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伟大实践孕育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
2021-07-30郑有贵
郑有贵
伟大实践孕育理论创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系统论述了脱贫攻坚实践中形成的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即“七个坚持”:坚持党的领导,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强政治和组织保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坚持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形成脱贫攻坚的共同意志、共同行动;坚持精准扶贫方略,用发展的办法消除贫困根源;坚持调动广大贫困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脱贫内生动力;坚持弘扬和衷共济、团结互助美德,营造全社会扶危济困的浓厚氛围;坚持求真务实、较真碰硬,做到真扶贫、扶真贫、脱真贫。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深刻揭示了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的制胜之道,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指导性、针对性。
坚持党的领导
脱贫攻坚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对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越是进行脱贫攻坚战,越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脱贫攻坚战考验着我们的精神状态、干事能力、工作作风,既要运筹帷幄,也要冲锋陷阵。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坚定信心、勇于担当,把脱贫职责扛在肩上,把脱贫任务抓在手上,拿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概,鼓起‘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劲头,攻坚克难,乘势前进。”“各级领导干部要从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从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高度出发,保持顽强的工作作风和拼劲,满腔热情做好脱贫攻坚工作。”
党的坚强领导为脱贫攻坚提供了根本的政治和组织保证,是脱贫攻坚的“定盘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坚持发挥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落实脱贫攻坚一把手负责制,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坚决响应党中央号召,尽锐出战,不负人民,以热血赴使命、以行动践诺言,在脱贫攻坚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呕心沥血、建功立业。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摆脱贫困,是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梦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明确脱贫攻坚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回答了脱贫攻坚的价值和目标取向问题。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是中国共产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1986年3月28日,邓小平会见外宾时指出:“我们的政策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以带动和帮助落后的地区,先进地区帮助落后地区是一个义务。”1999年6月9日,江泽民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指出,“农村贫困群众最盼望、最着急的就是吃饱穿暖,进而过上比较富裕的日子。帮助贫困群众实现这个愿望,是党的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最实际的体现。”2011年11月29日,胡锦涛在中央扶贫工作会议上指出,“把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尽快实现脱贫致富作为首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最牵挂的是困难群众。2018年11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改革开放与中国扶贫国际论坛的贺信中指出,我们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确保到2020年消除绝对贫困。他强调,“我们要牢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看贫困老乡能不能脱贫”,“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生动地明确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向的目标体系和政策体系,厘清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抓的重点、要补的短板、要强的弱项的工作布局。
进入新时代,针对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实际,特别是还有几千万贫困人口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如果贫困地区长期贫困,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群众生活长期得不到明显提高,那就没有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那也不是社会主义。”这些重要论述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内涵,增强了脱贫攻坚的自觉和使命担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把群众满意度作为衡量脱贫成效的重要尺度,集中力量解决贫困群众基本民生需求,使脱贫攻坚的阳光照耀到了每一个角落。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标志着党在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又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
坚持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
脱贫攻坚要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形成脱贫攻坚的共同意志、共同行动,回答了脱贫攻坚如何聚集力量的问题。
在容易脱贫的地区和人口已经解决得差不多的情况下,脱贫攻坚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要解决的是贫困程度更深、减贫成本更高、脱贫难度更大的贫困人口,采用常规思路和办法,按部就班地干,难以按期完成脱贫任务。2015年6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部分省区市扶贫攻坚与“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坚持党的领导,发挥社会主义制度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这是我们的最大政治优势。
脱贫攻坚要形成共同意志、共同行动。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優势,广泛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以及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向贫困宣战,举国同心,合力攻坚,党政军民学劲往一处使,东西南北中拧成一股绳。千千万万的扶贫善举彰显了社会大爱,汇聚起排山倒海的磅礴力量,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攻坚难题,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力。
坚持精准扶贫方略
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明确坚持精准扶贫方略,用发展的办法消除贫困根源,回答了脱贫攻坚要什么样的科学路径和持久动力的问题。
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2015 年 11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全面论述了精准扶贫方略,强调要做到“六个精准”,即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随着“精准扶贫”理念的贯彻,坚持对扶贫对象实行精细化管理、对扶贫资源实行精确化配置、对扶贫对象实行精准化扶持,建立了全国建档立卡信息系统,确保扶贫资源真正用在扶贫对象上、真正用在贫困地区;打出了一套政策组合拳,因村因户因人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真正发挥拔穷根的作用;下足绣花功夫,扶贫扶到点上、扶到根上、扶到家庭,防止平均数掩盖大多数。精准扶贫方略是扶贫理念和方式的创新,明确了脱贫攻坚的科学路径,回答了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等问题。
用发展的办法消除贫困根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紧紧扭住发展这个促使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第一要务。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坚持把发展作为解决贫困的根本途径,改善发展条件,增强发展能力,实现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帮扶转变,让发展成为消除贫困最有效的办法、创造幸福生活最稳定的途径。
精准扶贫方略为世界减贫事业提供了重要经验。2018年,第七十三届联合国大会将“精准扶贫”等理念写入关于消除农村贫困问题的决议。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表示,精准扶贫方略是帮助贫困人口、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设定的宏伟目标的唯一途径,中国的经验可以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有益借鉴。
坚持调动广大贫困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靠的是广大贫困群众激发了奋发向上的精气神,艰苦奋斗、苦干实干、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的精神。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明确坚持调动广大贫困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脱贫内生动力,回答了脱贫主体是谁和如何使脱贫具有可持续的内生动力的问题。
脱贫必须摆脱思想意识上的贫困,激发脱贫主体的内生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扶贫先要扶志,要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摆脱贫困首要并不是摆脱物质的贫困,而是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转化成脱贫攻坚的强大动能,贫困群众的精神世界得到充实和升华,信心更坚、脑子更活、心气更足,发生了从内而外的深刻改变。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目标,强调不仅仅要解决贫困群众的物质生存问题,更重要的是要提升精神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而赋予贫困治理超越温饱目标和面向美好生活的新内涵。
坚持弘扬和衷共济、团结互助美德
“人心齐,泰山移。”创造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这一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靠的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在这场前所未有的脱贫攻坚战中,激发了全社会向上向善的正能量,合力拔穷根、携手奔小康,彰显了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同甘共苦的团结伟力。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論明确坚持弘扬和衷共济、团结互助美德,营造全社会扶危济困的浓厚氛围,回答了如何充分发挥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弘扬美德、凝聚社会大爱,广泛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扶贫善举,众志成城实现脱贫攻坚目标。
推动全社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民族守望相助、和衷共济、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引导社会各界关爱贫困群众、关心减贫事业、投身脱贫行动。2014年,首个扶贫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指出,我国将每年10月17日设立为“扶贫日”,并于今年第一个扶贫日之际表彰社会扶贫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一步部署社会扶贫工作,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向贫困宣战,继续打好扶贫攻坚战,具有重要意义。
推动东西部地区协作实现互利双赢、共同发展。2016年7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上指出,新形势下,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要注意由“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实现互利双赢、共同发展。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的大战略,是加强区域合作、优化产业布局、拓展对内对外开放新空间的大布局,是实现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大举措。
坚持求真务实、较真碰硬
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明确坚持求真务实、较真碰硬,做到真扶贫、扶真贫、脱真贫,回答了脱贫攻坚要以什么样的作风加以实现的问题。
突出实的导向,着力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贫困地区调研的目的时指出,我到这些地方调研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尤其要拿出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发扬钉钉子精神,锲而不舍、驰而不息抓下去。”
实行最严格的考核评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建立年度脱贫攻坚报告和督查制度,加强督查问责,把导向立起来,让规矩严起来。“对省级党委和政府脱贫攻坚工作成效进行考核,是倒逼各地抓好落实的重要手段。考核不能走过场,不能一团和气。考核不严格,对问题不较真,等于鼓励敷衍了事、弄虚作假。”
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是在立足我国国情、把握减贫规律而成功走出中国特色减贫道路中形成的,系统回答了脱贫攻坚的政治和组织保证、价值和目标取向、力量和制度支撑、路径和动力持久、主体和内力激发、美德和力量凝聚、务实和求真作风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深刻揭示了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的制胜之道。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是我国脱贫攻坚伟大实践的理论结晶,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作者:中国社科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经济史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责任编辑:肖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