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一國兩制”之本 促澳門可持續發展
2021-07-30海潮
海潮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100年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矢志奮鬥,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了中國人民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譜寫了氣吞山河的壯麗史詩。中國共產黨的百年歷程是中國共產黨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的光輝歷程。
百年共產黨帶給澳門的啟示
中國共產黨的百年歷程對澳門今天和未來的發展具有重要指導和啟示性的意義。這主要包括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堅持人民為中心。為了人民、依靠人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中國共產黨的宗旨,也是中國共產黨取得成功的秘訣。澳門在推進“一國兩制”實踐的歷史進程中,應當繼續堅持急民之所急、想民之所想、謀民之所謀,堅持聚焦居民訴求和民生建設,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
第二,堅持實事求是。實事求是是中國共產黨在各個時期取得成功、實現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的重要法寶和主要原因。推進澳門“一國兩制”事業行穩致遠,應當始終堅持實事求是精神,堅持從澳門自身情況、自身特色和自身優勢出發,將有澳門特色的“一國兩制”實踐繼續推向深入。
第三,堅持理論創新。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立足中國問題、中國實際和中國國情,不斷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理論成果指導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不斷進行理論創新,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理論、制度和文化。“一國兩制”是澳門保持長期繁榮穩定的最佳制度,在推進澳門特色“一國兩制”事業中,應當始終堅持和發展“一國兩制”,堅持理論自信和理論創新,與時俱進地解決“一國兩制”實踐中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
“一國兩制”的作用和意義
“一國兩制”既是國家和平統一的制度安排,也是國家治理體系的制度創新和國家發展格局的制度優勢。提及“一國兩制”在澳門回歸和推行過程中發揮的作用,我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面值得總結:
第一,成功解決了歷史遺留問題。澳門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16世紀中葉以後被葡萄牙逐步佔領。中國政府按照“一國兩制”構想,通過和平談判,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實現了長期以來中國人民收回澳門的共同願望。
第二,構建了澳門回歸後的治理體系。回歸是憲制秩序的革命性轉變,澳門重新納入統一的國家治理體系。“一國兩制”構建了澳門特別行政區治理體系的基本框架。社會主義制度和資本主義制度在一個國家裏長期和平共處、互相借鑒、共同發展,這樣的制度安排是地方自治制度和國家治理方式上的一個前所未有的創新,這在中外歷史上也是少見的。
第三,形成了有澳門特色的“一國兩制”實踐。澳門回歸前百業凋敝、治安不靖、人心浮動。澳門回歸後立足於本地特點和自身優勢,持續鞏固愛國愛澳基礎,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社會大局保持和諧穩定、民生福利明顯改善,各項事業全面進步,形成了有澳門特色的“一國兩制”實踐,為澳門發展開闢了廣闊空間。
中央政府在澳門開展的“一國兩制”成功實踐,具有重要的意義。
它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證明了“一國兩制”的科學性和強大生命力。“一國兩制”是在中國國情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礎上提出的,不僅解決了歷史上遺留下來的領土問題,還實現了原先對立的社會主義制度和資本主義制度在一個國家內和平共處、互相借鑒、共同發展的局面。澳門的發展充分說明,“一國兩制”是辦得到、行得通、得人心的。
第二,助力國家發展和民族復興。“一國兩制”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組成部分。澳門發展本身是國家發展的一部分。“一國兩制”在澳門成功實踐,必然要求澳門在依靠國家、建設國家和融入國家的過程中實現自身更好發展,助力國家發展和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程。
第三,對將來解決臺灣問題起到示範作用。“一國兩制”本身是針對臺灣提出的,雖然現在有些臺灣政治人物和部分民眾對“一國兩制”不了解、不理解、甚至誤解,“一國兩制”政策在臺灣遭到汙名化,但是澳門“一國兩制”成功實踐,必然對將來解決臺灣問題起到參考作用、示範作用。
第四,具有國際意義。“一國兩制”是中國的一個創舉,體現了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中國智慧。澳門“一國兩制”的成功實踐,為國際社會解決類似問題提供了中國經驗、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
“一國兩制”值得總結的經驗
澳門回歸20多年來的發展被譽為中國“一國兩制”成功實踐的典範,這其中值得我們可總結的成功經驗主要有以下四點:
一、堅守“一國兩制”根本宗旨。“一國兩制”的根本宗旨是維護國家的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維護特區繁榮穩定。澳門特別行政區於2009年制定《維護國家安全法》,率先完成基本法第二十三條立法;2016年在立法會選舉法修改法案中增加“防獨”條款;2019年1月順利完成對本地立法《國旗、國徽及國歌的使用及保護》的修改,切實維護國家象徵和標誌的尊嚴。澳門回歸後經濟快速發展、社會和諧、政治穩定、民生改善。澳門的經驗說明,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與保持澳門特別行政區長期繁榮穩定是有機統一的。澳門“一國兩制”成功實踐的經驗啟示有很多,最基本的就是堅守“一國兩制”根本宗旨,嚴格按照憲法和澳門基本法辦事,正確處理中央和特區的關係。
二是全面落實愛國者治理原則。愛國者治理是世界通例,是“澳人治澳”的精髓和邏輯要求,也是“一國兩制”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在以愛國者為主體的“澳人治澳”基礎上,才能有效確保澳門社會大局穩定和諧、特區政治體制有效運作,才能有效建設以憲法和基本法為共同基礎的憲制秩序。澳門回歸後,致力於鞏固“愛國者治澳”良好局面,不斷完善維護國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執行機制,完善有關行政長官和立法會的選舉制度,培養政治人才,確保“一國兩制”事業後繼有人。從澳門特色“一國兩制”成功實踐的經驗可見,“一國兩制”成敗的關鍵,在於特區的管治權是否掌握在堅定的愛國者手中。
三是堅持發展是硬道理,堅持在發展中解決問題。澳門回歸後,積極配合國家發展戰略,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積極推動澳門與內地的各項合作事業。中央將澳門的發展納入國家發展規劃,並批準實施《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橫琴總體發展規劃》等,批准廣東省與澳門特別行政區簽署《粵澳合作框架協定》。2018年澳門與香港、廣東和國家發改委簽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2019年2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公佈。澳門還與國家有關部委、廣東省以及其他各省市、地市級政府簽署了有關環境保護、教育、醫療衛生、經濟合作等方面的合作協定。澳門正在繼續探索抓住粵港澳大灣區和“一帶一路”建設的機遇發揮自身優勢、促進自身發展。
四是將憲法基本法宣傳作為全社會共同工作。憲法和基本法共同確立了澳門特別行政區的憲制秩序。澳門特區宣傳憲法基本法成效顯著,嚴格按照憲法和基本法辦事有高度社會共識。澳門特區政府和社會各界持續不斷地舉辦各種宣傳和研討“一國兩制”和基本法的活動,使“一國兩制”與基本法深入人心。澳門組織高素質專業人員成立了基本法研究隊伍和宣傳隊伍,政府、社會各界都將基本法宣傳作為一個重要任務來完成。2014年全國人大常委會設立首個國家憲法日。現在又在原來宣傳基本法的基礎上,對憲法宣傳工作作了很多新探索,形式生動,內容豐富,逐步樹立起憲法在特別行政區的最高法律地位。
空間和人才是澳門發展瓶頸
關於“一國兩制”在澳門實踐過程中存在的瓶頸性問題,行政長官賀一誠先生在其2019年8月發表的參選政綱“協同奮進、變革創新”已經有明確闡釋,“我們還要清醒地看到澳門發展中存在的不足、問題和矛盾。尤其是澳門的經濟結構單一、土地資源和人才資源緊缺,危機意識和競爭能力相對薄弱,為新形勢下澳門特別行政區的繁榮穩定和長治久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新的挑戰。”
發展是第一要務。實現澳門更好發展,歸結起來,瓶頸問題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即發展空間問題和發展人才問題。
發展空間問題。澳門地狹人多,是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之一。土地空間不足極大地制約了澳門的發展。幾十年來,澳門一直以填海擴大土地面積,但仍面臨著發展空間不足的問題。解決澳門的發展空間問題,應當要有“空間位移”、“借巢生蛋”的先進理念,通過有效的區域合作解決本地空間不足問題。目前,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的加快建設,粵港澳之間的合作空間巨大,不少政策都為澳門的多元發展指明了方向和提供了機遇。當前正在推進的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的建設,將為澳門多元經濟發展提供了平臺、改變長期單一的產業結構及為澳門青年提供了新的就業領域和機會,為澳門長遠發展開闢廣闊空間。“澳門新街坊”綜合民生項目已啟動建設,不日便可為合資格的澳門居民提供新家園。
發展人才問題。人才是第一資源,但澳門人才問題長期處於培育不足、外部輸入不夠的情況。人才短缺問題無疑對澳門深度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實現經濟適度多元發展造成較大制約。目前,澳門著力於四大產業發展,即大健康產業、金融產業、科技產業及文化基地。其中,大健康產業以中醫藥發展為抓手、金融產業以證券和保險業為切入點、科技產業以四個國家重點實驗室為依託、文化基地方面則將落實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提出的“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澳門在融入大灣區建設的過程中,一方面要搭建平臺,創造人才競出、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社會機制和氛圍,並立足於本澳的人才優勢,根據四大產業政策為澳門培養和儲備人才,另一方面,需要優化澳門的人才引進制度,加快高端人才和緊缺人才的引進,為澳門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提供人才保障。
加快推進橫琴粵澳深度合作
粵澳深度合作橫琴開發,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要內容,不僅對廣東發展事業和進一步改革開放有積極意義,而且對澳門意義重大,是國家支持澳門經濟適度多元化、保持澳門長期繁榮穩定發展的一項重要舉措。
“一國兩制”本身就是思想解放的產物和體現。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過程中,在進一步推動澳門與內地的合作過程中,應當充分發揮澳門“一國兩制”本身的制度優勢,大膽闖和大膽試。澳門本身是自由港,實行自由貿易政策及低稅政策,不實行外匯管制,有規範的市場制度及金融體系,為單獨的關稅地區,可在經濟、貿易、金融、航運、通訊、旅遊、文化、科技、體育等適當領域以“中國澳門"的名義,單獨地同世界各國、各地區及有關國際組織保持和發展關係,簽訂和履行有關協。澳門應當充分利用這些有利條件,進一步解放思想,破解澳門與內地發展的目前一些不合理不必要的制度障礙,在務實的基礎上,大膽闖,大膽試,逐步推進,創新和深化“一國兩制”理論和實踐。
目前廣東橫琴自貿片區的開放平臺功能方面本身還存在著“空間不足、開放度不夠、規制對接不深入”等問題,可以通過粵澳深度合作,推進澳門人流與車流自由出入整個橫琴島,探索實行“澳企澳制”、“澳企澳稅”、“澳企澳管”,無縫對接澳門“一國兩制”,進一步助力澳門多元發展和可持續發展,推進大灣區建設,服務國家全面改革開放大局。
憲法基本法宣傳教育
須持之以恆
澳門回歸後,憲法基本法宣傳教育已取得一定成果和經驗,然而,憲法基本法宣傳教育是一項長期性的基礎工作,必須持之以恆,絲毫鬆懈不得。關於下一階段的憲法基本法宣傳推廣工作,我認為:
第一,加強憲法基本法教育的整體性。將憲法基本法作為一個整體進行學習、推廣和研究。既不能用憲法來否定基本法,也不能用基本法來否定憲法,維護憲法和基本法共同確立的憲制秩序。只有在憲法和基本法共同保障下,“一國兩制”事業才能行穩致遠。
第二,加強憲法基本法教育的廣泛性。將憲法基本法教育和中國近代史、國民教育、國家安全教育、以及學校的通識教育有機有效地結合起來。中國憲法是中國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產生和發展起來的,要將為什麼形成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中國憲法體制的道理講清、講明、講透。
第三,加強憲法基本法教育的時代性。憲法基本法本身都是時代的產物,也必須在時代中獲得正確的認識和發展的動力。中國現行憲法自1982年以來,已經進行了多次修改,體現了與時俱進的時代精神。基本法實施以來,附件一和附件二得到了修正,全國人大常委會還根據憲法和基本法作出了多個解釋和決定。粵港澳大灣區為“一國兩制”發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和時代空間。只有圍繞憲法基本法教育的時代性,才能使憲法基本法的宣傳推廣做到接地氣,充滿飽滿時代精神,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