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学生院前急救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现状与原因研究*

2021-07-31熊利萍吴昔原吕子璇

现代医药卫生 2021年14期
关键词:知晓率心肺医学生

熊利萍,吴昔原,谢 晋,康 瑞,吕子璇,吴 坤,柳 云

(河北医科大学:1.基础医学院;2.医教协同与医学教育研究中心;3.社会科学部,河北 石家庄 050017)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居民生活方式的转变,创伤和心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城市居民院前急救和死亡的主要原因[1]。在我国交通事故所致的重度创伤患者中,约有2/3的患者因得不到有效的现场急救而在伤后30 min内死于事故现场或运输途中。有研究表明,如果“第一目击者”在专业人员到达之前立即进行心肺复苏,会使患者的生存率从10.9%提升到18.3%[2]。因此,提高第一目击者的现场急救能力迫在眉睫。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主力和后备军,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对其进行培训可以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3]。医学生具有一定的医学背景,对其进行培训则更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本研究主要了解河北医科大学学生院前急救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现状,探讨其影响因素,并对学生学习的方式和意愿进行调查,为医学院校开展急救培训提供理论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于2019年10—11月在河北医科大学临床专业大二、大三学生,以及在校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中发放调查问卷。由于大一学生还未进行医学专业学习,大四、大五的学生已经进入医院实习,均不纳入研究范围。获得有效问卷934份,有效率为100%;其中男304人(占32.55%),女630人(占67.45%);大二252人(占26.98%),大三244人(占26.12%),硕士研究生291人(占31.16%),博士研究生147人(占15.74%)。

1.2方法 基于文献回顾,根据红十字会院前急救培训课程,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1)一般资料(3个题目),包括性别、年级、专业;(2)对院前急救的态度、培训次数和获取急救知识的途径(4个题目);(3)院前急救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现状(18个题目),包括心肺复苏、创伤救护、气道梗阻和常见急救常识;(4)院前急救知识与技能掌握现状的影响因素,院前急救知识的学习需求和意愿(4个题目)。由于各题目的正确率与本身的困难程度相关,规定正确率在50%以上的题目赋值7分,正确率介于为30%~<50%的题目赋值10分,正确率低于30%的题目赋值12分,满分100分。调查问卷经检验信度值为0.907。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4.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率或百分比表示,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P25,P75)表示,2组资料急救知识与技能成绩比较采用秩和检验,多组资料急救知识与技能成绩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事后两两比较分析用SNK检验)。采用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探讨急救知识与技能成绩的潜在影响因素,检验水准(α)为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医学生急救知识与技能掌握现状

2.1.1医学生急救能力测评结果 表1表示各题目回答情况,急救时的安全意识正确率最高,为67.34%(629/934);心肺复苏抢救时间次之,为55.89%(522/934);包扎的正确率最低,为6.32%(59/934)。学生急救知识与技能成绩为29.5(14.0,56.0)分。48.39%(452/934)学生自我评价已掌握心肺复苏术,测评结果显示掌握心肺复苏术者占16.60%(155/934),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表示常用急救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中暑的知晓率最高,为87.69%(819/934);烧烫伤的知晓率次之,为85.97%(803/934);中风的知晓率最低,为47.75%(446/934)。

表1 各题目回答情况

表2 常用急救知识掌握情况[n(%)]

2.1.2不同特征学生急救知识与技能成绩的差异性分析 表3表示不同特征的学生急救知识与技能的成绩,博士研究生的平均成绩最高,与大二、大三、硕士研究生的成绩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重视程度的成绩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培训次数3次及以上的学生的平均成绩最高,与培训次数为0、1次和2次学生的成绩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急救员证的学生的成绩高于没有急救员证的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1.3院前急救培训现状 接受调查的学生中,41.76%(390/934)的学生没有接受过培训,46.47%(434/934)的学生接受过1~2次培训,11.77%(110/934)的学生接受过3次及以上培训。其中,博士研究生与硕士研究生的培训途径主要是医院岗前培训和科室培训,本科生的培训途径主要是急救队培训。接受调查的学生中,78.48%(733/934)的学生认为院前急救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很重要;69.16%(646/934)、63.70%(595/934)和60.90%(569/934)的学生分别通过网络、健康教育讲座/培训和课堂老师讲解获取急救知识。

表3 不同特征学生急救知识与技能成绩

2.1.4院前急救知识与技能的需求 89.08%(832/934)、85.01%(794/934)和80.41%(751/934)的学生想学习常见生活急救常识、心肺复苏、止血与包扎,66.81%(624/934)的学生想学习搬运与固定;85.87%(802/934)和81.26(757/934)的学生希望通过健康讲座/培训和课堂老师讲解获取急救知识,30.41%(284/934)和29.01%(271/934)的学生希望通过慕课和自己查阅资料来获取急救知识。如果学校开展急救课程,90.36%(844/934)的学生愿意参加;其中,85.87%(802/934)和77.52%(724/934)的学生参加原因分别是增加自己的急救知识与技能、更好地帮助有困难的人,46.15%(431/934)的学生因为感兴趣参加课程,26.98%(252/934)的学生参加原因是希望能成为一名急诊科医生。

2.2医学生急救知识与技能成绩的多元素分析 本研究根据不同特征学生急救成绩的分析结果,纳入培训次数、年级、有无急救员证和对急救重视程度4项相关因素,应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最终构建的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F=150.228,P<0.001),各个自变量的标准偏回归系数β如表4所示。培训次数与医学生的急救成绩呈正相关,其标准化β值最大(β=0.44),对医学生急救成绩的贡献最大;年级越高,医学生的急救成绩越高,其标准化β值为0.28;有无急救员证对医学生的急救成绩也呈正相关,有急救员证的学生的急救成绩明显高于没有急救员证的学生,其标准化β值为0.12。对急救重视程度高的学生的急救成绩也越高,其β值为0.07。

表4 急救知识与技能成绩的多元素分析

3 讨 论

3.1医学生急救知识和技能掌握水平有待提高 调查结果显示,医学生的急救知识与技能的成绩为29.5(14.0,56.0)分,说明医学生的急救知识匮乏,急救能力低下,这与宁思艺等[4]对山东某大学医学生的急救能力调查结果相似。41.76%(390/934)的学生没有接受过培训;48.39%(452/934)的学生自我评价掌握心肺复苏术,经过测评后,16.60%(155/934)掌握心肺复苏术,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肺复苏按压的位置和频率知晓率分别为38.22%(357/934)和32.66%(305/934);创伤急救四大技术止血、包扎、固定与搬运的知晓率分别为创伤急救技术中的止血、包扎、固定与搬运的知晓率分别为41.33%(386/934)、6.32%(59/934)、28.37%(265/934)与45.72%(427/934)。对于生活中常见的急救知识,中暑,烧伤、烫伤,触电和动物咬伤的知晓率均在70%以上,癫痫和中风的知晓率在50%左右。总体而言,医学生对院前急救知识与技能掌握程度较低,对常见的生活急救知识知晓率较高,对常见生活急救知识中中风和癫痫这类临床常见疾病仍缺乏足够的认识。医学生如果作为第一反映人,很难及时判断患者病情,不能承担现场急救的重任。医学院校需要加强对学生急救能力的培养,并加强对于常见病和多发病的急救知识的宣传和普及。

3.2医学高校应重视急救培训工作,并利用自身优势开展急救培训和宣传 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急救培训次数对于学生急救成绩的贡献最大,其次是年级、急救员证的有无和对急救的重视程度。而学生的急救培训次数与年级具有相关性:急救培训次数3次及以上的学生主要是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且培训途径主要是岗前培训和科室培训;接受过培训的大二、大三学生,培训次数主要为1~2次,且其培训途径主要是校急救队培训。本科阶段,学校承担急救培训任务的主要是学校急救队,导致培训人数和次数有限,这可能是大二、大三学生急救能力普遍低下的原因之一。

医学高校应充分认识到自身在急救培训工作方面的重要作用,并认识到医学生对于急救知识与技能的高需求和高求知欲。69.16%(646/934)、63.70%(595/934)和60.90%(569/934)分别通过网络、健康教育讲座/培训和课堂老师讲解获取急救知识,说明医学生获取急救知识的主要途径和场所都是学校。如果学校开展急救课程,90.36%(844/934)的学生表示愿意参加。医学高校可以整合自己的师资、场地和设备等教学资源,打造一支专业的师资队伍,完善一套针对医学生的公共急救课程体系[5-8]。同时,学校可以利用互联网,以慕课等形式进行急救理论课的部分讲解,然后集中时间,分批次对学生进行线下的急救实际操作训练[9-11]。多元因素分析显示,培训次数的增加能明显提高医学生的急救能力,因此,医学院校可以每年都开展1次培训。对于已经培训过的学生,可以在进行专业测评后,再进行第2次简化加强培训。年级与学生急救成绩呈正相关,一部分原因是学校开设了医学课程,医学知识的积累提高了学生的急救知识与技能水平。医学院校在开展急救培训时,也应考虑到学生的年级。医学生对急救的重视程度与其急救成绩呈正相关,因此,学校越重视学生的急救培训工作,学生也会相应提高急救认识和意识,从而提高自身的急救能力[12]。

校医务室应该牵头承担起对医学生急救知识、常见病和多发病的科普宣传,并联合校急救队,通过运营公众号、微信和QQ宣传、制作急救短视频、制作急救知识和常见病多发病急救小手册、海报宣传等多途径、多方式进行急救知识宣传。可在校内举办线上急救知识抢答赛,参与成绩可计入校内第二课堂成绩;也可创建校园急救文化周,集中宣传季节多发病的急救处理措施,举办校内的急救实操大赛,提高医学生对于急救的认识和实际操作的能力。

3.3联合红十字会,对培训合格的学生颁发急救员证 急救员证由红十字会颁发给经过急救培训并通过红十字会笔试和实际操作的公民,实际操作包括心肺复苏和创伤急救四大技术。多元分析显示,有急救员证的学生其急救成绩明显高于没有急救员证的学生。医学院校可以与社会急救组织如红十字会进行合作,让学校老师和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共同合作,制定培训课程,对在校内培训并通过考核的学生颁发急救员证[13]。

猜你喜欢

知晓率心肺医学生
心肺康复“试金石”——心肺运动试验
中医急诊医学对心肺复苏术的贡献
社区老年人群早期胃癌防治相关知识知晓率的调查
《心肺血管病杂志》
“心肺之患”标本兼治
提高糖尿病患者饮食健康教育知晓率
提高住院患者健康教育知晓率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
社区全科医师糖尿病三级预防知识知晓率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