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上宫金矿床深部矿石特征及金的赋存状态
2021-07-31王俊德梁会利任彧仲杜晓阳董腾飞
王俊德,梁会利,任彧仲,杜晓阳,董腾飞,张 帅,陈 雪
(1.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一地质矿产调查院,河南 洛阳 471023;2.河南省金银多金属成矿系列与深部预测重点实验室,河南 洛阳 471023;3.自然资源部贵金属分析与勘查技术重点实验室,河南 洛阳 471023 )
0 引言
近年来河南省熊耳山地区取得了良好的找矿成果[1-5],河南上宫金矿床位于华北克拉通南缘熊耳山地区西北部,行政区划隶属于河南省洛宁县,是20世纪90年代在豫西熊耳山成矿带内发现的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床[6],在该矿床周围曾先后发现并探明了虎沟、干树凹、青岗坪等大、中型金矿床,又相继在毗邻地区发现马营、铁炉坪、青铜山等金矿床或含金、银、铜、铅的多金属矿床,显示出该区域优越的成矿地质条件和巨大的找矿潜力。近年在全国“358”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上宫金矿床深部(高程+600 m~-558 m)取得重大找矿突破,新增备案金资源量50 t以上。本文以河南省洛宁县上宫金矿深部普查资料为依据,对上宫金矿床(包括上宫金矿、干树金矿、虎沟金矿、青岗坪金矿、七里坪金矿等)深部矿石特征及金的赋存状态进行分析和研究,旨在为该区的金矿找矿工作提供某些指导和借鉴。
1 区域地质背景
上宫金矿田位于华北板块南缘,华熊台隆熊耳山隆断区中部(图1)[7]。结晶基底为太古宇太华群片麻岩系,盖层为中元古界熊耳群火山岩;区域断裂带主要为近EW向的马超营断裂、NE向的康山—上宫断裂、焦园断裂等;区域岩浆活动发育,出露燕山期的花山、五丈山、金山庙等重熔型花岗岩体。区域成矿地质条件优越,矿产资源丰富,规模较大的有上宫构造蚀变岩型金矿,祈雨沟、店房爆破角砾岩型金矿、沙沟、铁炉坪银铅锌矿等[8-10]。
图1 熊耳山区域地质矿产简图(据参考文献[7]修编)
区内地层近EW向展布,出露地层主要为太古宇太华群和中元古界熊耳群,区内的断裂构造发育,大致可分为NE向、NNE向、近EW向等三组,其中NE向康山—上宫断裂的北东段纵贯全区,为主要的控岩控矿构造,区内岩浆活动最主要的表现为北东端出露的燕山期花山花岗岩体,大量研究表明花山岩体与周围金矿床形成密不可分[11-14]。
2 矿床地质特征
2.1 地层
矿区出露地层主要为太古界太华群石板沟组片麻岩和浅粒岩,中元古界熊耳群安山岩、流纹岩及新生界第四系残坡积物和松散砂砾石层(图2)。
图2 上宫金矿床地质简图Fig.2 Geological sketch map of Shanggong gold deposit
太华群石板沟组(Arsb)(斜体):分布于刘秀沟北部,分为片麻岩段和浅粒岩段。其中片麻岩段主要由黑云角闪二长片麻岩、角闪二长片麻岩、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组成,其间夹有少量浅变粒岩、斜长角闪岩,局部具混合岩化作用;浅粒岩段主要由浅粒岩、变粒岩组成,其间夹有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及少量斜长角闪岩。该组岩石倾向SWW或NWW,倾角50°~65°,南部被许山组呈角度不整合覆盖[15]。
熊耳群许山组(Pt2x)下段主要岩性为灰绿色、褐绿色玄武安山岩、安山岩类,岩石中斜长石大斑晶不发育;其次为灰红色英安岩、流纹岩和凝灰岩夹层,流纹岩分布在该段顶部。许山组上段岩性主要为灰绿色杏仁状玄武安山岩、小杏仁安山岩、安山岩类为主,致密块状安山岩和少量多斑安山岩。与下段为整合接触[15]。
鸡蛋坪组(Pt2j)分布于许山组南侧,沿熊耳山主分水岭及其北侧呈EW向延伸。下段岩性以英安斑岩、流纹斑岩、英安流纹斑岩夹安山岩为主。中段岩性以安山岩夹玄武安山岩及薄层流纹斑岩为主。上段岩性以英安斑岩、流纹斑岩、夹流纹质英安斑岩为主[15]。
第四系沿干树凹、刘秀沟、正南沟等沟谷平缓坡地分布,为残坡积物和松散砂砾石。
2.2 构造
区内断裂构造发育,根据走向及力学性质,可分为NE向、NNE向和NNW向三组。其中NE向、NNE向含金构造蚀变岩带,是矿床主要含矿构造带。NE向断裂F1为区域性断裂,是矿床主要控矿断裂。总体走向45°,倾向SE或NW,倾角45°~85°,宽度20~30 m,最宽达400 m,由F1等平行断层构成破碎蚀变带,是区内主要的控矿断裂。单条断裂沿走向、倾斜方向均呈舒缓波状,具有分枝复合现象。
2.3 岩浆岩
区内岩浆活动主要表现为中元古代的火山喷发和浅成相岩脉侵入。
3 矿体特征
上宫金矿深部分布矿脉、矿体众多,其中F1矿脉赋存Ⅰ7金矿体规模较大,为深部新发现具有代表性的盲矿体,由39个钻孔工程控制。Ⅰ7金矿体赋存高程672 m~-558 m,埋深512~1210 m,矿体长1892 m,最大延深637 m,向NE侧伏,侧伏角约40°,形态呈似板状、脉状,矿体平均走向55°,平均倾向325°,平均倾角62°,矿体厚0.53~5.66 m,平均厚1.91 m,厚度变化系数为71.9%,为稳定型,金品位为0.32~53.94×10-6,平均品位为5.14×10-6,品位变化系数123%,属较均匀型。
4 矿石特征
4.1 矿石类型
根据矿床深部矿石中金属硫化物类型、相对含量、矿物共生组合、结构构造特征,其自然类型可分为蚀变岩型矿石、碎裂岩型矿石、角(泥)砾岩型矿石和石英脉型金矿石4种类型(图3)。
图3 上宫金矿床深部矿石手标本照片Fig.3 Photos of hand specimen ores in the deep part of Shanggong gold deposit (a)浸染状构造金矿石 (b)细脉浸染状构造金矿石 (c)角砾状构造金矿石 (d)碎裂构造金矿石 (e)块状构造金矿石 (f)条带状构造金矿石 (g)黄铁矿化、硅化蚀变岩型金矿石 (h)脉状条带状金矿石 (i)泥砾岩型金矿石
蚀变岩型金矿石:为矿区主要矿石类型。矿石呈灰白、灰绿色或深灰色,隐晶质或显微粒状变晶结构,块状构造。蚀变岩型金矿石多分布于含金构造蚀变岩石中,并经强烈的硅化、钾化、绢云母化及多金属硫化物交代作用形成,浸染状、细脉状黄铁矿化和硅化蚀变越强,矿石金品位越高(图3g)。
碎裂岩型矿石:为矿区主要矿石类型。矿石呈灰、灰绿色或灰黑色,碎裂结构,块状构造。经构造应力作用破碎而成,沿碎块及裂隙充填硅钙质脉、岩粉和黏土质胶结物,细粒黄铁矿呈星点状、细脉状分布在岩石裂隙中或与方解石石英细脉伴生。由符合工业要求的蚀变碎裂岩、碎裂蚀变岩组成(图3d)。
角(泥)砾岩型矿石:为矿区次要矿石类型。矿石呈灰、灰绿色或深灰色,角砾结构,角砾状构造。在构造带中经应力作用岩石破碎呈角砾状,其间有破碎细屑充填固结或硅钙质物质胶结而成。由符合工业要求的蚀变构造角砾岩或泥砾岩组成。细粒黄铁矿呈星点状、细脉状分布在角砾中或与方解石石英细脉伴生(图3c、3i)。
黄铁矿化石英脉型金矿石:分布于矿体的顶底板附近,由符合工业要求的含金石英脉组成。顶板为方铅矿-石英脉型金矿石,局部为多金属硫化物石英脉型金矿石;底板为黄铁矿-石英脉型金矿石,其厚度不等,一般厚0.3~2 m,顶板和底板基本对称分布。该类型矿石在矿区深部分布较少(图3h)。
4.2 矿石结构
由于该矿床的构造-热液活动具有多期次、多阶段活动的特征。
矿石常见结构为自形晶一半自形晶、他形晶粒状结构、交代结构、包含结构、碎裂结构及糜棱结构等。其中自形晶、半自形晶结构和交代结构较为常见。前者表现为晚期的方铅矿、黄铜矿等矿物沿早期形成的多金属硫化物裂隙分布,两者在晶形、粒度上差别明显,黄铁矿多呈自形晶、半自形晶结构,方铅矿多呈自形—半自形、中—粗粒结构;后者主要表现为钾长石、石英交代原岩,形成交代残余和交代假象结构,方铅矿交代闪锌矿及其黄铁矿、闪锌矿及黄铁矿等,其接触界线呈弯曲港湾状,被交代矿物有溶蚀现象,有时呈弧岛状[16]。
矿石构造类型主要有块状构造(图3e)、细脉浸染状构造(图3b)、细脉状构造(图3a)、条带状构造(图3f)、角砾状构造(图3c)等。块状构造、细脉浸染状构造及角砾状构造是矿床最主要的矿石构造类型,其中块状构造表现为含量不等的黄铁矿在矿石中多分布均匀,局部石英脉中呈不规则的团块状集合体分布,细脉浸染状表现为金属矿物黄铁矿、方铅矿、黄铜矿等矿物以细脉状、等粒—不等粒的单体或集合体浸染于矿石中,为矿区常见的构造类型,角砾状构造主要出现于石英脉型矿石中,即早期形成的石英脉受构造作用挤压碎裂后被晚期的热液矿物胶结,局部发育多期次的角砾,显示矿脉由多阶段的热液活动充填而成[16]。
4.3 矿石物质组成
矿石矿物成分可划分为矿石矿物和脉石矿物两种,其中矿石矿物含量约占8%,脉石矿物含量约占92%。根据野外观察和室内岩矿鉴定,深部金矿石中发现矿物33种,其中金属矿物16种,占矿物总数的48%。脉石矿物17种,占矿物总数的52%,包括热液交代矿物、原岩残留矿物、次生矿物等。矿石矿物以金属硫化物黄铁矿为主,次为方铅矿、闪锌矿、黄铜矿、斑铜矿等。微量金矿物主要为自然金、银金矿,次为碲金矿、自然银、辉银矿。氧化矿物甚微。脉石矿物以斜长石、石英、绢云母为主,次为钾长石、方解石、铁白云石、绿泥石、萤石、角闪石等。矿物成分详见表1。
表1 矿石矿物成分Table 1 List of mineral composition of ore
矿石中主要矿石矿物特征见图4。
图4 上宫金矿床深部矿石镜下照片Fig.4 Microscopic photos of ores in the deep part of Shanggong gold deposit
黄铁矿:该矿床主要的金属矿物,呈灰黄—浅黄色,形态多为不规则状,少量可见立方体等自然晶。矿石中黄铁矿含量一般为3%~6%,分布不均匀,粒度变化大,一般粒径为0.01~0.7 mm,个别达1.6~9 mm。黄铁矿常呈团块状、条带状、细脉状或星点浸染状产于石英脉或矿化蚀变岩中,与闪锌矿、方铅矿、黄铜矿等紧密共生(图4c)。
闪锌矿:呈灰黑色、棕褐色,金属光泽,分布不均匀,一般含量1%~2%,呈他形晶,不规则粒状,粒径为0.01~0.5 mm,少数达0.3~1.2 mm,呈不均匀浸染状及不规则细脉产出,与方铅矿、黄铜矿、黝铜矿等共生,表现为闪锌矿包含方铅矿(图4b),闪锌矿交代方铅矿(图4d)。
方铅矿:主要赋存于矿体顶底板石英脉中,呈铅灰色,金属光泽,分布极不均匀,一般含量小于1%,局部富集地段含量1%~3%,呈细脉状或团块状分布,脉宽1~2 mm。晶形为立方体,呈自形、半自形粒状,粒度为0.3~1 mm,并对闪锌矿交代(图4d)。
黄铜矿:铜黄色,矿石中含量小于1%,呈他形细粒状、星散状侵染于脉石矿物及黄铁矿中,粒度为0.02~0.15 mm,并对黄铁、方铅矿有交代作用(图4a),与闪锌矿、方铅矿、黄铁矿共生(图4c),为金的载体矿物。方解石:灰白色,自形—半自形晶板条状,微细粒,已普遍绢云母化,在矿石中含量为20%~45%。
石英:呈灰白、烟灰色,矿石中含量可达8%~15%,他形粒状,多呈细脉状、网脉状分布,脉宽一般为0.3~8 mm,延伸不远,断续分布,有晚期碳酸盐细脉穿切现象,该区中晚期的石英含金性差。
4.4 矿石的化学成分
通过对16个不同矿体、不同矿石类型、不同品级的矿石样品进行化学全分析,其化学成分主要为SiO2、A12O3、Fe2O3、CaO、MgO、MnO2、TiO2、K2O,Na2O、P2O5等,wB≥90%(表2),还具有明显的富铝及高烧 失量等特征。除主成矿元素Au外,伴生有益组分有Ag、Pb、Zn、S、WO3、Mo、Te等,其中w(Ag)为2.89×10-6~591×10-6,以碲银矿、碲金银矿、银金矿及自然银、辉银矿等形式与金属硫化物、碲矿物、石英、绢云母、铁白云石等共生,分布极不均匀。
表2 矿石化学成分Table 2 List of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ore
5 金矿物特征
5.1 金矿物的种类
上宫金矿床深部金矿物中以Au、Ag、Te含量不同分为自然金、自然银、银金矿、碲金矿、辉银矿,其中以自然金、银金矿为主,次为碲金矿。自然金呈金黄色,强金属光泽,具极好的延展性,晶体形态多呈不规则他形粒状、伴有片状、浑园状、枝叉状、长角状等(图4f、4g、4h、4i)。矿石中银矿物很少见到,以碲银矿为主,次为碲金银矿、金银矿,偶见辉银矿、自然银。
5.2 金矿物的赋存状态
上宫金矿床深部金矿物形态及赋存形式分为三种:
1)金矿物充填于石英-(弱)黄铁矿阶段中脉石晶粒或粒间缝隙中,金以不规则粒状、角粒状、板片状,其形状受黄铁矿晶粒或粒间缝隙限制。
2)金矿物包于黄铁矿和脉石晶粒中,金多呈细条状、乳状、蠕虫状、堆积状。
3)金矿物大部分布于石英-铁白云石-多金属硫化物阶段的脉石和黄铁矿、方铅矿中,包于脉石、黄铁矿、方铅矿晶粒粒间中,金多呈角粒状、虫状,不规则粒状。
上宫金矿床深部金的粒度主要在0.01~0.037 mm之间,以微—细粒金[17-18]为主,次为小于0.01 mm微粒金,偶见大于0.037 mm的中粗粒金。细粒金(0.037~0.01 mm)占85.19%,微粒金(≤0.01 mm)占14.79%,中粒金(>0.037 mm)占0.02%。由统计数据可知该区自然金的粒度比较细小,详见统计表3。
表3 自然金粒度统计Table 3 StatisticalTable of grain size of natural gold mineral
5.3 金的嵌布特征
矿石中金矿物的形态复杂,分布不均匀,其赋存形式以粒间金为主,含量为68.66%,粒间金多以零星浸染状分布于石英中,呈不规则粒状、枝权状及麦麸状;次为包裹金,含量为27.24%,包裹金多以不规则粒状分布于石英及多金属硫化物内部;裂隙金相对较少,含量为4.10%,裂隙金呈微细脉状、棱角状及片状分布,形态受所处裂隙空间控制,明金颗粒在硅化强烈的矿石中可见,局部甚至沿裂隙形成明金细脉,三者嵌布状态见统计表4。
表4 自然金的嵌布状态Table 4 Distribution state of natural gold mineral
6 结论
1)上宫金矿床深部深部以原生矿石为主,矿石中矿物种类多样,主要金属矿物为黄铁矿,次为闪锌矿、方铅矿和黄铜矿,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和斜长石为主,绢云母,方解石、绿泥石等次之。
2)上宫金矿床深部矿石常见结构为自形晶一半自形晶、他形晶粒状结构和交代结构为主,块状构造和细脉浸染状构造、细脉—网脉状构造在矿石中最常见,矿石中金为主要回收金属矿物,次为银。
3)上宫金矿床深部石英和黄铁矿是最重要的载金矿物,含金矿物有自然金和银金矿,自然金为主要含金矿物。矿石中含金矿物的形态复杂,以细粒一微粒金为主,粒度多在0.001~0.037 mm之间,在矿石中分布不均匀,多以粒间金和包裹金的形式赋存于石英、黄铁矿等载金矿物中,裂隙金含量相对较少。
致谢:本文成文过程中得到同事及项目组成员的指导和建议,借此一并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