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性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睡眠质量的改善效果
2021-08-02陈春珍洪彩平
陈春珍 洪彩平
(福建省闽清精神病防治院,闽清,350800)
精神分裂症是一类慢性且较为严重的精神类疾病,主要病因为大脑结构异常、遗传因素、妊娠分娩因素、环境影响因素等诱发[1]。临床针对该病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心理治疗为辅。部分患者经过治疗后可痊愈,但复发的概率较高[2]。本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针对性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睡眠质量的改善作用,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福建省闽清精神病防治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28~54岁,平均年龄(41.36±1.49)岁;对照组中男22例,女18,年龄29~55岁,平均年龄(41.45±1.63)岁。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过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经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
1.2 纳入标准 1)行为及思想迥异,思维频繁陷入混乱状态,容易产生幻觉和错觉,经常处于焦虑状态下,经过精神病病情评估后,确诊为精神分裂症患者;2)患者本人在意识清晰的情况下,对本研究予以认可,家属知悉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1)已经发展至重度精神衰退甚至精神残疾的程度,药物干预效果极差,精神长时间处于异常状态,完全无法正常沟通的患者;2)同时患有其他严重疾病者。
1.4 护理方法
1.4.1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 根据2组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给予利培酮、奥氮平、阿立哌唑等药物治疗,此外,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包含对家属进行健康宣讲,告知其睡眠护理的相关注意事项等。
1.4.2 观察组患者给予针对性护理 1)生活指导:a.精神分裂症患者平稳的状态下几乎与正常人无异,医护人员应当抓住时机,为患者讲解与精神分裂症相关的知识,指导患者积极调整或控制自身情绪,多听轻柔、舒缓的音乐。b.可指导患者养殖一些盆栽植物,通过修剪花草、泡茶饮茶等方式“修身养性”,使精神长时间处于相对轻松的状态下,尽量避免遭到刺激。c.为患者制定针对性的饮食和锻炼计划;每日锻炼强度不宜过大,应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且锻炼全过程均需有人陪同;2)心理护理:a.除了上文提到的加强患者对疾病的理解之外,还应促使患者恢复“自知力”,尽量纠正其不良行为,重点在于使患者在心理层面真正意识到行为的对与错。b.经常安慰患者,帮助患者消除自卑心理,与患者进行深度沟通,鼓励患者将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和盘托出,在此过程中应注意倾听;3)日常用药护理:a.必须按照医生开具的处方药定时定量服用,不可出现断药、停药等情况,否则会大幅度提高复发概率。b.很多患者会伴有严重的睡眠障碍,非必要情况下应尽量避免使用安眠药物,可帮助患者制订健康作息时间表,练习腹式呼吸等方式,减轻压力、提高睡眠质量。
1.5 观察指标 1)分别于护理干与前后向2组患者发放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表,评估2组患者不同时期的睡眠质量;2)分别于干预前后向2组患者发放SDS抑郁和SAS焦虑自评量表,评估2组患者不同时刻的精神状态,得分越低表明心理健康程度越好。
2 结果
2.1 2组患者护理前后睡眠质量评分比较 干预前,2组睡眠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评分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护理前后睡眠质量评分比较分)
2.2 2组患者护理前后SDS和SAS评分比较 干预前,2组SDS和S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SDS及SAS评分分别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护理前后SDS和SAS评分比较分)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感知方面的常见症状为:出现幻觉,包含幻听(耳边“响起”他人无法听到的声音)、幻视(目中所见并非现实世界)、幻嗅、幻触等[3]。在思维层面的常见症状为:出现各种形式的妄想,如被迫害妄想、自己与他人或他人与他人之间关系的妄想、嫉妒性的妄想等[4]。针对该病患者进行护理时,常规护理模式几乎无法发挥作用,因此,只能围绕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特征,制定针对性较强的护理干预方案,了解患者内心的真实想法,帮助患者平复抑郁、焦虑、狂躁等消极、不良的心绪。在此基础上,使患者正确认识药物的作用,根据医嘱定时足量服药,可有效提振精神,改善睡眠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