation of engineering projects
①技术维因素对工程电子分散评标实行的影响程度呈递增趋势,说明技术对实行工程电子分散评标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工程电子分散评标实行过程中应有智能化技术(如集成视频系统、人工智能环境识别与预警等)的高度支持,也为专家的电子分散评标建立一个独立、受监控的环境提供技术支撑。
②法律维因素对工程电子分散评标实行的影响规律表现为:前期递增,后期趋于平稳。在实行电子分散评标的前期,相关法律政策尚不完善,如存在专家身份被假冒、评标泄露等现象。但随着政府主管部门不断完善工程招投标相关法律政策:如实行评定分离,专家的评标意见只作为招标人定标的参考意见;实行暗标评审、先评技术标再评商务标、即时通知即时评标等方式避免专家与投标人合谋。不断完善的法律制度提升了电子分散评标的有效性。在实行电子分散评标后期,法律因素对其实行的影响程度趋于平稳,即说明健全的法律法规政策有利于工程项目电子分散评标的有效实行。
③管理维因素对工程电子分散评标实行的影响规律表现为:前期递增,后期趋于平稳。在实行工程电子分散评标的前期,监管部门采用对评标专家事前告知承诺制管理、事中事后核查评标意见的规范化管理、违法违规行为依法严格处罚等管理制度,同时运用区块链多点存储技术对数据进行保密管理、身份识别系统强化专家管理、人工智能环境识别与预警技术提高电子分散评标的安全管理水平,保障分散评标在安全、保密的条件下实行,都有效促进了工程电子分散评标的实行。在实行工程电子分散评标的后期,相关管理制度和模式将相当成熟稳定,其影响程度也趋于平稳状态。
④社会维因素对工程项目电子分散评标实行的影响程度呈递增趋势,说明政府、公众等社会因素对工程电子分散评标实行有正向影响作用。政府主管部门对电子分散评标越重视,公众对电子分散评标越认可,就越能有效促进电子分散评标的实行。在实行工程电子招投标过程中,政府主管部门对工程电子分散评标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监管力度不断强化,有力地推动电子分散评标的有序开展;同时,积极宣贯工程电子分散评标的政策与优势,提高社会公众的接受程度,有助于工程电子分散评标的实行。
4 结论
1)影响工程电子分散评标实行的因素包括技术、法律、管理和社会4个维度,具体为智能化技术普及、异常情况管控能力、第三方平台技术成熟度等15个因素。故在实际推行工程项目电子分散评标的过程中,可促使相关人员重点落实“放、管、服”要求和“互联网+公共资源交易”等改革政策;同时强调人员统一制度规则、加强监督管理,以此提升电子分散评标平台承载能力和服务水平,促进电子分散评标健康发展。
2)网络安全管理、政府监管力度、法律支持力度等因素对电子分散评标实行的影响程度较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可引导相关人员充分发挥交易平台设施资源和网络信息实时交互等优势条件,同时指导有关监管部门、政府法律部门合理重组业务流程,有效治理工程招投标合谋行为,保障电子分散评标过程持续推进“不断档”。
3)法律维和管理维因素对电子分散评标实行的影响规律为:前期递增,后期趋于平稳;而技术维和社会维因素的影响程度呈递增趋势。这就要求相关人员重点提升电子分散评标服务水平,实现标书电子化、评委异地化、评标远程化、管理网络化的融合,以此推动工程项目电子分散评标的有效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