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语失物招领何以遭遇“网暴”

2021-07-30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21年18期
关键词:网暴失物招领私信

2021年3月11日早上8点,某高校本科一年级学生在教室座位抽屉里捡到一个iPad和一支苹果电子笔。他发现iPad设置为全英文,且内置多款英语应用,因此判断失主可能是留学生。基于这一推测,他发布了中英文失物招领,并在捡到iPad的座位留下了纸条,写上自己的电话和QQ 号。但他没想到,“所有的噩梦从中午开始”。11日中午,他先收到一个QQ小号的好友申请,对方直接对其进行私信辱骂。于是11日14时,他在QQ空间发布了一篇文章解释整个事件,而从当晚开始,他开始受到更多人的私信骚扰。

事件持续在多个平台发酵,有媒体发声:“用思考代替盲从,用理性沟通代替情绪表达,才能摒弃偏见。”

时评链接

双语失物招领是一张诚信和文明自信试纸

□张立

拾金不昧本来是美德,但因为捡拾者使用双语失物招领启事,却被同学扣上“崇洋媚外”的帽子,在QQ、微信上备受骚扰。人们关注和争论的焦点是,使用双语到底算不算崇洋媚外?在如此开放的当下,使用双语失物招领,又如何被确认为崇洋媚外?

但在一些人眼里,使用双语就是对外国人卑躬屈膝、崇洋媚外,降低了国人的身价。根据这样的逻辑,国内不少公共场所开通的双语广播,设置的双语交通标识等公共服务标志,在不少国际性的公共活动中,安排了外语志愿者等等,这些情况原本极大地方便了中外交流,密切了各界友谊,却都可能被这些人列入崇洋媚外的范围之中予以攻诘。

拾金不昧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应该弘扬。在归还失物的过程中,捡拾者本人具有良好的英语沟通基础,发布英语招领啟事,对于捡拾者本人而言是一件极容易的事,还可以提高物归原主的效率,何乐而不为呢?攻诘者是否可以换位思考一下,如果其本人在异国丢失东西,又不熟悉异国所在语言时,是否也期待当地人发布双语失物招领公告呢?

当攻诘者把拾金不昧者批评为崇洋媚外,这种人格侮辱,显然已经超出了个人言论表达的范畴。高校本应该坚持包容并蓄、文明平等,在出现争议时,应该文明表达,出现分歧时,应该有序交流。双语失物招领公告被攻击,让捡拾者不堪其扰,凸显出一些高校学生思想的狭隘,视界的短视,理念的滞后,完全与当下包容并蓄、文明平等、开放互利的时代潮流相违背,着实让人耻笑。

双语失物招领,体现了当下外语教育水平,也体现了捡拾者敦厚的性格、开阔的视野。对双语失物招领的攻诘,也恰恰如同一张文明自信试纸一样,试出了一些人的狭隘和自卑。这些人的言行,早已不符合时代潮流,必被抛进历史的垃圾堆里。

适用主题:思考代替盲从;爱国与文化自信;理解与宽容;文明与诚信;少一点偏见……

文本解读: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晓升中学 黄传福

角度一:爱国与文化自信。

当一张“双语失物招领”的告示因为被贴上“崇洋媚外”的标签而被失当解读时,一段拾金不昧的佳话就演变成了丑陋的网络暴力闹剧,这背后假“爱国”之名将纯粹的“失物招领”做阴暗解读,折射出的是萎缩的精神世界。高校学生有知识有文化,更应有家国意识与良好的国家心态、个人涵养,无论对同胞还是对他族,都应包容与理性。

角度二:多点理解与宽容,不让情绪伤害善良。

“拾金不昧”是良善之行,是文明社会自当倡议的美德,与身份、地位、国籍、性别皆无关系,无理的猜测与恶意攻击,不仅毫无根由,更进一步让情绪暴露自身的粗鄙与浅薄。用内心偏狭与阴暗来揣测已是不该,让充溢恶意的语言攻击消弭善良,更是贻笑大方。多点理智,多点理解,多点宽容,社会才会更加文明与美好,不是么?

学生运用示例

一张“双语失物招领”因为被恶意曲解、刻意误读而溢出校园之外,引起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折射出的是一部分人凡是事涉外国人的,便不问事理,习惯性质疑乃至习惯性扣帽子,表面的强硬和激烈暴露出的是内心的脆弱和自信心的匮乏。民族自强与文化自信并不是盲目排外,反之,全球化浪潮席卷下,每个人都应该努力奋进、积极开放、包容并蓄,这样宽容自信的民族,才能长久屹立于世界之林。

——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晓升中学 李曼儿

(编辑:关晓星)

猜你喜欢

网暴失物招领私信
Buried Post Truths
整治网暴
抖音发布关于加强网暴治理和预防的公告
拒绝网暴,从我做起
失物招领处
几等奖
悉尼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