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引经据典切忌人云亦云

2021-07-30王钟的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21年18期
关键词:治学李商隐教书育人

王钟的

“母爱无所报,人生更何求。”一首题为《送母回乡》的古体诗,在各大网站和诗词读本上广为传播,并被署名为唐代诗人李商隐所作。然而,据考证,其真实作者实际上是当代诗人寓真。令人尴尬的是,这首署名以讹传讹的诗不仅入选了大量少年儿童诗词读本,甚至被冠以“小学必背”进入各种音视频课程加以贩售。

熟悉李商隱诗歌的人,就算没有经过认真考证,大概也会对这首诗的语言产生疑窦。李商隐的作品精巧华丽,擅长用典,善于描写和表现细微的感情。例如其代表作之一《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但是,这首《送母回乡》的风格属于直抒胸臆,与李商隐的创作风格截然不同。

当然,仅以创作风格判定《送母回乡》不是李商隐所作还不充分。质疑者通过曾刊发于《人民日报》的一篇文章,以及寓真诗集中的选录,证实了这首诗是当代诗人寓真所作。对于正在接受教育的中小学生来说,如果学习了这首署名“李商隐”的诗,无疑给他们留下严肃的知识谬误——无论对认识李商隐真实的创作风格,还是深刻精准地体会唐诗文化,都是令人难以接受的。

少年儿童处于求知欲的旺盛期和学习记忆能力最强的阶段,年少时背诵的诗词,往往会留下终身记忆。基础教育阶段积累的知识,同样会影响一生的眼界和见识。因此,如果向少年儿童传输的知识本身就是错误的,其危害不容小觑。尤其是对于经典教育来说,只有坚决地维护经典的纯正性,才能原汁原味地继承和传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任何对经典文本的篡改,都是对文化先人的诋毁。

总而言之,对待经典文化的传播与教育,每个人都要保持慎重之心。这不仅是对传统文化和文化先人应有的尊重和敬畏,也是对下一代教育必须的严肃与认真。为经典之路清除杂质,才能更好地延续传统,也才能创造未来文化的繁荣。(选自光明网)

适用主题:传承经典;教书育人;治学研究……

文本解读:吉林省长春市第八中学 王瑞

角度一:传承经典,秉持审慎之心。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的意义早已不仅停留于形式上,其蕴含的精神内核,已在潜移默化中融入一代人或是整个民族的血脉之中,成为与一个民族不可分割的独特文化因子。经典文化,彰显着一个民族的人文情怀与价值观。所以,传承经典文化,不仅要心怀敬畏,更要有审慎之心,任何未经考证的撰写、道听途说的传播、坐而论道的宣讲,对经典文化都是一种戕害。如此,经典传承,若深谙其髓、远传其道,还需一分审慎与躬行。

角度二:教书育人,坚守求是之理。

《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教师肩负着传承民族文化、传播科学知识、厚植家国情怀的重要使命,秉持初心,力传薪火,需要的不仅仅是自身的高山景行,更是教书育人时的实事求是。坚守知识的纯正,探求文化的本源,方能立足当下,赓续教化,创造未来。

角度三:研文治学,贵在质疑之态。

一位教育家说:“教育就是将现成的成果和推翻成果的精神同时传授下去。”在解放思想、革故鼎新的今天,质疑精神符合时代的要求。可以说,质疑是研事治学的源泉活水,更是使人类社会前进的推动器。只有我们在学习或生活中敢于打破常规,追本溯源,纷繁的世界才会前进得更快、更好。

学生运用示例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生命影响生命,优秀传递优秀,教师只有坚守求是之理,方能培育社会栋梁之材,创造未来。中国大气物理奠基人——叶笃正凭借求是和不懈的研究,给我国“天有不测风云”的时代画上了句号。正如孔子所言:“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坚守内心对真知的求索,脚踏实地传播文明火种,这必将推动新时代的教育发展、科技进步、民族复兴!

——吉林省长春市第八中学 顾妍《教育大计,求是为真》

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根有思想的苇草。”人要想在强大的自然界中更加强大,需要的是思考,是发现,更是质疑。李贽在“理学”统治的明末清初,质疑孔子,抨击理学,成为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耀眼光芒。哥白尼在教会统治下的黑暗世界中世纪,通过观察研究,提出“日心说”,公然质疑“神创论”,成为“天文学之父”。他们,凭借善于发现、敢于质疑的精神,追寻真理,让世界得以改变。

——吉林省长春市第八中学 路云峰《学贵质疑》

(编辑:于智博)

猜你喜欢

治学李商隐教书育人
湖南省教书育人楷模
——丁德馨
嘲桃
教书育人
石榴
萧公权的治学转向
分期付款
篆刻
论李商隐《夜雨寄北》的“朦胧美”
教育家朱九思的治学观
试论民办高校教书育人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