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东风御柳斜
2021-07-30王冠
王冠
马上就要到清明节和寒食节了。小读者对清明节都很熟悉,但提到寒食节,有人可能就比较陌生了。寒食节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其历史可以追溯到2600多年前。歷史上,寒食是一个重大的节日,尤其是唐代,清明和寒食合一假期最长可达6天。唐代诗人韩翃在《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幕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可见唐对寒食的重视。
为何“寒食”
寒食节,顾名思义,是一个吃“寒食”的节日。那么,人们为什么要吃已经冷掉的食物呢?
相传春秋时期,晋国的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在外。一天,他逃到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可是附近又找不到任何可以吃的东西。此时,跟随他流亡的臣子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重耳喝了,重耳这才渐渐恢复了精神。后来,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从自己腿上割下来的,不禁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成了晋国的国君——晋文公。即位后,他重重赏赐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却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收拾好行装,带着母亲,悄悄地到绵山隐居去了。
消息传来,晋文公才想起介子推,他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不知所踪。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却始终没有看到介子推的身影。大火熄灭,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被烧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不已。为了悼念他,晋文公下令,在介子推的忌日“禁火寒食”,这就是寒食节。
当然,上面只是一个传说。据考证,寒食节起源于我国古代的“改火”习俗。每年春季,天气干燥,人们保存的火种极易引发火灾;同时,春雷也是引发火灾的原因之一。因此,人们会在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把所有保存的火种熄灭。这一天,人们没有火种,只能冷食,所以寒食节又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
清明寒食大不同
清明节和寒食节本来是两个不同的节日,为什么有人会把这两个节日弄混呢?除了这两个节日的日期相近,还有其他原因吗?
我们上文讲到寒食节的传说时,讲到介子推被烧死在绵山。相传,装殓介子推的尸体时,人们在树洞里发现了一封血书,上面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他们发现介子推坐着的老柳树死而复活,晋文公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其实,在以前的历法中,寒食节在清明的前两天。直到清初,德国传教士汤若望对中国的历法进行了改革,寒食节被定在了清明节的前一天。而我们现在用的二十四节气就是沿袭了汤若望的历法,因此,寒食节也就固定在清明节的前一天了。
因时间上和清明节接近,寒食节后来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等风俗。在我国,寒食之后重新生火,是一种辞旧迎新的过渡仪式,透露的是季节交替的信息,象征着新季节、新循环的开始。后来则有了感恩的意味,更强调对过去的怀念和感谢。
尽管二者在时间、内容上都很相似,但它们并不是一回事。首先,它们的功能是不同的。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一般在公历4月5日前后,是农耕节气。寒食则是一个民俗节日,着重各项活动。其次,节日的主题也不同。寒食怀旧悼亡,清明求新护生,一阴一阳,一息一生,二者有着密切的配合关系。禁火是为了再次生火,祭亡是为了佑生,这是寒食与清明的内在文化关联。唐玄宗时,朝廷曾以政令的形式将民间扫墓的风俗固定在清明节前的寒食节。由于寒食与清明在时间上紧密相连,后世,扫墓习俗又逐渐由寒食顺延到了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