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傅山:带着“偏见”看世界

2021-08-02撰文张敏

艺术品鉴 2021年19期
关键词:傅山老庄赵孟頫

撰文=张敏

“带着偏见看世界”是许知远为谈话节目《十三邀》所设的开场白,他认为,如果不是带着偏见来看世界,那么人对这个世界就没有看法。当看到明末清初奇人傅山说出那句“若奴人,不曾究得人心空灵法界,单单靠定前人一半句注脚,说我是有本之学,正是咬齫人脚后跟底货,大是死狗扶不上墙也”时,蓦然想起许知远说的“偏见”一词来。

社会心理学一般不认为“偏见”是正向的生活态度。但它是一个客观事实,因为人总是首先从自己的眼光出发去审视这个世界,艺术家尤其如此。偏见的消极与积极,区别在于是放大自己“有色眼镜”的情感倾向性还是侧重个人的理性认知能力,显然,傅山是后者。

拾人牙慧的都是死狗扶不上墙

任何一个朝代的灭亡,外力只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其本质不过是积攒在体内的旧病顽疾寻找到了一个合适的释放口,改朝换代的景象,是百年以来修修补补实在无力回天的结果。

傅山出生第四年,公元1611 年,明朝最后一位皇帝朱由检出生,但这出生的喜悦中掺杂着整个大明朝的污秽和毒气,背后则是一片末代景象:崇祯帝在位期间,朝廷党争不断,民间灾害频起,由此引发明末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爆发,内忧外患之下,李自成于1644 年攻破北京,年仅34岁的皇帝自缢于煤山。

那年,听闻起义军、清军先后攻占北京以及明亡的消息,傅山写下一句“哭国书难著,依亲命苟逃”的悲痛之词,随后拜寿阳五峰山道士郭静中为师,一为反抗清廷剃发的制度,二为于乱世中姑且保全自身。傅山入道最浅显的原因,是因为时局环境的变动。

中国的思想史、政治史上,儒家是浮在面上的,知识分子历来以修齐治平为人生理想,当入仕道路受阻或环境发生变动时,他们又会一头栽到佛道中寻求慰藉。傅山自称老庄之徒,他对老庄许多命题都做了研究与阐发,一生著书颇丰。

但如果因为朝廷易代,傅山便成为一个钻研出世之学、偶尔发发牢骚的遗民的话,那他只能是每个末代都存在的遗民现象之一,够不着“奇人”这个称号了。傅山“奇”的表现之一是他在获得道士身份后常穿着红色道袍,以示自己忠于大明王朝的决心,身在野,心在朝,这似乎不是老庄教他的。

《傅青主真像》

人物简介

傅山,汉族,山西太原人。明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六月十九日出生,双子座。

初名鼎臣,字青竹,改字青主,又有浊翁、观化等多个别名,明清时期道家思想家、书法家、医学家,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人物,有“武林高手”之称。

这里便可以引出傅山一个重要的理念,即欣赏老庄却不做“奴人”。

所谓不做“奴”,是不将自身的恐惧、期待、矛盾寄托在别人的思想上,不盲从,不守旧,对当下的环境有清醒的认知。对待老庄这样的先贤,三两句话不认同,也要反驳反驳的。

『四宁四毋』是傅山留给书法艺术的精辟理论,实际也源于道家『大巧若拙』的概念:『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推崇丑拙,见不得巧媚,这是傅山的态度。

事实上,在傅山为老子和庄子著作所作的注中便能发现许多并不“拾人牙慧”的内容,那是他对道家的一己之见,也是他的“偏见”。

《老子》第五十一章为: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盖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在这一段文字中,傅山注意到了“亭”与“毒”两个字,他认为“毒”有“禁而不犯之义”,这就为以自然而然践行“道”的态度中增加了一些“人为”的伦理的痕迹。以上只是实例之一,根据梁琳玲《傅山道家思想研究》可知,在解读“无为”概念时,傅山结合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借题发挥,将“无为”两个字分解,认为“无”是不以天下奉己,“为”是以己奉天下,扯平了“无为”与“有为”的概念,表达了其反对封建专制的政治主张。另外,他对“率天之道”的解读中还包含着强烈的民主思想,表露出自己的态度:诋毁军权、同情百姓。①梁琳玲.傅山道家思想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M].2012年

左图:傅山 《临右军书》225×83cm 中国嘉德2012秋拍中国古代书法专场 成交价:RMB 4,485,000

右图:傅山 草书诗轴 206×54cm 上海博物馆藏

左图:清 傅山《草书临阁》绢174.5×50.5cm

右图:清 傅山《草书临阁》(局部)

可见,傅山喜欢作注不仅是因为他喜欢这类文学表达方式,还是因为此种方式与自己批判和革新的精神相契合,“若奴人,不曾究得人心空灵法界,单单靠定前人一半句注脚,说我是有本之学,正是咬齫人脚后跟底货,大是死狗扶不上墙也”,顾炎武看到了这一点,因此他的评价极其精准“萧然物外,自得天机”,欣赏老庄却不做“奴”,“自得”是关键。

以不做“奴”的姿态读老庄是他的再次入道,并且是由他个人一手促成的。

我就是觉得华丽丽的不好看

批判与革新总是能够引发创造,这一点不仅表现在学术研究领域,更体现在艺术创作上,因为“创造”是艺术的立身之本。

“四宁四毋”是傅山留给书法艺术的精辟理论,实际也源于道家“大巧若拙”的概念:“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推崇丑拙,见不得巧媚,这是傅山的态度,这从他对赵孟頫的评价中可以窥得一二。

傅山书法初学赵孟頫、董其昌,作于崇祯十四年(1641 年)的《上兰五龙洞场圃记》近于宋人风范,但后来在《霜红龛集》中他又大骂赵孟頫:“行大薄其为人,痛恶其书浅俗,如徐偃王之无骨,始复宗先人四五世所学之鲁公而苦为之。然腕杂矣,不能劲瘦挺拗如先人矣。比之匪人,不亦伤乎!不知董太史何所见,而遂称孟頫为‘五百年中所无’。贫道乃今大解,乃今大不解。”傅山说自己二十岁左右的时候因爱赵孟頫“圆转流利”,遂临之,甚至到了乱真的地步,后来痛骂赵字的原因亦是因为其“遂流软美一途”。

傅山《哭子书》册 山西博物院藏 共计21 开,每开长27.5cm,宽24.3cm,前有题跋,后钤朱印,保存完好,墨色灿然。

傅山认为赵孟頫的字一一对应了“四宁四毋”中的“巧、媚、轻滑、安排”,以字如其人的说法为依据,他将这种字体特征与赵孟頫人品和身份联系了起来。

傅山20 岁临赵孟頫的时候,大明王朝还没亡,当他后来成为和赵孟頫一样的遗民时,他的人生观和审美观发生了较大的转变,他开始逐渐痛恨赵孟頫的“不作为”,因此才有“行大薄其为人,痛恶其书浅俗”一句。可以说,傅山自身审美观和人生观的重大转变是他骂赵孟頫的根本原因,而其“四宁四毋”书法理论的背后,则是一位儒者的理想主义和忠义气节在作为支撑。

说傅山是儒者并不与他“入道”相冲突,中国思想史发展到明清,儒释道早已紧密难分。况且如果傅山是完全想要避世隐匿一心向道的话,便不会推崇浩然正气的颜真卿书法了,他的小楷、大字如《逍遥游》《集古梅花诗》皆推崇颜鲁公。在《题昌谷堂记》中他还写:“作字如作人,亦恶带奴貌。试看鲁公书,心画自孤傲。”(《霜红龛集》卷18)完全一改他破口大骂的形象。

傅眉 《绿树苍山图》

“四宁四毋”一直以来都是书法界热衷于讨论的话题,有学者认为,“宁”与“毋”之间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倾向于比较程度,并不是说傅山完全不接受“巧、媚、轻滑、安排”,他早年临赵孟頫就是例子,甚至七十岁之后又重新认识到赵字的独到之处:“秉烛起长叹,奇人想断肠。赵厮真足异,管卑亦非常。”(“赵厮”即赵孟頫,“管卑”即赵孟頫之妻管仲姬,“奇人”则指赵氏夫妇。)

这样来看,傅山对赵孟頫的先扬再贬再扬就显得有些矛盾,有些难以自圆其说。事实上,“四宁四毋”的问题仅从书法史来讨论是不够的,我们需要找到的是傅山对书法背后人格推崇倾向的深层原因。

古代的知识分子从来都没有离开过对自身人格理想的追求,即使如傅山这样对皇帝不抱有幻想的:“李白对皇帝只如对常人,做官只如做秀才,才成得狂者”也要穿上红色道袍表示自己永远忠于大明。这其实是一种人格理想无法在现实中实现的矛盾,所以说,傅山并不仅仅是在挑剔书法,而是在挑剔书法背后的人格精神,他是对身处的现实环境提出了具体的时代要求。

一身“山林气”

周睿《从书—道关系看傅山的书法审美理念》认为:“明清易代,出现了非常突出的遗民现象,如果说心学后学及其流弊应该承担放纵无为清谈误国的责任,那么心学本身所树立起的道德理想和人格风范却塑造了中晚明以来儒士的精神脊梁,并且构成了极为深刻的内在凝聚力,深固了士人自身独立的传统,特别是依托民间书院制度和绅士阶层,儒学有了相对独立的传播和发展,逐渐形成民间私学与官学相抗衡的局面。”②周睿.从书—道关系看傅山的书法审美理念.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A].2005.03

心学造就了一批理想主义,这个理想主义是知识分子对人格以及世界的高度期待,而当这种理想和期待不能实现时,放纵、清谈、不问世事,便成了表象。这与入不入仕途没有关系,因为“入仕”是外部的矛盾,而拥有这种理想人格的人,问题更多出在自身内部,且这种问题又是具有超越性的,是越过“要不要入仕”这种世俗问题的。傅山便曾在科举考试中把十拿九稳的试考砸了,原因是在题为如何修身的问题之下,他通篇写的都是如何解国家种种危难的答案,后来他说:“念我弱冠时,命艺少旧习。塾题试致身,满臆河山疾。”满眼满心都是山河,根本不在意考题是什么。

在明末,思想上极具高度在行为上却又出格的读书人非常之多,徐渭为这样的例子开了先河,傅山等人紧随其后,当然,每个人的特立独行又都不太一样,个性化的标签即由此出。以那次科举考试为例,傅山的老师袁继咸便十分惋惜,傅山聪明、博学,却偏偏一身“山林气”。

“山林气”的确更符合对傅山的定位,不少翻拍的电视剧都将傅山演绎成为“武林高手”,他诗书画皆擅,还对临床医学很有研究,《辩证录》《大小诸症方论》《石室秘录》等著作皆出自傅山之手,上海辞书出版社所出《辞海·医药卫生分册》在“医学人物”中,收入上自传说中的岐伯、黄帝,下至1975 年去世的中医研究院副院长蒲辅周,约5000多年的中国中医药史上,共收中医中药学界重要人物71 人,其中山西仅有一人,即傅山。

组图:傅眉《山水花卉册》

俨然一位多技傍身、仗剑走天涯的侠客。

政治上,这位侠客结交仁人志士,在中年时期,曾经从事秘密反清活动20 余年,49 岁时被逮入狱,时长一年有余,期间抱着必死的决心绝食9 日,最终获释。晚年他与昆山顾炎武、容城孙逢奇、富平李因笃、周至李禺页、和川戴务旃、彭城阎尔梅、番禺屈大均等一大批在野的文人、学者,以及当时尚未仕清的秀水朱彝尊、新城王士祯、太原阎若璩等人交往频繁,成为“在野”思想界的领袖。73 岁时再次绝食7 日同清朝政府作斗争,拒绝参加清廷举办的博学鸿词科考试,拒绝入仕。

傅山自中年之后一直是靠亡国儒这口愤愤不平之气撑着的。

“不平之气”便是他书法上推崇颜真卿的原因,山西博物院藏有傅山的《哭子书》,这是他78 岁时,儿子傅眉死在他怀里之后他所写下的祭文,书写期间墨点、泪点糅杂在一起,涂了又改,改了又删,悲痛之心不亚于颜真卿的《祭侄文稿》。

傅山做侠客那些年,一直是儿子傅眉陪伴在左右,傅山入狱儿子就跟着一起,傅山结交志士,傅眉帮忙联络,傅山所有的激进、隐退,傅眉都照单全收。就像大文豪苏轼的背后永远站着苏辙这位弟弟一样,傅眉同样坚定站在父亲身后,他或许没有父亲那样“叛逆”的革新精神,却也是在诗书画上颇有造诣的才子。相比较来说,傅山需要傅眉远胜于傅眉需要傅山。

因此,儿子去世不到4 个月,傅山卒。

他一生对抗的清廷继续向前发展,他和他的“偏见”则留在了明清易代之际。

猜你喜欢

傅山老庄赵孟頫
傅山的“四宁四毋”
杭州六品书院作品展
临帖赵孟頫《洛神赋》
讨源皇象 规模右军 试论赵孟頫对章草的复兴
临帖赵孟頫《洛神赋》
吹响老庄全面振兴的“冲锋号”
瓜农老庄
清·傅山论书句
清·傅山论书句
迷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