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9/2020年冬春季长白山区气象条件对人参越冬及幼苗影响分析

2021-07-30袁福香晏晓英

气象灾害防御 2021年2期
关键词:土壤温度气象条件长白山

袁福香 穆 佳 晏晓英 高 岩,2

(1.吉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吉林长春 130062;2.长白山气象与气候变化吉林省重点实验室,吉林长春 130062)

1 引言

人参为五加科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地区、朝鲜半岛、日本北部和俄罗斯远东地区。中国东北长白山脉的低山丘陵区是闻名世界的人参主产区,栽培面积、单产、总产量均居世界首位。野生人参多生长于吉林省境内海拔1 100m以下的山地缓坡、针阔叶混交林或杂木林中,环境湿润,昼夜温差小。由于气象条件不稳定,人参生长期间时有气象灾害发生,在东北长白山区较常见的包括干冻、缓阳冻、高温热害、倒春寒等,灾害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有时十分严重。

有关学者已开展气象条件对人参生长影响的研究工作。马树庆等[1]研究发现长白山区人参栽培气候生态适宜性差异很大。张其书等[2]研究表明,种植高度700~800m,年降水量700~800mm,年相对湿度70%,最热月温度20~21℃,无霜期155d以上为人参最佳生态气候环境指标。邢云章等[3]研究发现,人参在平均气温10℃以上出苗,12℃以上进入展叶期,16℃以上进入开花期,18℃以上进入结果期,气温降到12℃人参枯萎。毕伯钧[4]研究了人参气候生态及适宜栽培地的选择。李继宝[5]分析了2002/2003年靖宇县人参、西洋参出现冻害的原因,冬季气温异常偏暖,积雪融化,部分阳坡已无积雪覆盖,春季出现倒春寒,导致已经萌发的人参芽苞遭受冻害。在人参病害发生与气象条件关系方面,赵日丰等[6-7]研究了人参黑斑病、人参疫病发生的适宜温度指标。

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基于现有的人参生育气象指标,结合人参生长状况,评估了2019/2020年冬春季气象条件对人参越冬、出苗及幼苗的影响,为深入研究气象条件与人参生长发育的关系、修订人参生长发育气象指标和开展人参气象业务服务提供科技支撑,以期提升东北长白山区人参特色气象服务能力。

2 资料来源

2.1 气象资料来源及研究区域

气象资料来源于中国气象cimiss数据系统,气象要素有气温、降水量、土壤温度、冻土化冻深度、积雪深度等。分析研究区域为中国东北长白山区所覆盖的各县(市),主要包括:黑龙江省东部双鸭山市的宝清县、七台河市、鸡西市和牡丹江市各县(市);吉林省东部的延边州、白山市、吉林市、通化市的各县(市);以及辽宁省东北部铁岭市的西丰县、抚顺市的清源县和新宾县、丹东市的各县(市)、鞍山市的岫岩县。

2.2 人参生长发育期及灾害资料来源

人参主要发育期为出苗期、展叶期、开花期、绿果期、红果期和枯萎期,各期有不同程度的气象灾害和病害。本文监测时段为2019年11月下旬至2020年6月上旬,监测区域为长白山区人参种植区。3月在气候学意义上属于春季,但在东北长白山区大部区域3月仍处于冰封期,最大冻土深度多出现在3月上旬,人参处于休眠越冬期。因此本文人参越冬期气象条件分析时段为11月1日至翌年3月31日。4月开始长白山区气温开始快速回升,土壤开始化冻,春季气象条件分析时段为4月1日至5月31日。

3 冬季气象条件对人参安全越冬的影响

3.1 2019年人参越冬期气象条件

2019年冬季(2019年11月1日至2020年3月31日),长白山人参主产区气温高,降水多且降水过程频繁。期间冬季平均气温多为-2.0~-10.0℃,由南到北温度递减,多比常年同期高0.8~1.6℃;降水量多在60~170mm,比常年同期多50%~120%。降水呈现西南部多、东北部少的分布特征,与常年同期相比,长白山主峰周边区域降水量比常年多1倍以上,其他大部区域比常年多50%以上。

2019年入冬以来,雨雪天气较多,降雪量大,积雪较深。长白山人参主产区冬季最大积雪深度均在10cm以上(图1),大部在20cm以上,其中长白山主峰周边的白山、临江、长白、抚松和安图较深,为48~68cm。2019年冬季长白山区的积雪覆盖日数,除西南部丹东一带、中部的和龙及北部的林口、勃利以外,大部在100d以上;最长积雪覆盖日数出现在抚松,为140d(图2)。

图1 长白山区2019年冬季最大积雪深度(cm)

图2 长白山区2019年冬季积雪覆盖日数(d)

长白山区冬季冻土深度通常在3月上旬达到最大值。2019年冬季长白山东北部冻土较深(图3),最大冻土深度多在120cm以上;东南部冻土深度相对较浅,最大冻土深度多在90cm以下,其中长白山主峰西侧和南侧冻土最浅,多在50cm以下,临江仅为13cm。

图3 长白山区2019年冬季最大冻土深度(cm)

3.2 冬季气象条件对人参安全越冬的影响

冬季气温、降水量对人参安全越冬有较大影响,尤其是降雪量和积雪覆盖时间的长短影响很大。人参的根部一般位于土壤5~15cm处,越冬芽一般处于5cm左右,因此5cm、10cm、15cm地温对人参安全越冬影响很大。入冬后气温逐渐降低,地温自上而下也随之降低,但地温的降温幅度受积雪覆盖深度的影响更大,前冬(11—12月)无积雪或积雪较浅,土壤温度降低幅度大,降雪后地温会上升。以延吉为例,2019年前期积雪浅,多在1~3cm;12月5日地温达到最低 (图4),地面 温度为-14.6℃,5cm、10cm、15cm地温分别为-12.8℃、-11.6℃、-10.0℃;之后随着气温上下波动,直至2月15日出现14.1mm降雪,地面积雪超过10cm之后,5cm地温在-2~-5℃波动。此时冻土层仍在继续加深,但积雪覆盖下的人参越冬层土壤温度比无积雪覆盖时偏高,且土壤温度相对稳定。

图4 延吉积雪深度与5cm地温变化

2019/2020年冬季东北长白山人参主产区总体气温偏高,降水偏多,积雪较深,且积雪覆盖时间长,人参休眠土层地温波动越小,对人参安全越冬有利。

3.3 冬季气象条件对人参菌核病的影响

人参菌核病是危害参根的一种病害,也可危害茎基部和芦头,主要危害3年生以上参根,发生在春、秋两季,低温高湿容易发病,发病温度范围0~30℃,42℃菌丝死亡,47℃菌核死亡[8]。

2019年冬季长白山大部地区降雪早、积雪深。以抚松为例,11月14日后地面持续有积雪存在,直到2020年3月3日积雪融化,积雪覆盖时长140d,积雪深度最深达52cm,整个冬季地面温度、5cm地温、10cm地温最低都在-2.3℃以上。11月14日地面积雪深度为9cm,此后积雪多在10cm以上,此时5cm、10cm和15cm地温分别为0.8℃、1.4℃和2.1℃。5cm地温直到12月4日才降到0℃以下(此时冻土深度为6cm);10cm地温12月7日降到0℃(此时冻土深度为11cm)。此温度条件下,人参已经休眠,但耐低温的人参菌核病病菌(0~30℃生长),从大雪封地到土壤温度降到0℃以下的20多天里仍可以侵染人参根部,造成危害或使病菌数量增加。据观测,抚松、通化、延边等地部分地块人参有菌核病发生。

4 春季气象条件对人参出苗的影响

4.1 2020年春季人参出苗期气象条件

2020年春季(4月1日至5月31日)平均气温多在7~11℃,比常年同期略低0.1~0.9℃;降水量多为80~130mm,分布不均,大部分地区偏少10%~40%;日照时数多为400~630h,多数地区偏多150h左右。4月中旬气温异常偏高,大部分地区偏高2.0~4.5℃。4月20—26日出现明显的低温雨雪时段。5月16—24日出现低温多雨寡照时段。

4.2 2020年4月20—26日低温雨雪及其影响

2020年4月中旬气温异常偏高,但从4月19日开始,东北地区大部出现较明显雨转雪天气,并伴有较强寒潮、大风天气,大部地方降水量均超过10mm,多以雪的形态出现,积雪在地面存留1~3d。21日吉林省日平均气温和最高气温均创历史同期新低。本次降雪过程为2006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强。4月中下旬出现大范围降雪历史较为罕见,吉林省平均终雪日较常年晚5d,为近10a最晚。

此次降温过程大部地区气温于4月21日降到最低。分析21日长白山区最低气温及地温可知,长白山区珲春一带、集安、宽甸以南区域,日最低气温在0℃以上,其他区域均在0℃以下,其中,长白山主峰周边区域多在-4℃以下,最低为-5.8℃,出现在抚松。21日长白山区大部地面最低温度在0℃以下(图5),其中白山市和通化市大部较低,最低出现在抚松,为-3.8℃。5cm地温多在2℃以上(图6),牡丹江、延边一带和集安等地多在5℃以上。本次降温过程中5cm地温最低值出现在22日,均在0℃以上。

图5 长白山区4月21日地面最低温度(℃)

图6 长白山区4月21日5cm地温(℃)

据邢云章等[3]研究,人参出苗后气温接近0℃,叶片卷缩抱成球状,瞬间气温降至-4℃,植株还能恢复生长机能,持续低于-4℃,小苗就会被冻死。

集安市清河镇(长白山区西南部)和靖宇县龙泉镇(长白山区中部)均为人参主产区,两地4月中下旬气温变化过程见图7。从4月15—30日逐日最高、平均和最低气温变化可知,受局地小气候影响,两地日平均气温于22日达到最低,分别为0.4℃和-2.5℃。清河镇的日最低气温最低值出现在4月23日,为-3.5℃,26日为-3.2℃,地温都在0℃以上。靖宇县龙泉镇的日最低气温最低值出现在4月24日,为-7.7℃。此时两地的平均气温均未稳定通过10℃。清河镇处于长白山西南部,气温偏高,人参越冬芽已经萌动或刚刚露出地面,气温最低值为-3.5℃,未达到人参冻害指标,对人参出苗基本未造成影响。靖宇县龙泉镇位于长白山腹地,海拔较高,气温较低,虽然最低气温达到-7.7℃,但土壤温度在0℃以上,且此时人参尚处于休眠期,抗低温能力较强。5月7—9日对两地实际考察发现,清河人参长势良好,有的已经展叶;龙泉人参大部尚未出苗,有出苗的长势也较好。此次降温虽然猛烈,但低温雨雪基本未造成人参冻害的发生,对人参出苗未造成较大的影响,但加重了已经染病人参的病情。抚松、通化、延边部分地块人参幼苗长势较弱,部分植株在未出苗时即感染病菌,染病的人参越冬芽孢鳞片受损严重,严重的造成茎杆感染病菌而腐烂无法出苗,不严重的造成叶片局部黄化、褶皱。

图7 4月15—30日集安市清河镇(a)、靖宇县龙泉镇(b)逐日最高、平均、最低气温分布

4.3 5月中下旬低温多雨寡照对人参生长的影响

受冷涡影响,5月16—24日出现低温多雨寡照时段,长白山区平均气温在9.5~14.5℃,比常年低1.8~4.5℃。5月19日气温和地温同时降至阶段最低点,长白山区中部(主峰周边)气温偏低,日气温多在4.5~8.0℃,长白山区东南部和西北部偏高,日气温多在10.0~14.0℃;19日最低气温以中部和东北部偏低,西南部偏高;地温也以长白山区中部偏低。5月16—24日降水量多为30~70mm,比常年同期多100%~180%;日照时数比常年少20.0h左右。

长白山区因纬度、海拔、地块朝向等地理条件不同,出苗期也有差异。高海拔、北朝向地块5月上中旬正是人参陆续出苗期,此次降温对人参幼苗影响以高海拔的抚松为例进行分析。抚松5月1日稳定通过10℃,5月1—24日,平均气温多在15℃以下波动,3次降至10℃以下;最低气温多在10℃以下波动;地面、5cm地温也随着气温波动,但地面温度和5cm地温均高于日最低气温,多数时段高于日平均气温低于日最高气温,土壤温度相对稳定。据邢云章[3]等研究,一般平均气温在10℃以上、土壤温度平均稳定上升到10℃左右,人参开始出苗,此阶段白天气温在14~18℃,地温12~14℃最为适宜,经过10d左右时间,可达到出苗的盛期。但2020年人参出苗期气温波动较大,地面温度、5cm地温波动幅度较气温小,多在10℃以上,由于出现低温多雨寡照时段,造成部分地块地温高于气温现象,虽然土壤疏松但由于气温低人参不出土,出现出苗缓慢或假性憋芽(幼芽不出土)等现象。

低温多雨寡照还易引发各种病害。人参疫病在土壤中的适宜发病温度为20~25℃,低于5℃和高于30℃疫病停止发展[7]。造成疫病大发生的主要因素是湿度,大雨后土壤和空气湿度增高,病菌易产生孢子囊引起侵染及蔓延。温度高,潜育期短,再次侵染,短期内造成毁灭性为害。5月8日至6月4日长白山区大部出现多雨时段,参田土壤湿度较大,地温多在10℃以上,有利于人参疫病病菌的繁殖及蔓延,长白山西南部柳河、集安、桓仁等地部分地方出现人参疫病。

人参立枯病菌在5℃以上开始生长,22~26℃菌落生长迅速且茂盛,温度低于5℃或高于35℃,人参立枯病菌即停止生长及发育;土壤湿度大,5cm地温12~16.7℃时,立枯病在土壤中蔓延、发生及危害最适宜。长白山区大部时段5月中下旬5cm地温在11~17.5℃,温度适宜、土壤湿度大,导致抚松、长白、靖宇、汪清等地部分地块发生立枯病。

人参黑斑病原菌生长发育温度幅度是5~30℃,最适温度为20~25℃,25℃生长最快[6]。温度骤变、冷雨对人参的生理过程影响很大,容易造成茎斑病。调查发现,通化县西江镇、柳河县三源浦镇等地不同程度发生黑斑病。

5 结语

(1)2019/2020年冬季东北长白山人参主产区总体气温偏高,降水较多,积雪较深,且积雪覆盖时间长,土壤温度偏高且相对稳定,对人参安全越冬有利。但初冬土壤尚未结冻时,降下大雪,积雪覆盖下的土壤温度较高,容易造成来年春季发生菌核病。

(2)2020年4月下旬的强烈降温降雪过程,未对人参造成实际冻害,总体对人参出苗影响不大,但低温造成病害发生较重。

(3)5月中下旬低温阴雨寡照对人参影响较大,地温高、气温低,造成假憋芽,人参芽不愿长出土壤。若低温多雨期持续时间较长,土壤湿度持续过湿,则会引起人参疫病和立枯病的发生。冷雨打到叶面上、阳光紫外线过强,还会容易导致黑斑病。

(4)由于人参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气象条件对人参生长发育及病虫害的影响较为复杂。本文通过已发生的冬春季气象条件结合人参发育及受害或影响实况,分析了气象条件对人参出苗阶段影响及病虫害发生情况,对其他发育阶段的影响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

猜你喜欢

土壤温度气象条件长白山
山东省2021—2022年度气象条件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阿尔泰山森林土壤温度动态变化及其预测
基于SHAW模型的青海湖流域土壤温度模拟①
山西太长高速公路交通事故与气象条件关系分析
成都平原经济区空气污染扩散气象条件变化特征分析
不同种植模式棉田土壤温度的时空变化特征
漫步四季,探索不一样的长白山
长白山册封始于金代
基于气象条件的船舶引航风险等级
地下滴灌葡萄园土壤温度的时空变化特征