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丰红宫和一个讲解员的故事
2021-07-30梁军施培养
梁军 施培养
海丰的夏夜,街道分外璀璨。红的海洋蜿蜒数里,热烈喜气的中国红代表红色政权,金黄色则象征吉祥丰收,整条文化街与彭湃烈士设计的红黄相间的红场大门相为呼应、融为一体,衬托出红宫红场独一无二的历史地位。
红宫原为建于明代的海丰学宫,1927年11月18日至21日在这里召开县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成立海丰苏维埃政府。会场四周和街道墙壁都刷成红色,会场内用红布覆盖墙壁,因此把学宫改称“红宫”。此后,革命政权的许多重要会议都在这里召开。
红宫东侧的红场旧址,原为“东仓埔”,占地22000多平方米。海丰苏维埃政权成立后,彭湃同志号召在此地兴建红场大门和司令台。大门门额上浮塑“红场”二个大字,两边浮塑“铲除封建势力,实行土地革命”的对联,红场中央设有传声台。
红宫的大成殿室内墙上悬挂的马列像,还有那一排排摆放整齐的矮凳。在这里,红色的墙壁,红色的柱子,红色的屋脊,这里依然弥漫着当年的红色气氛。
大成殿的一面旗帜尤其夺目,这面党的旗帜,是我党八七会议时期的旗帜,它的原件是国家一级保护文物。我们现在看到的旗帜就是镰刀和斧头还有一个星,镰刀斧头就是工农联盟,因为1927年党的八七会议决定废除了国民党的青天白日旗。以前国共合作是挂他们的旗帜,现在中国共产党有了自己的旗帜,明确提出了工农联盟,镰刀斧头,星代表无产阶级先锋队。
时间穿越回到那个烽火岁月,当时的报刊是这样报道的:“海丰各处农民工人以及贫苦民众……兴高采烈……鼓乐喧天,较之旧历新年的快乐,当更快乐得数百倍,人人喜形于色,欢呼欲狂……到开代表会的那一天,更有番特别的情景,自会场以至各马路以及各机关,都是红灯红旗彩照耀满目,而各马路上的清洁齐整,均由民众自动的扫除得一尘不染,诚有天下升平万民乐业的景象。”
每当讲起这段历史,罗晓梅的眼眶总是浮现出泪光,这些介绍她已经不记得重复过多少遍了。2000年担任纪念馆讲解员以来,罗晓梅始终充满热情,把弘扬彭湃精神、传播红色文化作为使命担当,以过硬的解说功底、丰富的历史学识、良好的形象气质,不遗余力地向来自全国各地的宾客讲述发生在海陆丰这块红色大地上的革命斗争历史,被评为“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工作者”。
一头短发,一身正装,浑身透露出干练的气质。讲起彭湃革命故事时,她两眼发光,嘴里滔滔不绝。这位出生在重庆的“辣妹子”总能引来不少游客聚精会神的目光。
当纪念馆举办业务培训时,她反复观看解说辅导录像,光笔记就有几十册。“解说是活的语言艺术。”不仅要掌握好基本理论,还要有解说临场感,培养场上定力。除了在工作中与同事演练切磋外,回到家后,其丈夫与小孩也被她拉来当听众,请他们边听边提意见。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训练,她很快掌握了讲解本领,短短一年时间便成为了纪念馆的讲解骨干。
罗晓梅通过查阅全国各地的资料,对彭湃同志在中国革命斗争史上的贡献作了进一步的创新性研究,独立系统地编写出红宫红场旧址、彭湃故居、得趣书室等多处红色遗址的旅游版、详细版讲解词,以及几十万字的多种类型的讲座稿。此外,她还对现红宫红场、彭湃故居陈列的个别地方提出了自己的修改建议,积极开展“传帮带”,培育了一批“红色文化小小讲解员”,让青少年走进海陆丰革命历史,接受爱国主义教育,让海陆丰革命精神代代相传。
“彭湃等革命先烈光辉的一生,涉及了军事、教育、村官、农村、金融等,我立志要做一名学者型讲解员,就必须把上述这些涉及的方方面面都进行深入了解,然后根据前来参观的客人的不同身份和他们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不同角度的讲解。”罗晓梅认为,只有因人而异制定不同的讲解内容,才能让彭湃精神和红色文化从纪念馆走向社会,从书本走入大众人心。
罗晓梅带着我们走到伫立在红场左边的一面纪念墙时,停下了脚步,纪念墙上是海陆丰革命烈士英名录,一共是4883名烈士的名字。
“这是在战争时期牺牲在海陆丰大地的英烈,其实还有更多的沒有名字的无名英雄。”罗晓梅说,每次经过这里,他们都在激励着我前行,不敢由丝毫怠慢。“我是一名普通的海丰群众,可我明白这份工作有很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我不能让烈士们的血白流。”
20年来,罗晓梅耳闻目睹了红宫的变化。她高兴地说:“现在来参观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了,而且外地的干部群众也络绎不绝。”
海丰人对红是情有独钟的,“红”是文化、是精神、是灵魂,是红色海陆丰的生命之红、奋斗之红、进取之红,它承载着海陆丰人民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像红城中学、红城电影院、红城大厦、红城大道……红宫红场、红花地水库,赤坑、赤石、赤岸河,这一个个赤红的名字是最好的见证。
这条有着特殊历史意义的街道,是一条唤起海丰人民灵魂深处永恒记忆的街道,也是全国独一无二的红色文化街。这座曾经有着“东方小莫斯科”之称的城市,是一座历经腥风血雨百年沧桑,仍屹立在东方之上的红城。一条街复兴了一座城,海丰之红,正是中国之红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