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思想政治协同育人的理论思考
2021-08-01陈燕玲
陈燕玲
课题项目信息:山东省应用统计学会2020山东省统计应用研究项目(2020yytjzd002)
摘 要: 社会的快速发展下,人才综合素质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人才衡量的标准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分数和文凭的衡量,品德素质的考核也融入到了人才考核标准之中。现如今,我国思政教育体系的建设,除了日常课程的体系建设之外,还注重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建立协同育人的体系,来培养学生们的思想道德意识,帮助学生们树立马克思主义思想观念,培养学生们社会主义理念。
关键词:
思想政治 理论课 日常 思想政治 教育 协同育人
前言
传统的思想教育工作,忽视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作用了,老师将提高学生的成绩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质上来说偏重于理论而缺少了实践性。学生只一味的追求考试成绩,通过记忆相关的理论知识点来取得好的成绩,而忽视了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实践课程的践行。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和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的,只有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养成良好的品行,才能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作用。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理论基础
主渠道和主阵地是围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而言的。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环境中,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两种育人途径的功能和效用有所不同,思想政治理论课侧重提升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思想品德培养过程中的理论认识问题,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侧重解决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实践中面对的现实问题,虽然途径不同,但二者的目标是一致的,它们都致力于提升大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与全面发展。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就是要充分发挥两种途径各自的优势,实现两种途径的优势互补、相互支撑、同向同行,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这既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重要表现,也是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基本要求。
1. 在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中理解思想政治理
论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育人。科学理论指导实践创新发展。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 科学理论是对事物本质规律和发展趋势的深刻阐述,理解科学理论、掌握科学理论、运用科学理论,可以不断提升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指导实践活动有序开展,从而使科学理论成为“物质的力量”。思想政治理论课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方面在教学实践中致力于提升青年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帮助青年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促进青年学生成长成才与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在理论研究中不断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寻求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有效路径。无论是教学实践还是科学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所涉及的科学理论,对于推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科学理论。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总是有局限的、不完全的,因此科学理论是具体的、发展的,它在实践的推动和检验中不断地深化。一方面,实践产生了深化理论的需要。实践总是变化发展的,在实践过程中也同样会出现各种新的问题以及新的需要,正是這些现实需要,激活了理论创新发展的内在动力,正如恩格斯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新需求,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以及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活力,对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现实指向和问题导向下实现深化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另一方面,实践是检验理论的标准。马克思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理论本身是否具有科学性、能否为实践提供科学的指导,需要在实践过程中检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以及相关科学研究能否指导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能否更好地提升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都需要得到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检验。由此可见,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需求以及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客观检验,对于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效用具有重要意义。
2. 在系统论中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思想
政治教育的协同育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与高校的内外环境紧密相连,是高校育人系统甚至是整个社会运行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育人,是坚持运用系统思维、整体思维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离不开内外环境支持。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需要整合课堂内外力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存在于课堂之内,也存在于课堂之外。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在课堂之内发挥作用,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在课堂之外发挥作用。然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影响效用绝不局限于课堂,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效用也绝不局限于课外。增强两种育人途径的育人效果,需要两种途径相互支撑、同向同行,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促进青年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坚持知行合一,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加深青年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理解和认识,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于高校育人系统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整合校内外力量。现代社会环境多元开放,人们的思维方式灵活复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不断面对和解决社会环境带来的客观挑战。这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脱离社会发展实际,应体现当代青年学生思想特征的客观实际。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要通过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理解青年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了解世界大势和国家改革发展实际,二者协同用力,共同解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的现实挑战。
综上所述,为了推动农业高校进一步发展,为社会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必须加强人力资源培养工作,以高技术、高素养人才为主,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思政理论课和日常思政教育协同作用,让全体师生全面认识马克思主义理念,并应用到日常生活工作实践中,树立正确的“三观”和岗位意识,保障高校思政教育质量,这样才能实现思政工作开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杨东.在社会生活的日常叙事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为例[J].北京教育( 德育) ,2017( 02) : 50~ 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